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我认识的汪家芳

5 已有 4572 次阅读   2018-12-25 08:34
                          我认识的汪家芳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朱国荣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经常到宝钢去,开始是为收集创作素材去写生,后来是组织画家去采风和体验生活,还有开展与宝钢的美术交流,或者参加宝钢美术作品的评选。约在90年代中期,我认识了当时在宝钢担任《宝钢文艺》美术编辑的汪家芳。宝钢这家特大型的现代化企业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和投入,使得宝钢的美术作者在艺术上日就月将,汪家芳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在中国画创作上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面貌,并在1998年当选为宝钢美术家协会主席。

  汪家芳擅长山水画创作。他的这一擅长可以追寻到他童年时代的学画伊始。汪家芳在读小学时,对中国画还只是一知半解。他父亲见他喜爱画画,便将自己珍藏的几本申石伽山水画册页给他临摹,谁知这一不经意之举,却为汪家芳以后的艺术道路走向就此定下了方位。后来,汪家芳与几位画友凑钱买下了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印刷品,认认真真地临摹了不下五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画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接受了长达七年的大学本科与研究生学业,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在大学期间,汪家芳又临摹了不少宋元大家的名画,如范寛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获益匪浅。他说:“我庆幸我的起点是高的。俗话说:第一口奶要吃好,不然永远是先天不足。”

  对于走过人生47载春秋的汪家芳来说,山水画不啻是他儿提时最珍贵的启蒙,也是他青春年华中的企望,更是他人生旅途中梦劳魂想的情系。虽然汪家芳生活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工作在现代化的钢铁城里,然而,在汪家芳的心中,山水永远不会消退,它只会愈来愈激荡,愈来愈澎湃。因为山水画在他的心中,已成为一种精神的需要、一种生活的内容、一种社会的责任。在汪家芳看来,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生活是便捷了,但是与大自然疏远了。画山水,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精神上神游大自然,舒心养神;也能够使观众享受山水之美,陶冶性情。

  做人,不能脚踏两只船。画画,就是要踏两只船。这两只船就是“传统”和“生活”。汪家芳每年要化二三个月的时间去游览名山大川,写照造化。他知道,传统是古代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华。他也知道,传统中有不少程式化的东西。要去掉这些程式的东西,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生活中去,去感受真山水的灵气。大自然的山水千变万化,春夏秋冬、风雨雾雪、晨午暮夜,气韵各不相同。面对真山水写生,能够生发出革新传统的笔墨技巧,学到把握大幅山水画整体气韵的本事。他说,对景写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李可染取的是“写实画法”,黄宾虹用的是“符号画法”。他画写生,既有带创意性的实景写生,也有作“符号式”的记录,画得慢的,要花四五个小时;画得快的,半个小时便可收场。在这本画册里,左页的画面是他的写生作品,均用水墨绘成。从这些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出汪家芳对待传统与生活的态度。

  尽管汪家芳对真山真水十分敬重,尽管汪家芳的山水画创作来自对大自然的感悟,但是汪家芳认为,画山水不能把画得像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古代山水画家尚且把画山水看作是“抒发胸臆”,如今,我们把画像山水、画活山水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那还不如古人。事实上,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是要表现自然造物本身的美,还是通过表现自然造物的美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这是宋元以来一直争论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汪家芳的创作理念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主情论。他认为,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家,画山水应该表现“心目中的山水”,在山水中表现人文精神,特别是表现积极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与古人拉开距离。现在画山水的,写实的多,写意的少,这写意不单是指笔墨上的写意,首先是指创作上的立意,即所谓“意在笔先”。明代画家唐志契说山水草木“俱有生化之意,画写意者,正在此著精神,亦在未举笔之先”。明代画家恽向也说:“画以意为主,意至而气韵出焉。”可见,写意应该“重道轻器”。

  大自然的山水是多种多样的,画家画的山水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同样的山水,在每个画家的笔下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这就是艺术创造力的可贵之处,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的魅力来自于画家的构思立意,同样来自于画家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形式似乎更为重要。所以说,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乃是至关重要的,其意义等同于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千百年来,中国出了多少个山水画家,出了多少种笔墨技法,又出了多少种表现形式,而要再创造出自己的面貌来真是“难于上青天”了。汪家芳的山水画以大构图、大气势为长,尤其是喜欢采取俯视的角度来描绘群山,抒发“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派,由此形成他的山水画艺术特色。画面上大气磅礴、云雾飘渺。不可忽视云气与水纹在画面中的作用,它们展示了山水画中秀丽、文静的一面。云气与水纹拥抱着峻峭坚实的山石,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营造了山水的雄壮、浑厚、浩瀚的气势,又表现出人生远大的志向。汪家芳坦陈自己从来没有从空中观赏过山水,但是他的创作理念和对传统山水的摹写、研习,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体悟,使得他自信能够创造出宏伟的山水大景,能够表现出他所需要的生动气韵。

  汪家芳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海派”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深有感触,他认为,“海派”文化是上海前辈艺术家留给上海人最珍贵的遗产,融合中西、不拘一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至今仍是值得学习和继承的。“海派”艺术家陆俨少吴湖帆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陆俨少在用笔上除了保留点、线之外,还创造性地以聚点的方法做成墨色的块面;而吴湖帆的画,从陆俨少对他所作的八字评价“笔不如墨,墨不如色”中,也能掂量到吴湖帆的大胆所为。仅从这两个例子中就可以反映出两位“海派”艺术大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在当代山水画中,汪家芳认为有两种倾向不可取,一是古味太重;二是太生活化。受大师的启发,汪家芳在他的山水画中有意识地揉进了抽象、构成、肌理等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要素,重色不轻墨,工写兼用。但是他始终把笔墨情趣作为艺术追求的重要手段,把抒情写意看作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艺术境界。诚如陆俨少所说:“创新必须有基础,有了传统技法的扎实基本功,才能在陈的基础上出新。”收集在这本画册里的作品,几乎都是汪家芳在去年一年里创作的。从这些近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的深切关注和重新认识,不管这种思考是体现在理论阐述上,还是表现在绘画创作上,反映出的是画家在学术层面上的深究,在走向成熟,迈向新的高度。

  2006年3月于上海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