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书法没气韵,如人没了灵魂

3 已有 465 次阅读   2022-10-25 15:21
书法没气韵,如人没了灵魂 

识字的人会写字,还希望写的好看,

如果用毛笔宣纸写成中堂、条幅,

可以让人品评欣赏,

如果写的内容是诗词、歌赋,

还可以让人凝思、动情。

再如果下功夫学好笔法技法,

从而兴之所至,泼墨挥毫,

又可以寄情、修神、养气……

这就是书法。

若有知道人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你知道多少?

我必答之,至少知道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史,

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高尚的艺术。

书法有法,

必须是用毛笔墨汁宣纸写成的汉字,

活字活词活文章,

笔法、结构、章法三大法则。

对此历代书论家有着详细的论述。

总的来说,

书法艺术要具备两大因素:

一是外形优美,二是内涵丰富。

外形优美是把汉字写的好看,

内行丰富是书写内容有丰富的思想感情。

两者完美统一,

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表情达意功能。

这种功能

要靠笔法的中锋侧锋、提按、疾涩,

结构的疏密避让、虚实向背,

章法的行间布白、上下相合等法则来实现。

其中上下相合、左右连属

是衡量书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

因为它能表现出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

使人感到作品的活力,

非此,就是死猫瞪眼的傻字一片。

这种书法作品的气韵

就是书论家常说的行气。

那么具体讲什么是行气呢?

笔者曾把自己的一幅作品请人评点,

人家看后说你写完某字干什么去了,

我说没干什么,

问我那怎么行气断了?

我愕然,

后细想是自己写完那字去接电话了,

好一双慧眼!

真是行家看门道,原来书法的气如此重要。

行气,

启功先生说:“不好说清楚”,

也有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那怎么办呢?

还是找书论家找答案吧!

启功先生曾说:

“行气就是在书法作品中

字与字的连接状态。

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

字与字叫纵行气。”

清冯武论笔法十门第九门曰:

“通气门”亦曰“通水”,

凡点划会通其气使血脉相通。

清笪重光说:

“气之舒展在撇捺,脉络不断在游丝…”

《毛笔书法大全》一书中

“行气贯通”一节讲到,

行气是指上下字之间的气势,

这种气势不可中断,

不只一行中,就是前后两行也不中断,

这叫行气贯通。

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手笔要呼应顾盼,

气韵贯通,在隶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

上下字(上下行)的点划呼应,勾连得体,

形成作品的动态感,

即是脉络通畅、血气充盈。

怀素的“自叙贴”中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的

“中妙怀”三字即是例证,

还有行与行之间、一字与一字之间的

体势相应等

尤以兰亭序中行与字的行气贯通更为明显。

显然,在一幅书法作品中,

行与行、字与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由一个字一个词的个体组成的,

康有为曾说: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

可谓美矣!

可见书法与人一样,

同样是鲜活的有机体,

字里行间应表现出丰盈的筋骨血肉。

表现出气韵的通畅,

给观者以遐想和共鸣。

这就是书法行气的微妙之处。

气的圆满靠功力,靠熟练,靠自然,

启功先生说:

眼熟则记忆真,

每笔起上轨道准确,如走熟路。

熟能生巧,

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气呵成,

浑然一体,

决不是看一字写一字,

个个独立互不相关的。

行气是一种精神,

是书家长期养成的一股正气一种思想境界,

书写时高度集中,不知有我。

清代梁同书说:

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

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