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陈丹青:年轻人不要学绘画,王华祥评价:早已没年轻时期的才华

4 已有 124 次阅读   2023-07-18 11:15
陈丹青:年轻人不要学绘画,王华祥评价:早已没年轻时期的才华 

陈丹青被称为是画家中的叛逆者,作家中的业余者。

他的作品带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人喜欢他,也有人贬低他。

陈丹青

陈老师总喜欢说一些观点异样的言论,以至于总是被同行们口诛笔伐,中央美院院长王华祥就曾与陈丹青打起了口水战。

1953年8月,陈丹青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热爱文学,热爱艺术,在陈丹青还小的时候就带着他学习文艺理论,父亲也成为带领他走进文艺世界的老师。

慢慢地,陈丹青接触到了绘画,甚至想着长大之后要当个画家。

当时家里没有临摹画本,他就在马路边、在公园里用石头画,只要能画的地方全被他画个遍。

后来有一天,父亲捡到一张扑克牌,背面是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随手拿回家给陈丹青临摹,令人想不到的是,陈丹青竟然画得如此相似。

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系统的学习绘画,足以证明他很有绘画天赋。

后来一直到14岁时,他才正式跟着专业老师学习绘画。

那段时间,他跟着老师到处去画主席像,2年之内画了120幅画像,绘画的手法越来越熟练。

随后开始接触油画,有一次他看到列维坦的风景画作品,雅兴高涨,就用朋友送的油画颜料进行临摹,成品出炉后,他自己端着作品审视了很久,觉得还蛮不错!

这种成就感让陈丹青喜由心生,对绘画的自信心愈发强大。

后来由于社会动乱,陈丹青也被迫远离亲人,流落到农村。

在农村,生活自然不如以前,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面对这样的环境,内心无比煎熬、绝望,但想要生活下去,就要努力劳作,他开始每天干农活,下地插秧、搬谷子等等。

即使生活已经这么苦了,他还是坚持绘画,此时,也只有绘画能带给他一丝欣慰。

在他20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领导看到他的绘画作品,十分欣赏,于是把他调到一个连环画学习班。

从这里开始,他再也不用下田劳作,真正开始以绘画技能谋求生存。

慢慢地,生活也渐入佳境,除了画连环画,他还开始了油画创作,陆陆续续有不少作品出世,开始在绘画领域小有名气。

1976年时,陈丹青的才华被人发掘,调他去西藏搞创作,由此他开始了西藏之旅。

这场西藏之旅对陈丹青来说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西藏的环境带给陈丹青很多创作上的灵感,在这里,他想到了一个关于少数民族的特殊题材,创作了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以及《进军西藏》等。

4年之后,他再一次踏进西藏,这次比上一次更有感觉,灵感源源不断,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这七幅油画被人们称为《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的完成,引起了很多美术圈的议论。很多文艺报刊纷纷报道,这组画也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里程碑,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因为这组画,年仅25岁的陈丹青一夜成名。他在画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不管是人还是作品,都被广泛关注。

学无止境,陈丹青想要充实一下自己。他想学习西方的绘画技术,感受西方油画的创作意向,于是,他决定移居美国。

西藏组画

在美国时期,陈丹青日夜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开始实践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成功举办了自己的画展,渐渐地,在美国的画界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远离故乡,他看不到自己的归途,最终,还是决定回国发展。

回国后的陈丹青,除了绘画之外,他还开始写作。他喜欢把一些画中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用语言来表达。

但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丧”意。他的生活和所呈现的作品充满了矛盾,一边意气风发,充满斗志,一边又陷入迷茫,不知所归。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

中央美院院长王华祥最先忍不住,顶着舆论的压力批判陈丹青。

王华祥认为他只是表面华丽,其实已经没有年轻时期的才华,讽刺他只是靠着往日的光芒,实则空虚无物。

王华祥的评价苛刻,言语犀利,把陈丹青说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伪文人。对于这些言论,陈丹青没有正面回应。

而是在2014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名叫《无知的游历》的书,这算是他对王华祥院长的回应:

“王华祥院长说我是个混混,我先承认我无知好了。”

两方的这场争论,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与出发点。

对于王华祥来说,他身为美术学院的院长,很了解美术行业,他在艺术界也算得上是顶尖的地位。

他这一路走来,平平稳稳,没有惊艳的代表作,一直不温不火,这一点与陈丹青不同。

但他看到陈丹青一边传递“误导年轻人抛弃绘画行业”的言论,一边却拿绘画赚钱,忍无可忍,才会挺身而出,从这一点看,王华祥的批判也不无道理。

王华祥“风往南吹”个展开幕

从陈丹青的角度,他年轻的时候就因为《西藏组图》火了起来,之后,就开始过着人人称羡的名人生活。

后来虽然有作品,但没有比成名画更好的作品出现。很多人评判他早已江郎才尽,也不是没有道理。

两人专业能力谁上谁下,到最后也没有定论。

陈丹青在面对质疑的时候,说自己无知。

他就真的无知吗?

陈丹青年少成名,承担的压力成倍增加,他经常寻找很多途径想要创新,却总是局限于固有的思维中。由此看来,陈丹青不是没有才华,而是陷入迷茫,产不出佳作。

本想着到国外找寻灵感,可是国外就有不一样的创作吗?事实证明,全世界的绘画水平都差不多。

虽然没有好的创作思路,但生活还要继续,于是,他开始出现在各大屏幕中,在各种场合宣讲自相矛盾的理论。

他像是被禁锢一样,他深爱绘画,想要突破它,却遭遇瓶颈;想要放弃,却又不舍。

在此情形之下,才会说出了劝诫年轻人不要学习绘画的言论。

看似不理智的言论,实则是他曾经走过的路,他到达过山顶,深知翻过山顶之后,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他不愿后来者浪费自己的人生。

陈丹青从小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加坚韧,他面对批判,更多的是选择无视,因为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别人的感受。

相较于曾流浪漂泊的陈丹青,王华祥则是四平八稳的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他只知道绘画的对他而言,是传统,是一代一代延续的传承。

他不用像陈丹青一样去突破,去创新,只要能把自己的精华传授出去就是完美的事情。

两人的境界不同,看事情的观点也会不同。

他们各有各的使命,不存在什么对与错。

陈丹青或许也是看清这一点,才不愿去争论,去辩解。发表的《无知的经历》也只是想借助这个题目来表达自己如今的迷茫。

在陈丹青的世界里,绘画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因绘画一举成名,成为人人都认识的画家,他的画也被誉为经典之作。

这对他来说,是荣誉还是压力?

只有他自己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净土,别人无法融入,不能感受其中喜乐,自然也不能明白其中苦楚。

陈丹青因绘画心境发生的变化,无论外界如何评说,相信他自有一番定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