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每到万物复苏的春季,就少不了吟咏贺知章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咏柳》。
说到贺知章就不得不赞叹他的好运,其出身名门,家境殷实,自小聪慧过人,学习刻苦,十多岁便可写诗赋文,三十多岁就中进士科状元,成为了浙江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金科状元。要知道在当时,唐朝进士录取人数极少,极难考中,素有“五十少进士”之说,像贺知章这样的人才,绝对凤毛麟角。
其一生平坦顺利,没有经历大风大浪,几乎是一路扶摇直上。且不说他在诗坛和书画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单是他混迹朝廷五十余年,还能全身而退、载誉而归,就足以羡煞旁人。
在世人眼中,贺知章是大唐最好命的一位诗人,虽自称“狂客”,但他张弛有度,从不得罪权贵;虽身居高位,却谨言慎行,人们都说“伴君如伴虎”,可贺知章为官几十载,竟无半点差池。他两次遇到赏识提携他的伯乐,凭借风趣幽默的高情商,在官场上游刃有余。最为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活到60岁就已经算寿星,可贺知章高寿八十六,放眼整个唐朝恐怕没有几个诗人能与其媲美。
贺知章才华横溢,以诗文知名,兼善书法。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因爱喝酒,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书法善草隶,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用笔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
贺知章《孝经》草书,纵26.0厘米,横265.1厘米,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本卷以草书写“孝经”,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余字,无署款。据卷末小楷款识“建隆二年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的作品,北宋《宣和书谱》中亦著录有贺知章所书《孝经》。
《孝经》通篇略取隶意,融入章草,气息高古,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
其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贺知章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历来为文人学者所称誉。
《孝经》与其他字帖的最大不同体现在其用笔速度和运笔技法。用笔速度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孙过庭《书谱》中曾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笔法的复杂性。
因此,人们在讨论书法时,谈论得最多的就是笔法。而艺术实践告诉我们,速度贯穿于整个笔力的运动过程,并发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其它各种形式因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线条的智慧,在于驾驭毛笔的能力,在于体现出线条的力度与感情内涵。而形成线条之美的根本要素在于笔法,即运笔的技法。
运笔技法的最佳境地是能触变成态,写出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粗细长短、正斜曲直、轻重疾徐、纵横刚柔、飞转流动、起伏跳宕等线条,使空间线条美中具有运动的时间性,表现出万物的姿致意态和生命的节奏。
《孝经》中书法中线条的顿挫、跌宕、转折、收放、趋向、走势、刚柔、曲直、轻重、疾徐等诸因素的对比协调、相引相距、相辅相成。
此书法中锋行笔,圆浑苍润,尤其是勾挑之笔,顿如山安之后,趯然而起。
从结体上看,非常开阔,字形摇曳摆动,机趣横生。
将点画的厚重、结体的宽博、章法的倾侧综合起来,烂漫奔放与稚拙自然交相辉映,气象旷达而排奡,点曳自信与布白开合妙合无间,内力腾跃而雄逸,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独特风格。
不得不说,贺知章已经将草书的用笔速度和运笔技法发挥到了极致!
施宿《嘉泰会稽志》曰:“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
吕总《续书评》曰:“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孝经卷》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明治年间由近卫家进献于皇室。2006年3月13日至2006年4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时该作品才首次回到祖国展出。
据记载御府藏贺知章《草书十二幅》,惜已佚失。绍兴东南宛委山南的飞来石上,曾有贺知章所书摩崖石刻十二行,原刻在南宋嘉泰年间漫灭,所以这幅《孝经卷》为贺知章的唯一传世真迹。
余下部分欣赏
贺知章的一生懂分寸,不拘小节。他喜好交友,上自公卿、下自百姓,只要过眼缘就可结交。他爱诗文书画,却不刻意强求,随心所欲。他提携后进,善识人才,与李白、王昌龄、严挺之、李邕、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等人都是至交。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