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李畅
文物摄影|杜广磊 江流夜
一千年前,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发表了一段著名的“点花录”:“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欲扬先抑,假装自己是爱莲第一人。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如果要加上一个期限,那肯定有两千年。
清 谢荪《荷花图》
孟夏时分,寻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仲夏之际,观得“小小新荷。点破清光景趣多”;
夏意渐浓,赏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凉秋将近,探得“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傍晚时分,“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雨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碧叶连天,菡萏娇艳,文物里的荷花将夏天定格在一瞬,带我们走进芙蓉的魅力与风雅。
明 陈洪绶《荷花鸳鸯图》。四朵荷花或内敛含苞,或羞涩初绽,或优雅盛开,亭亭玉立,多彩多姿,又各具韵味。一对鸳鸯溪水悠然,两只彩蝶翩翩起舞,可见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01
远古时代
荷花又称莲花、芙蓉、菡萏。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人类文明还未繁衍,莲属植物就已经分布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里了;直到九千年以后,远古人类才开始出现。
作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荷花在我国又被称为“活化石”。在原始人类还在为摘不到野果而发愁的时候,荷花的野果和根基(即莲子和藕)为他们提供了一线生机。
水泊梁山惊现大面积千年莲子发芽开花
莲(荷)花全身皆是宝。莲子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高级滋养品,莲藕是极好的蔬菜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均可作为药膳。传统的荷叶粥、藕片夹肉、莲子粉等数不胜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就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可见莲(荷)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02
诗经尔雅
荷花原产于南部亚洲广大地带,一般分布在中亚,西亚以及中国、日本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关于其原产地,学者意见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荷花原产于印度,因此荷花也是印度、越南的国花。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荷花原产于中国,因为栽培历史悠久,在《诗经》中有“湿有荷华”的记述,荷华即为 “荷花”。大量史实也印证荷花的原产地在中国。
清代唐艾《荷花图》
“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中,荷花便被视作美人的象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男子为一见钟情的美人夜不能寐,半夜醒来竟已涕泗横流的故事。
而在《尔雅》的记载中,荷花却蕴含了另一层含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葭,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这句表面上是对荷(莲)的各部位名称进行说明,但以谐音求之,读书人若“知所负荷,乃佳劲(茎)佳业(叶),本质缜密,涵永淡薄,宅心仁厚,求实笃行”。
在《楚辞》中,屈原以荷自喻其修养品德,亦称“制芰荷以为衣”、“荷衣兮蕙带”。
03
春秋战国
荷文化最初在西周乃至春秋战国逐渐形成。苏北民间流传的《十二令花神赋》说:“六月花神美西施,并头金莲开满池。绣女停针摇彩扇,才人避暑懒吟诗。天气热,汗如丝,树上蝉噪绿杨枝。江上浣纱泉滚滚,东风吹水绿差差。”中国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是名副其实的荷花女花神。
明 沈周 瓶荷图 局部
西施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相传她常在家乡若耶溪畔浣纱和采莲,只见水乡荷塘,碧叶风翻,佳人独倚,芙蓉红艳,西施美丽的身影比那连绵的山水更加诱人,仿若天仙下凡,让人流连顾盼。
吴越两国交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思复国之计,在范蠡谏策下,选中西施来实施美人计,进献给吴国。
公元前 473 年,为了讨宠妃欢心,吴王夫差为西施修筑“玩荷池”。每至盛夏,二人便驾龙舟,载乐器,在香水溪采莲赏花。一片锦帆,接连不断,笙箫叠奏,曲调悠扬,自城南直至湖上。西施将吴王夫差迷惑得终日沉溺游乐,无心国事。因此越王勾践东山再起,西施也是功臣之一。
然而西施最终为国牺牲于战乱之中,感动了玉皇大帝将其钦定为司掌六月荷花的花神,位列仙班,永享爱莲人的朝拜和供奉,也经常被写于诗词歌赋中。
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就写到,“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唐人皮日休《咏白莲》诗也把白莲比作西施:“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
春秋 莲鹤方壶 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藏
1923 年 8 月 25 日,一对“并蒂莲花”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的“郑公大墓”,惊动四方。这对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一件被藏于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则作为镇馆之宝藏于河南博物院,学者郭沫若为其定名“莲鹤方壶”。
《诗经》中,郑国是一个“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地方。那里的池塘里开满了荷花。同时郑国也是中原文化和南方的楚文化交汇的门户。在庄严肃穆的青铜器中第一次出现了莲花,一般认为这是受到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中精神世界的空前活跃。
04
秦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秦汉时期的人们延续了对莲花的喜爱,尤其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并蒂莲,作为祥瑞的象征,获得“瑞莲”的美名。
自从汉朝采风,将江南的采莲曲编入了宫廷《乐府》歌舞,在夏天,以采莲和赏莲为主题的消夏活动,一直是贵族的清赏。在皇家和贵族园林,水池上种植荷花,水边有水榭,利用荷花荷叶形成的天然降温,度过炎热的夏天。
成都地区以出土汉画像砖闻名。这些汉代的“连环画”生动地展现了汉代民间的物质文化生活。本次也展出了两方东汉的画像砖:莲池收获弋射图和渔猎采莲图,显示出莲花已深深融入在汉家人民的日常之中。
莲池收获弋射图
所谓“弋射”,指的是在箭矢末端绑上绳子,这样射中飞禽之后可以直接把猎物拉回来,可谓是“钓鸟”。画面上方的人“大鸟上钩了”,正在奋力收绳。而在他的右边,就是一片莲塘,“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还能看见池塘上的水禽。画面下方则是一片水田收获之景。
渔猎采莲画像砖
这一方则更为生动。两艘船正行进在莲塘中,仔细辨认,还能看见莲花、莲蓬。小狗从船上探出头,仿佛正在和水禽嬉戏。右方一人正在援弓缴而射鸟。
05
南北朝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在佛教中,莲花亦寓意“圣土”。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之时,百花盛开,他向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所到之处,步步生莲。因此莲花成为了佛教的重要象征。藏传佛教的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士,梵名 Padmasambhāva,意即“生于莲花”,传说是西天竺乌仗那国的国王因陀罗菩提在一处名为郭啸海的水中看到其出生在莲花之中。这种降生神话也感染了道家,在南宋人谢守灏编写的老子神话故事集《混元圣纪》中,也记载了老子降生之初,走了九步,步步生莲,最后指向李树,因以为姓。在本次展览的第二单元专门有一个“步步莲开”装置。当你走过时,脚下也会投射出朵朵莲花,千万不能错过!
正是因为莲花的圣洁内涵,从魏晋开始,在佛教造像和礼佛法器中随处可见莲花纹饰和造型。莲纹作为佛相和佛性的庄严象征而存在,代表了释迦牟尼对众生的开悟,抒发着信众对佛的尊崇和礼赞。
北周背屏式造像,美丽的莲花座
下面这件莲花尊出土于封氏墓群。通体施青绿釉,器表满饰莲花纹,团龙图案腾跃其上。上下配合,彼此对称,极具美感。
北朝 青釉塑贴飞天团龙纹六系莲花尊 故宫博物院藏
06
隋唐
隋仁寿二年(602 年)莲花化生佛塔砖非常难得。据《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生无量清净佛国者,都皆于是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每个生前行善念佛的人,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便能于莲花之中化生,从此超脱六道轮回之苦。这就是“莲花化生”的传说。这块佛塔砖雕刻了许多人从莲花之中生出的场景。而正是这一年,后世前往西天取经的玄奘出生了。这块流传了千年的古砖,仿佛正向我们昭示着那位高僧大德的化生。
隋仁寿二年莲花化生佛塔砖
唐代,荷景已经成为苏杭地区重要的园林景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采莲曲》,将采莲少女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在李商隐的诗里,一朵莲花,幽香清远、天然雕饰。最让人念念不忘。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在孟郊的诗中,荷花还是相思愁苦之花。
白莲尤其因其出淤泥而洁白无瑕,成为无数士人孤高情怀的象征。如唐代诗人、农学家陆龟蒙的“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晚唐诗人皮日休的“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其中尤其以白居易尤爱白莲。
元和十年(815 年),白居易因谏被贬为江州司马。江西正好是白莲花的产地。“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青。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居易以往只在长安见过粉荷花,这些白荷花,正给身处低谷的他一个绝佳的心灵宽慰:“我渐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京城的贵人们自称高洁,其实都是“虚得清净名”,只有这种身居偏远之所的才是真正的高士!他甚至发出了“欲收一棵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的感慨。这长安城,不回也罢!
唐 鸳鸯莲瓣纹金碗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荷花大规模种植,颇有“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的豪情壮志,加之佛教的盛行,荷文化渗入生活各处。除了佛教艺术造像,在建筑、绘画以及铜镜、石刻等工艺形式中也常见莲荷装饰。
唐 《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1956 年浙江龙泉金沙寺华严塔出土的经卷印有《佛说阿弥陀经》所载的“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画面左方三供养人形态各异,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右方,天花祥云散落虚空,表现的是俗世供养人来到极乐净土,持花礼敬阿弥陀佛的情景。画面中央绘天宫楼阁,楼阁下有七宝池,中有四朵莲花。
隋代 敦煌莫高窟 407 窟藻井
在佛教壁画的装饰图案中,以藻井图案为代表,井内主花纹有莲花、三兔莲花、交杵莲花、灵鸟莲花、莲花飞天等,丰富多样,姿态婀娜。
07
宋代
与白居易有一比的是另一位莲花的著名“带货大V”是周敦颐。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士人阶层兴起了一股砥砺道德的风气。而莲作为植物当中典型的君子象征,成为了士人们极其喜爱的植物。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只是这种时代风气的一个缩影。他的《爱莲说》如此知名,以至于传统纹样中直接多了“爱莲图”这种纹饰。“爱莲图”中往往画着为旁人讲解莲花的周敦颐。因此民间又叫做“茂叔爱莲图”(周敦颐字茂叔)。
明 陈洪绶《爱莲图》
其实除了周敦颐,还有一位极爱莲者——杨万里。比如我们小学曾学到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还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均出自杨万里之手。在杨万里笔下,可以寻得荷花各种各样的形态。有“才露尖尖角”的新荷,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繁盛景象;有炎炎夏日连荷花都要“低面深藏碧伞中”,也有秋高气爽时“绿池落尽红蕖却”万般凄凉,荷花犹在的画面。
北宋定窑白釉莲花纹碗
杨万里爱荷之意,不仅在于赏花,他还专门去种植了荷花。一首《南溪上种芙蓉》,道出浓浓情谊。“浸得荷花水一盆,将来洗面漱牙根”早起要用荷花水洗脸,还将其作为餐食,赞其美味:“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要说他最爱荷,一点也不为过。
南宋吴炳《出水芙蓉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画运用了没骨法,用笔轻细,敷色柔美,几乎不见笔迹。用局部特写生动描绘粉红芙蓉的清秀艳丽,一朵荷花使人想到池中涟漪伴着荷塘月色的沁凉清香。
还有一位爱荷诗人,就是宋代名家苏轼。“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苏轼以诗描绘雨过天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本是禁植的西湖,荷花却凭借强大的生命力肆意生长,自开自落,在苏轼眼中,反而派生一番野趣。秋末时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勉励友人苦难只是一时,切莫意志消沉。
宋 佚名 《太液荷风图》
佩玉是古代风尚,尤其是贵族阶层和文人阶层。莲花因其圣洁寓意,常搭配玉器一同出现。
宋 骑鹅持荷玉童子
宋 执莲双童
宋 莲瓣形冠
宋 鱼莲巾环
宋 莲花簪首
08
元代
元代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有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王冕画荷。王冕自幼聪颖过人,却家境贫寒,七岁丧父,家里仅靠母亲为人缝补浆洗,可谓“敝衣无絮愁风劲,破屋牵萝奈雨何”(王冕《竹斋诗集》)。但他热爱自然,尤其痴迷于荷花的美丽与纯洁。甚至为了学习画荷花,每日早出晚归,到池塘边观察荷花的生长变化。
经历一个荷季,十岁的小王冕笔下的荷花已经娇艳欲滴,栩栩如生。吸引得连远近的官员、缙绅皆慕名前来购画,“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徐渭《稗史集传》)。王冕从不留恋繁华,他看破了功名利禄,正所谓“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吴敬梓将这位七泖湖畔的神童列入《儒林外史》开篇,用王冕的清雅高逸与反衬其他人的屈节卑体。
元 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 广东省博物馆藏。1957 年出土于广东海康县(现雷州市)雷城西湖水库元代墓葬。丰肩鼓腹,端庄雅致,罐口处罩一荷叶形盖,增加了灵动感。
元 龙泉窑荷叶盖罐
元 青白釉刻划缠枝莲纹环耳瓶
元 鹭鸶荷莲帽顶
元 荷塘小景玉帽顶
09
明代
明清时期科举文化盛行。“莲”因为与“廉”同音,成为了想要从政的读书人们自我激励的绝佳象征。买一副莲花图挂在书房里,实在是一个读书人莫大的享受。
此外,人们还喜欢玩儿“谐音梗”。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中,最流行一种“把莲纹”,顾名思义,就是把数把莲花画在一起,寓意“一把清廉”。
南宋“一把莲”高浮雕石刻
明“一把莲”青花瓷
明 龙泉窑青瓷莲花形灯盏 浙江省博物馆藏。这款瓷器造型繁复,样式华丽,通体为一朵正在盛放的荷花。上部为小盏,外壁饰贴塑莲瓣,中间为莲叶形浅盘,下为二层方形底座,中空,细柱,外壁盘、底座间隔处饰有贴塑的花朵装饰。
明 犀角制花卉荷叶形杯 天津博物馆藏。此杯由一整根犀角雕刻而成,通体深杏黄色,包浆自然。杯身呈一片凹陷荷叶状,下部为透雕成花束状的杯柄,由荷花、兰花、梅花等六支各不相同的花枝组成。
明 广济寺黑釉莲花宝刹脊
明 青花梵文莲瓣洗
明 嵌玉点翠鹭鸶荷莲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间为透雕鹭鸶莲花,“鹭”与“路”谐音,“莲”与“连”谐音,寓意考生一路连科,仕途顺利。玉雕外部镶嵌十颗红宝石,其中六颗以莲花纹为底座,四颗以螃蟹纹为底座。在正中上下各有一个坐在莲花上的童子形象,有“连生贵子”之意。整件器物制作精美,寄托了美好的祝福。
10
清代
清代写荷花出很彩的,当数曹雪芹的《红楼梦》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得用两条木舫,沿着巨大荷荡子,穿行于荷叶之中。可见大观园内荷花之盛。
清 《吴振武荷花鸳鸯图》 故宫博物院藏
贾宝玉刚搬进大观园时,写下“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傍晚赏荷纳凉的《夏夜即事》。黛玉和湘云的中秋联诗,对出了红楼名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就连香菱的判词也写道“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拿香菱比作荷花,不仅因其本名英莲,又在映射荷花仙子黛玉同香菱相似的遭遇。
清 《清陈书画荷花》 陈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瓷器上的莲花装饰最初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莲瓣纹形式常出现在南方青瓷;
进入隋唐时期,莲花纹瓷器开始遍及南、北方及各地窖口;至宋代,莲花纹样在瓷器上出现得更多元化,如定窑、耀州窑的刻画荷花纹、磁州窑、吉州窑的彩绘荷花纹;元代,青花瓷使莲花有了新的形式;直至明清时期,瓷器上品种纷繁,达到了巅峰状态。
清 斗彩鸳鸯仰莲纹碗
清 青花折枝莲纹盘
在莲花(荷花)题材中,最常见的纹饰依然是缠枝莲。清代缠枝莲纹一改明代疏朗自然的风格,开始向繁密、规整、对称发展。经过美化变形的花头和枝叶姿态万千,装饰性很强。
清 白套蓝玻璃缠枝莲纹碗
清 青花缠枝莲纹双耳扁瓶
清咸丰 景德镇官窑青花缠枝莲纹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 黄地青花洋莲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盘身通体施黄釉,饰以青花洋莲纹。盘心绘大朵团花,周围绘四朵缠枝莲花,莲茎纤细柔美,叶片舒卷自然,极富对称美感。
莲瓣纹是青花瓷器最常见的边饰,这种经过变形的莲瓣俗称“八大码”,外廓由外粗内细的两道线构成,线条转折生硬,显得棱角分明。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莲瓣纹小杯 故宫博物院藏。该杯以铜胎作为基底,经过精细的铸造和打磨而成,莲瓣纹刻画细腻,光彩照人。
清 景泰蓝莲瓣纹带盖执壶
莲花与“廉”谐音,寓意“吉祥”,经常与其他吉庆纹饰相搭配出现。例如一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品清廉”;莲池鱼藻图案寓意“连年有余”(莲与连、鱼与余谐音);鸳鸯与莲花合绘的图案寓意“一路连科”(路与鸳鸯谐音)。莲是盘根植物,并且枝、叶、花茂盛,于是用莲花丛生的图案寓意“本固枝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清 斗彩荷塘鸳鸯纹卧足盘
清 斗彩荷塘鸳鸯卧足碗
清 花果飞蝶纹荷叶式盘
清 莲花祥云柄执壶
《群芳谱》云:“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窃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古人称莲花为“花中君子”,视其为高尚品德的化身。莲花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仍广为流行,也经常出现在吃穿用度等生活摆件用品中。
清 青玉荷叶式花插
清 三螭托莲式烛台
清 荷花纹文具盒
清 荷花式吸杯
清 粉彩绿里荷花形杯
清 翡翠鸳鸯荷花摆件 苏州博物馆藏
清 湖绿地墨彩加粉花鸟纹荷花缸
清 白玉粉皮青荷叶洗
清康熙 斗彩荷花杯(一对)
古人又将荷花和螃蟹放在一起,寓意“和谐”。像今天的打工人一样,摆放在自己的案头,随时提醒自己“love & peace”。
清莲叶螃蟹玉雕
清莲叶式螃蟹笔洗
延伸阅读
古莲子的故事
我国的古莲和水杉,被称为“中国两种绝妙植物”。古莲的绝妙之处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沉睡千年之后,仍能绽放“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花朵。
“赵州宁晋县有石莲子,皆埋土中,不知年代。居民掘土,往往得之数斛者,状如铁石,肉芳香不枯,投水中即生莲。”早在明代《北游录记闻》中就有记载,古莲子种植后能开花。
我国第一次发现古莲子,是在上世纪50年代,工人修建铁路时在辽宁大连市的普兰店东五里位置发现的。1953年,有人将从普兰店莲花泡地层里的泥炭中挖到的五粒古莲子送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的徐仁教授手中。并且在实验室里发芽开出了二白,二粉红,一紫红的花,且花瓣与现代的莲荷几无任何区别。
要说鉴定古莲的年纪,科学家们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最早由于技术限制,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学家李贝在有关“碳-14”法测定世界上古代植物和含碳古文物所处年代的论文,中提到他测得普兰店古莲子的年代在千年以前。直至 2014 年北京大学出具报告显示——年龄最大的一颗古莲子年代可追溯到距今 1950 年前的汉朝,最小的也有 1670 年的历史。
相关阅读
哪种植物,中国人喜欢了两千年?
图片 | 杜广磊 江流夜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