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这是民国大师于右任先生对书法的观点。
此言似乎与强调结构、重视笔画精确度的书法训练相去甚远。在后世留下的影视资料中,于右任先生一身布衣,白髯飘逸,身正目直,精神矍铄。在书法领域,于右任先生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似乎超过了其政治家的名声。
于先生最著名的莫过于对历代草书的研究,创建《草书月刊》,写成《标准草书》千字文。不少书法爱好者对风格夸张的作品十分欣赏,而这与于右任先生提倡的“自然”相去甚远。那么,书法美在何处?于右任先生又追求什么书法美呢?
一、 民国一大趣人
“绝不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即不为了美观而追求书法形态。
说这话的于右任先生,是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大趣人。他在平日里与著名国画大家张大千,以及自己的学生、著名书画家刘延涛并称为“美髯公”。
因其三人皆留须髯,行路生风。于右任先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学校的创办人,是诗文过千,在重庆谈判上与伟人畅谈诗词的草书大家,是喜食蒜头与辣椒,四处游历,在佳肴饭店留下墨宝的美食爱好者。
于右任在品尝美食之余,总是在兴尽时挥笔留墨。于右任当年留下的墨宝,可谓画龙点睛,护持了一批百年老店的存活。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于先生在搜集大量魏碑的基础上,写出个性强烈的行楷书;第二时期,于先生创立了标准草书。
于右任先生搜集的魏帖,主要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碑帖。古往今来,传统书法留下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后人对古人日积月累的纷繁成果怀抱敬畏。无数书法练习者都从观察、临摹古人的碑帖开始写楷书。
而北魏的碑帖,有雄浑博大之风尚。自清代以来,碑学在书法领域的地位逐渐上升。对碑版的重视、以碑融帖的书学自清代兴起。而于右任所在的民国时期,碑帖结合的楷书达到新高峰。
于右任的楷书数量众多、造诣深厚。前人虽已尝试过碑帖结合的方法写楷书,但于右任将碑帖结合型楷书真正推向了成熟。
在53岁后的第二时期,于右任创立的“标准草书”最引人注目。创立“标准草书”,建立在对前人浩如烟海的作品的研究基础上。
于右任广泛搜集前人的草书作品,从中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在壮年时期对碑帖研究的基础上,于右任的楷书碑志风格多样,集众家之长。而在《于右任标准草书》一书中,于右任的书法作品简约质朴,至澄至净,在美观之余没有多余的藻饰。
这与我们印象中的狂草截然不同。不少狂草作品过于追求“狂”,为了迁就美观效果而追求草书的形态。甚至在胡乱写一通后,也将其称作“草书”。对比书中,于右任提出把草书简化到不能简化的地步。
当时于右任书写的是繁体字,其书中简化的几百个草书汉字竟与我国颁布的简化字十分类似。草书有标准吗?除了约定俗成的草法外,其实并无标准。
全然遵照一套规则,可能还会使作品失去精神。但经过对大量草书作品的探究,于右任先生将草书基础性的特点总结出来,去粗取精,对草书结体定形归类。这些总结对初学者而言,十分有利于其初步学习。
二、于右任先生的草书
相对于实用性更强的楷书,草书在笔法、结构、章法外,还多了书写者的性情。初期的草书,打破了传统的隶书。后逐步脱去隶书的痕迹,演变为笔势牵连、偏旁互借简化的模样,称为“今草”。
而唐代则是草书高峰,诞生了张旭、怀素二位狂草圣手。字形放纵奇变,“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张旭狂草
在第一时期碑帖结合的基础上,于右任在草书作品中融篆隶、行草、魏真的特点,又有秦汉、两晋的雄浑、洒脱等历代书法烙印。
对比于右任先生的草书作品和其他草书作品,会发现其很大特点是简约,字字独立,但谋篇布局看着舒适。时而妩媚纤柔,时而雄健大气。相比之下,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更为清晰干净,易于辨认。
书法不可以没有古人,也不能拘泥于古人。于右任的草书作品,集结了传统书法的经典,在名人墨迹中开阔眼界、吸收借鉴,终成独一无二的风格。在这种文化的积淀下,于右任的草书不再需要刻意的迁就,而是在更自然,却更有深意的状态下挥笔写成。
怀素狂草
三、书法是一种高尚美
书法追求什么美?什么样的字才是美的?于右任先生认为,书法是一种“高尚美”。书法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但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一沓学生答卷,工整的字迹最夺人眼球;一面展览框,灵秀端庄的字迹最引人观赏;晨露微袭的公园地面,大气磅礴的字迹使路人驻足不去;新场馆的旧匾额,书法家的题字仍然熠熠生辉。书法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无数书法家与作品一脉相承,使书法体系丰富完整。从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每个字体发展阶段的书法作品都多如繁星。
就书法的发展历史而言,当今更为普遍的布白均匀、结构平衡的追求,确实工整舒畅,但此趋向是晋唐以后才逐渐达成的一种共性认识。也就是说,晋唐以前的书法作品,绝大部分没有做到布白均匀、结构平衡。
比如甲骨、简牍、汉碑、残纸上的早期文字,看上去就不很工整。魏晋以后出现的书法家作品,其结构已基本平衡,少有文字早期“杂乱”的影子了。
有学者指出,书法的美追求有形有感,“若飞若动,若起若卧”,重在形式运用后所表现出的作者个性的鲜明、作品形象的生动,以及作品境界的高低。
在语言文字历经千万年发展的今天,从寻找书写工具,到写得形式工稳,运笔流畅,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可以做到,但只有汉字的书写被承认为“书法艺术”。
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书法艺术”,之所以美得高尚,不仅因其形象生动,还显示出作者的技能功力和内在修养。
这样一讲还是很抽象,但当我们摆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的作品,与资历较浅的作者挥笔写下的作品做对比,就会发现,虽然二者都看似变化多端、各有各的形态,有些作品似乎就是缺少灵气。
但看着所谓“有灵气”、“好”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这股灵动之感从何而来,又难以名状。这或许是在欣赏很多与“美”挂钩的事物时,共通的感受。
若非科班出身,或有先前钻研经历,我们很难讲出为作品增色的细节。如果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可能反而打破了观赏的美感。但缺失文化积淀的作品,一定与优秀作品相去甚远。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书法之所以在几千年里源远流长,很重要的内因是书法家在继承中的创新。该创新并非夺人眼球的猎奇行为,而是在前人的经典成果中步步沉淀出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了写得一手好字,书法也能打磨人的性情。有书法专业的学生表示,书法专业的学习修身养性。
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书法专业的学习把人带入深沉的历史积淀中去,在潜移默化间影响气质谈吐、脾性与审美,使整个人变得稳重。
时间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同时精通诸多领域,书法可能也是众多关注者的业余爱好。但在漫长而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大可以保持敬畏,亦远亦近地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里。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