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名家 | 中国美术史上最杰出的女画家:周思聪

2 已有 720 次阅读   2020-07-17 18:33
名家 | 中国美术史上最杰出的女画家:周思聪 

周 思聪(1939年—1996年) ,中国美术史上最为杰出的女画家 ,河北宁河(今属天津)人。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沧、李苦禅、郭味蕖等名师。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1979年创作《人民和总理》,获全国美展一等奖。1982年创作矿工图组画,之后长期为类风湿疾病折磨,仍孜孜不倦于艺术创作与探索。1983年后,她创作了大量彝人主题的绘画,晚年转向荷花题材创作。周思聪的绘画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对中国当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周思聪笔下的彝人

【 摘自郎绍君著《周思聪的绘画历程》】

1982年5月,当《矿工图》之三“人间地狱”刚刚画完,她与几个画友结伴到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写生。在创作《矿工图》过程中反复体验沉重痛苦,并极力从自己身上挖掘“力、男子气、深沉”以适应作品风格要求的周思聪,在偏远、生产落后、节奏缓慢的彝族地区,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在回答《江苏画刊》编者问时,她对此作了追述:

在那里我看到的、感到的和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觉得那里地球转的特别慢,人们自生自灭,像植物一样,他(她)们没有现代文明,但人与人之间却很干净,比较原始,这就很入画。我到了那里就有一种共鸣,好像在上一个世纪的梦中曾经想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融洽。(引自《周思聪访谈录》,顾丞峰,《江苏画刊》,1991 年第期)

这种感觉是个性的。许多到彝族地区的艺术家感兴趣的是火把节、宗教的仪式和欢快的歌舞,与周思聪很不同。她着意于彝族人普通和真实的生活,对那些和自己的内心生活产生“共鸣”的东西特别敏感。回到北京,她画了第一张彝族题材的作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件作品还延续着《矿工图》式的浓重沉郁,但没有了《矿工图》的激烈和悲怆。画中两位在途中喘息的彝族妇女,脸上雕刻着沧桑,眼神却木然、漠然。1983年,她又画了《边城小市》、《秋天的素描》、《戴月归》、《高原暮归》、《母女》等,其中《戴月归》画的是一位藏族妇女,其它均为彝女。这些作品笔墨风格已不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凝重,空间也变得开阔起来;人物精神的“淡”则依旧:无论她们在做什么,都像无所谓,无所注意似的,但又很自然,没有一丝牵强。我曾注意到在这些作品中较多出现的荷物女形象。她们“多孤独一人,或在秋雨里、或在雪夜中,或在草地上,身处空阔的原野,云天低垂,尘路漫漫,独立移步,艰难而无怨”。并认为周思聪在这些荷物女形象的刻画中流露出“一种特殊的精神感受”。这种感受“积淀着对默默忍受命运、甘于人生艰辛的女性劳动者一种深隐的关切和恋念”,并和周思聪自己的生活迹历“有千丝万缕的牵系”。以彝女为题的作品一直延续到90年代,成为一个系列(其中有几部精致的册页,寓深幽于淡泊,更具代表性)。这一系列标志着周思聪绘画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强烈的社会性主题转向了平凡的生活性主题,对庄严崇高的关注转向对平朴清隽的倾心,形式风格的朴茂混厚也过渡为细腻俊逸。精神方面,则由直感人生深入到咀嚼人生。”

从《人民和总理》、《矿工图》到《彝族女子系列》。“获得了精神解放的周思聪发挥出不同寻常的创造性,成为新时期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102.5*103CM 1982

边城小市 98*101CM 1983

秋天的素描 1983

戴月归 132*66CM 1983

戴月归 (局部)

母子图 67*67CM 1983

浣纱图 1992

秋天的素描 57*67CM 1992

烟浦微茫之二 45.5*68CM 1983

林中小憩 5305*67CM 1989

高原暮归图 46*64.5 1983

秋林负薪图 68*68CM 1990

彝家女孩 65.5*67CM 1992

草屋 50.5*51CM 1992

彝女 51*57.5CM

风雨夜归人 67.5*67.5CM 1990

风车 32*43.3CM 1990

果实 37.5*54.5 1993

三个彝族女孩 54*100CM

高原踏歌 43*64.5CM 1983

雪夜 37.5*54.5 1993

陌上 66*53CM 1992

落木萧萧 68.5*130.6CM 1992

凉山速写之一 1982

凉山速写之二 1982

凉山速写之三 1982

凉山速写之四 1982

凉山速写之五 1982

凉山速写之六 1982

凉山速写之七 1982

来源:言艺画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