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一枚印章,揭穿唐伯虎的真面目

2 已有 209 次阅读   2022-07-26 09:29
一枚印章,揭穿唐伯虎的真面目 

01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桃花庵歌》作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

那年,唐伯虎35岁。

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三十多岁是大有可为的年龄。

大家都在执着于金榜题名,期望一朝得中,天下皆知。

与唐伯虎同列明四家的文徵明,从26岁考到53岁,进了九次考场,然而一无所得。

而唐伯虎16岁就考中了秀才,还是当年苏州府学第一名案首。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参加乡试,所写文章大受主考官梁储的赞赏,被评为南直隶第一,得中解元。

此时的唐伯虎春风得意,准备大展拳脚。

他相信在来年的会试上,凭着自己的才气,也一定会旗开得胜。

弘治十二年(1499年)初春,唐伯虎赴京赶考。

在路上,他遇见了一个改变他下半辈子命运的人。

这个人叫徐经,也是赶考的举子,成绩马马虎虎。

但徐家是江阴巨富,即便在考试的路上也带了6名戏子,准备一路游山玩水去北京。

唐伯虎的名声在南直隶一带肯定是吃得开的。

两人互报名号,徐经就邀请唐伯虎一路同行。

唐伯虎也乐得一路有徐经报销自己的车马伙食费。

02

做官,得会经营三个小圈子:

一是同年关系——大家都是一个考场混出来的,相当于有同袍之谊;

二是同乡关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大城市里听见乡音是很亲切的,大家也很容易抱团;

三是师生关系——主考官提携后进,给学生遮风挡雨,学生也会给老师抬轿子长脸。

到了北京之后,唐伯虎免不了要投帖拜见苏州籍的京官。

南直隶的人一向会考试,此时朝廷里,苏州圈子的大员不少,比如王鏊和吴宽,都已经坐上了吏部左右侍郎的高位。

当然还有录取自己的梁储,也不免要上门答谢一番。

梁储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礼部右侍郎程敏政。

程敏政也很欣赏唐伯虎,二人畅谈学问。

唐伯虎的名气,在京城逐渐被传开。

当然,这期间的迎来送往,都是徐经一手包办。

《尧山堂外纪》载:六如文誉藉甚,公卿造请者阗咽街巷,徐有戏子数人随从六如日驰骋于都市中。

徐经看上的,不仅是唐伯虎的才名,也是唐伯虎背后的圈子。

唐伯虎画像

03

程敏政在和唐伯虎畅谈学问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主考官,但是后来廷推的时候好巧不巧,选中的主考官就是大学士李东阳和礼部右侍郎程敏政。

接着,贡院开考,第三场考题正是程敏政给唐伯虎他们讲过的元代大儒刘因《退斋记》中的一节。

唐伯虎和徐经,理所当然的通过了考试,但是别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题目十分冷僻,做出来的人很少。

一般正常人在会试考完了,都会继续埋头温书准备接下来的第三场殿试。

但唐伯虎恃才放旷的本性再一次展露出来。

他不是找个地方躲起来偷笑,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再一次招摇过市,表示你们在座的都是垃圾,我自己在这次会试中必定是会元(会试中第一名),过几天我还会成为状元!

注意,此时考试虽然已经结束,但并没有放榜。

咦?没有放榜,你怎么知道你就是第一名?这其中怕不是有什么黑幕吧?

众人看向唐伯虎的眼神中颇多玩味。

再一联想唐伯虎到京之后就和徐经往来于各大公卿府第之间,众人都一副“我明白了”的心照不宣样儿。

最后,唐伯虎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了,大家也都很佩服,认为他并不是在吹牛皮。

但有一个人在心里暗自嫉妒。

04

这个人就是唐伯虎的同乡都穆。

不得不说,苏州的文人圈子太内卷了。

都穆年龄比唐伯虎大12岁,成绩没有唐伯虎那么光鲜亮丽,在苏州圈子里的交际能力也远不如唐伯虎。

两相对照,自己的前途还不知道在哪里。

他没心思听唐伯虎说解题思路,自己找了个地方喝闷酒,喝到一半,遇上了一个人。

谁呢?

给事中华昶。

都穆曾经在华昶府上做过家庭教师,也不是生人。

都穆正满腹苦闷,借酒浇愁,就向华昶发牢骚,说唐伯虎如何如何眉飞色舞吹嘘自己今科可以高中会元,之后更要一举夺得状元,成为大明历史上除了成化年间首辅商辂之外连中三元的第二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之前和唐伯虎在一起的,都是待考的举子,他们最多把唐伯虎的表现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最多以后写几本野史笔记,揶揄一下“唐大人”当初的风流韵事。

总之,没什么实际作用。

而华昶不同,他是朝廷的言官,可以上奏疏风闻言事。

没放榜就内定的第一?那唐伯虎和程敏政之间有没有私相授受?

再一打听,最近京城满街都是传抄的唐伯虎的诗和程敏政的《赠太子洗马兼翰林侍讲梁公使安南诗序》,以及唐伯虎和徐经两人曾经大摇大摆去过程敏政家很多次!

这就没跑了,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都穆的牢骚话,就成了华昶上奏弹劾程敏政泄题的根据。

明孙麟芳《矶园稗史》载:弘治己未,程篁墩敏政鬻试目,给事中华昶发其事,始于举子都玄敬,为昶西宾,言之昶,因举劾。

05

到放榜当天,唐伯虎兴致冲冲去看榜,却从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徐经也没上榜。

更让唐伯虎和徐经想不通的是,四天之后,几名锦衣卫还将二人押进了大牢,理由是他们俩涉嫌考场舞弊!

华昶把程敏政给告了,他们俩现在是嫌疑犯!

华昶对明孝宗上疏说:“国家抡才大典,首要是公平公正。如今街头巷尾都有传闻,说今科考试,主考官程敏政利用职务之便将考题卖给考生,他主持的二、三场考试的考题都被泄露了。现在查有唐伯虎、徐经两人猖狂至极,不但花钱购买考题,还四处炫耀,而且还向别人请教考题的答案。”

因此,华昶建议孝宗,让礼部重新组织人对程敏政审阅的考卷进行审查。

《明孝宗实录》载:

臣昶言:国家求贤以科目为重,公道所在赖此一途。

今年会试,臣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心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

二场未入,而表题又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又传诵于外。

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此岂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

臣待罪言职有此风闻,愿陛下特敕礼部,场中朱卷,凡经程敏政看者,许主考大学士李东阳与五经同考官,重加翻阅,公为去取,俾天下士就试于京师者,咸知有司之公。”

针对华昶的指控,有两个疑点:

第一,华昶说程敏政卖题以及唐伯虎、徐经买题,都是道听途说,没有确凿的证据;

第二,如果唐伯虎和徐经是花钱买的题目,他们一定会极其保密,又怎么会四处炫耀呢?天底下有这么笨的人吗?

但既然华昶把事情捅出来了,朝廷上下就不能当成看不见。

于是明孝宗把这个案子交给了礼部审理。

礼部调查的结果是:凡是程敏政录取过的考卷,在经他人重新审阅之后,并没有发现问题。

大学士李东阳报告皇帝,华昶说唐伯虎和徐经买考题,现在他们俩都没中,天底下有这么卖考题的吗?

所以你说程敏政泄露试题,贪赃卖放,当然是没有证据的。

这怎么办?

不了了之?当然不行。

如果华昶诬告他人,那他就得反坐诬告罪,他自己也不要混了。

06

于是华昶联合同事,又把火烧到李东阳身上。

在考场担任同考官的林廷玉,向明孝宗汇报:为了帮程敏政脱罪,李东阳把已经录取了的唐伯虎、徐经除名。这就是现在皇帝在废卷里找到它们的原因。而且徐经曾经求李东阳给自己的爸爸写墓志铭,所以李东阳是在曲意回护嫌疑犯。

案子越闹越大,眼看就要不可收拾。

明孝宗决定自己亲审。

在午门现场,徐经没见过这么大阵仗,他扛不住了,交代说,自己和唐伯虎去程敏政家的时候,是给过程敏政一些钱,程敏政也就出了一些题目让他们做,当时的程敏政还不是考官。

可是后来听说程敏政阴差阳错成了考官,徐经就给了程敏政的家仆一些银子,问程敏政最近在看什么书,家仆贪贿,就告诉了徐经。

果不其然,考试的考卷上出现了这些内容。

这些考题并不是程敏政自己透露的,唐伯虎也没有舞弊。

真相大白。

最终,这一桩科场舞弊案的结果,给唐伯虎和徐经定的罪名是“夤缘求进”,意思是拉拢关系,攀附权贵,以求高升,革去他们的举人的身份,黜为浙江小吏,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程敏政的罪名则是“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议”。

意思是他在面对钱财的时候没有拒绝,出题的时候不避嫌疑。

最后程敏政被勒令致仕退休,但出狱后仅仅四天,他就愤恨而死。

而华昶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他的罪名是“言事不察”,意思是没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就胡说八道。

被贬官调任南京太仆寺主簿。

07

证据都不确凿,那华昶为什么要指控程敏政考场卖放考题呢?

因为有人想要取代程敏政的礼部侍郎衔。

明代中期的礼部侍郎是可以由皇帝特简入阁办事的。

程敏政此时距内阁仅一步之遥,如果再让程敏政在这次科举中选取唐伯虎,那他和朝堂上苏州圈子的大臣们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毕竟,王鏊、吴宽、梁储这些人,在之后的正德、嘉靖两朝都是入了阁的。

如果没有弘治十二年的这场科场舞弊案,程敏政入阁也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多说一句,程敏政的老丈人,是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朝的内阁首辅李贤。

《明孝宗实录》载:“言官驳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命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

那么,是谁想要取代程敏政呢?

就是程敏政的同事、同时也是竞争对手的礼部左侍郎傅瀚。

程敏政死去的第二年,傅瀚就升任了礼部尚书。

08

29岁的唐伯虎被断绝了仕途,从此只能徜徉于山水,醉心于诗画。

他在苏州郊区的桃花坞,盖了一座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写就了大名鼎鼎的《桃花庵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伯虎自己看穿了吗?

如果真的看穿一切,正德九年(1514年),他也不会答应宁王朱宸濠的聘请前往江西。

这一切还是因为“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唐伯虎,从心底里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野望。

唐伯虎有一枚印章,无论是诗、书、画,都爱钤上这枚印。

不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这枚印章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唐伯虎用得却很少。

他用得最频繁的,是一枚“南京解元”朱文印。

《唐寅书心经》经首有“南京解元”印;

藏书《三辰通载》上也有“南京解元”印;

《唐寅书七言律诗轴》上还是“南京解元”印;

《王蜀宫妓图》上,钤的也还是“南京解元”印。

唐伯虎这辈子,最开心最自豪最难忘的,永远是“南京解元”这个身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