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视觉特征决定了绘画欣赏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绘画欣赏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这说明欣赏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此相仿,介绍和指导欣赏也有文字转换视觉形象的困难。即使是诗一般的文字也难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图画世界,对一幅画条分缕析,往往会影响甚至破坏了审美直观时所具有的综合体验。因而,关于绘画欣赏的理论只能起给人启发的作用。
唐 韩幹《牧马图》绢本,浅设色。纵27.5厘米,横34.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我国古代,有“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画鉴》)的说法。在西方,则有“探究作品功用、印证文化背景、衡量写实程度及分析形式构成”的“四问法。”(《剑桥艺术史指南丛书·如何看画》)前者讲的是看画主要看“气”——整个画面的生机活力,后者讲的是要注重作品的内容。这种差异是在不同文化传统习惯中形成的审美标准和角度的差异。今天,人们欣赏绘画时往往一看“画的什么”,二看“是否逼真”。面对作品,费神地寻找故事情节、人物身分和相互关系,赞许的只是“画得真像”。这种欣赏方法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它不是从直觉领悟作品开始,而是凭借某种理性的框架审视对象。把绘画作品当成了某种理论的说明或直接陈述。主题内容固然是一幅画作所具有的内涵,但寻找它并不是欣赏的目的,即便找到了也不意味着完成了欣赏过程。艺术的真实仅仅是艺术的某种特性,“是否逼真”或“真就是好”也只是对某种风格而言才有意义,而且也是很表面的。绘画语言中的形、光、色、结构等要素都是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表象符号,不同艺术家运用它们的方式不同,就产生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于欣赏者而言,面对风格各异的作品,欲获得欣赏的愉悦,达到欣赏的层次,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概括而言,有下列几个方面:
唐 韩幹《牧马图》局部
一、首先,对绘画作品(当然也包括一切艺术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
不论哪种流派、风格,不论是你第一眼喜欢或不喜欢的,在欣赏之前要首先确立自己的理解的态度。所谓理解,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说的内容,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的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赏者才可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和批评。欣赏和批评切忌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有人常常不研究作品,不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对自己看不惯的东西痛加“批评”,这种人的欣赏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唐 韩幹《照夜白图卷》纸本,设色。纵30.8厘米,横33.5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二、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
历史并非仅仅把绘画留给我们,还在绘画中把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理想启示留给了我们。创造了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家已随着时间远去了,我们今天面对绘画作品,实际上是面对历史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化石。对于作品尤其是古代绘画遗产,通常要放在它诞生的时代背景上加以品评,并且与前代的、同代的或后代的绘画加以比较,方能找到它在绘画发展史上的准确位置,理解“这一幅”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的真谛。
韩干《照夜白图》
概而言之,绘画世界是一个立体的现象。从纵向上看,是绘画的演变与发展。比如西方绘画经历了古代(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17、18世纪和近、现代等大的历史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都不相同。我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的西方绘画称为古典绘画,即造型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学倾向是典雅与和谐。但在整个古典绘画中,又有风格的演变。从横断面看,各国的绘画面貌在时代风格的统一中存在各自的面貌,如西方绘画就有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特征之别。举例说,德国的古典油画向来以高度细腻的面貌出现,内容往往深奥难解,德国是许多大哲学家的故乡,它的绘画就有很强的哲理性,有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哲学的图解”。法国自17世纪后推崇辉煌华丽的宫廷古典主义绘画,大多数作品色彩明快,情境喧闹。欣赏两国的作品,将获得不同感受。因此,欣赏者应该逐渐积累文化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知识,力求把握绘画的发展脉络,以对绘画这个立体现象的宏观把握为基础,进行具体作品的欣赏。
绘画长廊光彩熠熠,其中闪烁着明珠般光辉的是各时代的代表作。在绘画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绘画面貌总是以一些重要艺术家及其典型作品为其代表的。人们称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的创造是超越前辈,影响来者的。他们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具有永恒的魅力。对这部分作品有较深的理解,就丰富了自己的欣赏知识,等于掌握了一些标尺。哪怕是面对一件没有任何介绍的作品,也能基本把握它的艺术特点。
《照夜白图》卷局部
《照夜白图》卷,纸本,设色,纵30.8厘米,横33.5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图中所画的照夜白,是唐玄宗所喜爱的御马,它被系在一木桩上,鬃毛飞起,鼻孔张大,眼睛转视,昂首嘶鸣;四啼腾骧,似欲挣脱羁绊。不仅画出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着力表现其杰骛不驯的雄骏神采。用笔简练,线条纤细而道劲,渲染不多而体积感、质感颇强。图左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幹画照夜白”六字;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似为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北宋术带题名并针“平生真赏”印;尚有南宋贾似道的“秋壑珍玩”、“似道”等印及明项子京等收藏印;卷前有向子湮、吴说题首;卷后有元危素及清沈德潜等11人题跋和乾隆弘历诗跋。《画史》、《画鉴》、《南阳名画表》、《大观录》卷十一、《墨绿汇观》卷六、《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韩干《牧场戏马图》
三、培养艺术形式感觉
欣赏的实质不是表面的观看,而是感觉。面对画作,作品的整体面貌在瞬间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艺术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与音乐欣赏必须在时间过程中经历欣赏过程不同,绘画欣赏是与面对作品全貌的瞬间同时进行的。欣赏者感觉的敏锐度与含量决定了欣赏层次,这就要求欣赏者也尽量像画家一样,具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感受力。
韩干《得鹿图》
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出的一种有抽象意味的语言。“西画的线条是抚模着肉体、显露出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宗白华《美学散步》)。线条的韵律支撑了全画的生机,尤其在以线造型为主的中国画中,线条是构成物象、表现画家情感的符号,也能给欣赏者以各种联想:中锋行笔的线灵活富有弹性,似杨枝柳条;侧锋挫笔的线干涩厚重,如松柏裂痕;线条呈波状起伏,给人优柔连绵之感;线条成方刚短促,造就坚挺硬朗之势……
形体在绘画中不仅指具体物象的形貌,还指这种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倾向特征。通常说 “△”形表示稳定、平衡;“口”形表示秩序、静态等。单独的形已具有含意,几组形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趋势更造就了画面的情感倾向。画中形象不是冷冰冰的形,而往往以它们的动态寓意传情,形体的写实性和象征性融合一体。所以在欣赏时,对形体的感知能够帮助领略画作的内涵。
唐 韩干《猿马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简介该幅无款,48.58X136.8,旧题唐代韩干作。韩干,大梁人(河南开封),亦有作长安或蓝田人。公元742-755年(天宝)召入宫中为供奉。曾师曹霸,以画马而得名,唐张彦远极为推崇之。艺术赏析此幅绘竹石树林,三猿戏於枝间石上,其下绘黑白双骏。
唐 韩干《猿马图》局部
色彩是绘画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会产生心理效应,这个原理业已被科学证实。例如红色使人想起血与火、壮烈、勇敢,令人产生激奋与昂扬的情绪;蓝色唤起对星空、大海的遐想,令人产生宽广、舒缓之感。色彩能够形成扩张与收缩、前进与后退等倾向。也会激发悲哀、热烈、崇高等象征性联想。但是,一般人通常注意的只是物体的“固有色”, 而不大注意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组合。在画家那里,色彩是被“感觉”到的,“色彩关系” 比固有色更重要。比如描绘一片树林,不是用一种近似树叶的绿色就可以画出来,而是要用:许多种颜料调合成冷绿、暖绿、深浅不同的绿组成一个绿的色调,将树林处在空气中的形貌表达出来。作画需要“色感”,欣赏也需要“色感”,如同音乐中讲“乐感”,语言中讲“语感”一样。
与色彩相关的是色调。特别在油画中,色调是构成主题思想与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面上纵有千笔万笔不同的颜色,但必定有几种是主要的色彩,由它们构成色调,控制全幅,造就集中而丰富、统一又有变化的美。这就像交响乐一样,有主旋律始终活跃与贯穿在全曲之中。例如,俄罗斯画家列宾在创作《伊凡雷帝杀子》时,紧紧把握血的红色这一主调。那迷狂间杀死儿子的伊凡,捂着儿子受伤的头,血缓缓地从他的指缝里流出来,淌向皮肤、衣服、地毯。画面的殷红、暗红、紫红构成强烈的色调,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氛围。
韩干《圉人呈马图》
动感也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某种感觉效果,又指涵盖其他因素形成的画面整体精神。古代中国论画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要义,强调画面的“活”、“生”、“畅”,忌讳“滞”、“板”、“僵”,都体现了注重绘画表达万物生命与生机的审美倾向,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认识。在许多油画中,人物处在运动的瞬间状态,欣赏时,从画面静态的形象可以联想人物或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加对所描述情节的领悟。
此外,在绘画中起作用的还有笔触、质感、体量感等因素。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幅幅画中组成有机整体,有时艺术家也侧重地强调某种要素。有人把绘画艺术中的造型比作人的躯干,线条比作人的神经,色彩犹如血液,画家的情感即是灵魂,一件杰作就是一个以情感支配语言的艺术生命。
对艺术形式的敏感依靠训练和培养,经常欣赏画作,思考画作中的形式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观察物体和景色有意味的形式,就能磨砺出良好的感觉。因此,培养和提高欣赏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韩干《早春图》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欣赏绘画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这是正常的。欣赏绘画的动机,在于人们希冀通过艺术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艺术品从艺术家笔下诞生之后,它就成了一种新的现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它,它赋予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因此,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欣赏能力后,应充分尊重自己对绘画作品的直觉,在画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联想是绘画欣赏中的一种高级思维,是欣赏者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在欣赏过程中,从视知觉到心理联想,不仅依靠一定的文化修养,还依靠摆脱陈规与公式的拘束,敞开自己的视野。联想和想象是情感的双翼,借助它们,欣赏的层次便不断深化,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韩干《相马图》
当然,由于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人们欣赏的角度、侧重点不同,常常会发生意见分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在绘画欣赏中,我们要提倡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
高仿 柯椤版 唐 韩干《神骏图》
"神骏图"28.3X144.51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国宝级珍品,是唐代画家韩干所作,形态生动,构图严谨,"神骏图"描绘的是东晋尚清谈的代表人物,高僧支遁爱马的故事.据文献记载,和尚支遁隐居,好养鹰而不放,好养马而有不乘,有人讥笑他,支遁说:"贫僧爱其神骏."
- E N D-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