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 仿黄子久立轴山水
中国绘画有很长的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殊成就,清朝从公元1636到1912年长达二百七十六年,可媲美于汉、唐、两宋和明朝,可是中外学者有关清朝绘画的论述多集中在清初的“四王吴恽”和“四僧”、盛清的扬州画派和清末的几位比较有创意的画家,完全忽略中清(约1750-1850)这一百年。此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人们看不到清朝中期绘画有何特殊成就。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人类思想和感情的综合呈现,绘画的发展进程与人类思想更不可分,而主导画家思想的除了画家自己的创意思维,最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带来的力量,其中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无论是清初、盛清、中清、晚清,绘画的走向背后都有很特殊的主导力量。因此这本书将从绘画思想层面切入,探讨每一时段绘画所呈现的思想含义,以及促成这些成果的复杂因素。
恽寿平 写生花卉册之萱花
一、世界文化与中国画家的应对
清朝的二百多年期间,西洋各国正处于“大探险时代”,人们在新知识、新技术和商业利诱的驱使下,掀起了新一轮扩张、贸易、殖民和传教活动的浪潮。十七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倾全力发展航海贸易,开拓殖民地。其后两世纪正是高峰期,有更大的航舰来回欧亚,又陆续有许多新的发明,如枪炮、蒸汽机(英国人于1764年发明)、照相机(法国人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发明)等,西洋军力、经济力冲击全世界,将世界文化带入“现代期”。
朱耷 双鹰图
在艺术方面也急速演化,从贵族色彩浓厚的巴洛克、洛可可快速转变,有以人类冒险、征战为主题的“浪漫主义”,结合古典画法与现实生活题的“新古典主义”,以实景为描写对象的“写实派”,到十九世纪中叶又有表现市民生活和以色光为主的“印象派”,可谓光彩万端。
石涛 唐人诗意山水册 八开之一
在这大探险时代,东方的艺术也给欧洲注入新的生命力。自十六世纪起,欧洲人开始收集印度和锡兰的象牙雕、棉帛织品。十七世纪下半叶欧洲人对中国的工艺品很感兴趣,尤其法国路易十三、十四时期皇家大量收集中国陶瓷、漆器、家具、壁纸、挂毡,开启了“中国风”(Chinoiserie)的热潮。这股热潮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初,随后逐渐消退,今日所知法国最后一座有中国味的建筑,是1864年建于巴黎的巴塔克兰剧院(Bataclan Concert Hall)。其顶层台阁屋檐是中国式的上翘龙尾造型。后来随着中国热的消失,大约在1900年被改造成欧式。
髡残 人物图册
十八世纪中叶之后,因为中国的锁国政策,欧洲人将目光转到门户比较开放的日本,兴起一股日本热潮,法国人称之为“日本主义”(Japonisme)。这股热潮并不局限在工艺领域,而是深入欧洲的高级艺术印象派。许多著名画家如马奈(Edward Manet)、莫奈(Claud Monet)、德加(Edgar Degas)、梵高(Vincent van Gogh)都有一些参考日本浮世绘的创作。
渐江 黄海松石图
与欧洲人野心勃勃的探险寻奇精神相比,亚洲地区这段时间显得相对保守落后。在西洋军事和经贸的压力下首当其冲的印度,十六世纪末期就被英国商人控制,完全失去了自主权,而且地方领主互相倾轧斗争,绘画的本土性也急速消失,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有回复迹象。
樊圻 山水册页八开之一
日本在十六、十七世纪对西洋人的活动采取严厉的管控政策,如1587年丰臣秀吉下令驱逐所有在日本的外国传教士,其他一般商人则限居于长崎。江户时期(1615-1868)德川家康在1600年获知刚到日本的英国人亚当斯有很好的造船、地理和数学知识,于是把他拘禁,令他在日本娶妻生子,而且成为德川家康的军事顾问。
孙逸 山水图
日本这种严厉管控洋人的政策在十九世纪逐渐松绑,1857年,英国素描和水彩画家威格曼(Charles Wirgman.1832-1891)来到横滨办艺术学校传授西洋画。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倾全力吸收西洋的一切,政府创立工部艺术学校,聘西洋艺术家入校任教,并派遣学生赴欧洲学习,回国后努力推展西洋画。1889年明治艺术学会成立,把这西化浪潮推上第一高峰。
龚贤 挂壁飞泉图
面对来势汹汹的浪潮,作为亚洲大国的清朝帝国一直采取锁国政策。清朝皇家满族与唐朝皇家突厥族都是外来民族,但两族的发源地不同,唐朝皇室与来自中亚的突厥族和鲜卑族有血缘关系,对中亚文化有浓重的感情,统治中原之后采取开放政策,丝路畅通无阻,带来国际化的文化,绘画也走上多元,除传统的人物画之外,有佛教壁画、极具实感的人物画、花鸟动物画,山水也有青绿和水墨。
李永昌 春山亭子图
反观清朝满族来自中国东北,与中亚的文明国家没有接触,自身文化又不如汉人,为保持其统治权,乃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撑起维护汉人传统的大任,延续明朝的一些制度,像地方吏制,提倡汉学、八股文考试等等,绘画也以宫廷画和正统文人画为主轴,至于外来文化,则以极为谨慎的态度对待。
李流芳 雨中山色图(局部)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宫廷吸收一些西洋画家,严控在宫廷中工作,与外面民间画家没有机会接触。十八世纪中叶之后国势急落,但因地缘广大,人口众多,对自我领土和文化的保护还是有一定的稳定度。而在危机意识主导下,朝廷继续实行锁国政策,严厉控制洋人的活动,使得清朝从皇帝、官员到知识分子都有一种“维护传统,抵制外来文化”的思维。
萧云从 丹霞山十六景册 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主流画家和画论家的思想主轴是“古人法度”与“我之心思”的辩证。在清初有“以古人法度运我之心思”的正统派“四王吴恽”和“以我之心思,运古人法度”的表现派“四僧”。
两种思辨中前者谨守某种古人笔法,用来表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后者用比较自由的心态去运用古人不同流派的笔法,不局限于某一种格法。两者基本上都是“法度”在古,“心思”也在古。
查士标 山水图
这种辩证类似董其昌所说“夫无不肖(古人),即无肖也”的禅家语,有很大的诠释空间。画家对“古法”有很多不同的认知和解释,如果从技法出发,就是古画的题材、布局和笔墨,也可以归结到谢赫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但如果往美学方向去思考,那就可以上溯到苏东坡的“萧条淡泊”,庄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孔子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以及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也就是朴素与空灵之美。
戴本孝 苍松劲带图
对“古法”不同层面的认知又取决于“心思”,清初那些重要画家在董其昌的影响之下,能够对此绘画哲学做较深入的体会,以得超越性的思维。后来的一般画家,把“古法”定在笔墨技法的层面,因此对古画的临仿成为重要的工作。可是有清一代自乾隆执政之后因为所有五代、宋、元、明的画尽入宫廷,民间一般画家己无真正的“古法”可学,只能从上辈画家学习。唯有一些寻找创新的画家,如扬州画家和任派会将民俗画纳入“古法”和“心思”,开启创新的道路。
梅清 黄山天都峰图
二、清朝绘画史的分期与论题
清朝绘画从“维护法统”到“锁国”,再到“国门洞开”,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每个时段因国力的不同促使绘画有不同的走向,这也就给清朝绘画史区分了不同的时段。
马国权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 铜版画
清初(1636-约1700)满洲人入主中原后由顺治、康熙统治,中央集权时期,皇家拟以“继承法统”为策略建立稳定的政权,实施“胡萝}、加大棒”的手段控制知识分子和画家。西洋画家在宫廷中从事装饰工作,受严格控制。人文教育和科举考试皆以维护正统为务。知识界有投清、避清两派,他们都是明末政局动荡时候留下的遗民或遗民第二代。
郎世宁 十俊犬图·茹黄豹
画界也形成两个主流画派:“四王吴恽”的“正统派”和“四僧”的“表现派”。此外有活动于江南一带的画家,他们继续着明末少数画家参考的《圣经》铜版画插图,吸纳简单的写实概念,但因为没能接触真正的西洋画,所学也显得肤浅,不受中国史学家的重视。
焦秉贞 历朝贤后图册之一
主要议题是这些画家在古法、新法、心思之间“起承转合”的运作,此中有很多议题要考虑。除了政治影响之外,也要探索他们的天赋、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宗教思想等与美感有密切关系的因素。
丁观鹏 法界源流图(局部)
盛清(约1700-1750)时段包括康熙执政的最后二十一年、雍正执政的十三年和乾隆执政的前十四年。这半个世纪尽管有一些皇室斗争、地方动乱事件,整体政局仍然相当稳定,皇家财富雄厚,大量吸收画家入宫。
其中有洋人、华人,都以画工身份应召。他们除了作装饰画之外,也为皇帝的骏马、出游、巡视作纪录画。此外朝廷也招揽很多文人画家入仕或入宫,延续正统派文人画。此时是宫廷画最昌盛时期。
杨晋 仿古山水册页之一
与此同时,政局稳定也带动地方经济繁荣,尤其江南一带的扬州成为盐商和画家的聚集地,因此民间画家风格也两极化,在内地大多保持正统作风。扬州暴发户的商人艺术品味大不同于皇家和士人,他们喜欢奇而怪的风格,即有“扬州画派”作为发展的画家有“八怪”之称。此“八怪”即俗语“丑八怪”之谑称,不是只有八位画家。
高其佩 庐山瀑布图
中清(约1750-1850)可分前、后二期各约五十年。前期是由盛转衰的过渡,而其主要人物就是乾隆皇帝。他称帝十五年后有倦勤怠惰之状,沉迷于古董、书画之收藏赏玩,乃将一切政务交给和坤。结果政纲松弛,全国上下都是贪官污吏,国势也由盛转衰,也自然影响画家的生活。
任熊 十万图册之万壑争流
再者,乾隆对古董和书画的爱好也在学界和绘画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学界带动“乾嘉学风”的产生,在绘画界因为乾隆的品味偏向文人性质,宫廷画家洋人减少,华人文士画家增多。再者,他搜刮古代书画,也使民间画家无真正的唐宋元明古画精品可临摹学习,只能在前辈中寻求“古法”。
钱杜 罗汉图
中清后期因为内忧外患、经济萧条,国势逐渐衰退,更加严禁西来的贸易、文化等活动,画坛也走入谷底。宫廷画家寥寥无几,民间画家也多延续中清前期的保守作风,采取继承师法、以清秀为体的做法。唯此时江南一带也有画家以“穷则变”的态度从“民俗画”中吸取灵感,略增一点创意。因此有“谷底清音”与“谷底杂音”。
顾沄 暮云春树图
最后,晚清(约1850-1912)是鸦片战争后到清朝灭亡这六十多年,其间清朝政权己奄奄一息,内忧外患加剧。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急速衰退,外来的军事、经贸、文化冲击已非任何人可以阻挡,画界又现生机,但一直到十九世纪末还是不能接受西洋艺术,只能在古法与民俗艺术的互相激荡中成长,有传统变调与时代新声的“海派”。
居廉 花卉虫草册页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