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何止八怪——扬州绘画三百年”展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展览以“扬州八怪”为核,以清代寓居或生于扬州的画家为廓,展出了近90幅清代扬州画坛大作,在书轴画卷里讲述清代扬州绘画波澜壮阔的兴衰史。
此次展览展品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五家收藏单位之力,其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37件。同时,囊括了四十余位画家,不仅有金农、郑燮、李鱓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扬州八怪”,还有査士标、石涛等对扬州画坛产生巨大影响的遗民画家,以及与盐商群体联系紧密的顾符稹、李寅等职业画家。
“何止八怪——扬州绘画三百年”展览现场
华嵒 柳岸松风图 ,1746年
132.5厘米×62.3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绘草木葱郁、山石奇秀,两叶小舟灵动浮于水上,其呈现的夏景正如作者所题之诗描绘的一样,清新飘逸,趣意盎然。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自古即是一座繁华的运河原点城市,它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扬州作为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交通便利,漕运发达。清代以来,天南海北的盐商们寻商逐利,聚于广陵城,利用大运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垄断盐业贸易,家资丰厚。
展览现场
丹枫绝壁图,虞蟾(约1803—1882)
轴 纸本 设色,132厘米×104.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他们在此处筑园林、鉴收藏、赏诗文,大运河畔的扬州也因盐商的到来而繁华日盛。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商人的逐步介入,催生了职业画家,他们在商人群体的支持下成功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扬州画派,其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又因大运河而得到广泛传播,进而影响全国,诱发了清代绘画变革。
牵马图,金农(1687—1763)
册 纸本 设色,26.3厘米×3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禹之鼎 秋江晚棹图,1710 年
172厘米×89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此图绘绝壁下一叶小舟泛波江上,舟上一美髯文士抱膝闲眺,右边一妇人手持折扇似正在击节唱曲,船工作撑船状,背对观众,构思巧妙,动态十足。江水微凌,近景处芦苇飘曳,不画风而知秋风习习,一派初秋景象。
17世纪晚期的扬州,依托大运河,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遗民聚集于此,其中就包括程邃、查士标、石涛等外地流寓于此的遗民画家,他们闲淡激宕的艺术风格,为后来“扬州八怪”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方士庶 快雪时晴图,1744年
131.6厘米×64.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幅仿自传为黄公望所作《快雪时晴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以干笔皴擦来表现雪景的静谧雅洁,山石堆垒,平台矾头交错,而村墟篱落空寂,山川旷远,红日涌出。
展览现场
石涛名满扬州之时,这里也活跃着一批顾符稹、李寅、禹之鼎、袁江、袁耀、颜峄等代表的职业画家,他们以工稳精谨的艺术风格见长,在绘画作品中呈现出伴随扬州商业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特殊审美,为商人群体所推崇。其中,顾符稹、李寅等人,接续唐宋以来的“界画”创作,描绘山水人物画、山水仙境、台阁宫观的胜景为世人所喜爱,形成了独特的“扬州趣味”。禹之鼎攀古,无一不逼真,山水、花鸟、人物皆美,其肖像画堪称一时之绝。这些画家师法宋人,攀古而不泥古,在绘画作品中呈现出伴随扬州商业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特殊审美、趣味和时尚。
李寅 共居图,1704年
102.5厘米×47.6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此图一院落,内有数人。画面上方长题画家自作诗。由题款可知诗画均为怀念三十四年前寄居友人家中之场景。图中院落精细却不死板,人物情态丰富、自然,生活气息浓厚,是画家真情实感的流露。
乾隆时期,扬州的盐商群体嗜好风雅,乐于赞助文艺,在其推动下,城市生活充满了活力,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家共聚淮扬,如上杭华嵒、胶县高凤翰、兴化李鱓、淮安边寿民、杭州金农、兴化郑燮、南昌闵贞等,他们或为师友、或为同乡,交流切磋,无意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绘画创作群体,后人以“八怪”概之,他们的画作充分呈现出个性主义的多彩面目。
阿房宫图,袁耀(?-1780后)
轴 绢本 设色,128厘米×67 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金农 醉钟馗,轴 纸本 设色,1759 年
125.1 厘米 ×50 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画中钟馗的身体以简朴线条勾勒,姿态潇洒自在,面部略有醉意,似在凝神休息。
清朝后期,扬州画坛沉迷于恬静温雅的市民审美情趣,失去了风格上的创新与影响力,但仍有活跃于当时的“邗上五朱”“扬州十小”等一批本籍画家。他们崇尚摹古,工写结合,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佳作。
四季平安图,倪璨(1764—1841)
轴 纸本 设色,195.5厘米×10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李鱓 荷花鸳鸯图,1751年
118.5厘米×54.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画是李鱓在晚年为庆贺友人而作。用色雅致,荷花清丽不妖,莲子新鲜欲滴。阔笔铺染的荷叶舒展莹润,寥寥数笔所绘的一对鸳鸯神态自然、缱绻相依。整个画面恬静而富有生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婚姻家庭的美好祝愿。
沉潜、发展、繁荣、式微、衰颓,扬州绘画完成了自己波澜壮阔的演进之路,勾勒出淮扬风雅的无限可能,彰显着“运河艺术”的绚烂斑斓,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时至今日仍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溪山访友图,顾符稹(1635—1718)
轴 纸本 设色,天津博物馆藏
冷艳幽香图,李鱓(1686—1756或1762)
卷 纸本 设色,34.4厘米×36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冷艳幽香图
冷艳幽香图
冷艳幽香图
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本文资料综合整理自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