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坛奇闻] 原创 毛主席的一幅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却惹来了3起官司?

6 已有 126 次阅读   2024-08-18 20:43
原创 毛主席的一幅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却惹来了3起官司?
吉祥安康一生 2024-08-17 12:32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画面中的青年毛泽东右手拿着一把旧雨伞,左手紧握拳头,迈着坚定的步伐自信地行走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丝毫没有在意天上疾行的云彩。
这幅带来强烈视觉体验的著名画作便是《毛主席去安源》,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被做成了邮票、像章在全国发行,可谓家喻户晓。
不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它的商品价值,就在1995年,这幅画被拍出了605万的天价,创下了当时国内油画拍卖的记录。
只是,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因为这幅画作后来还惹上了3起官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经典的背后
“经典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才能具有永恒的价值。”
所以,要想弄清楚这幅画产生的巨大影响,还要从画中人物,也就是当年毛主席的具体经历出发,不断深入。
1967年夏,为了追随毛主席的脚步,学习毛主席的精神,北京打算筹备召开一场名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展览会。
于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通知后,北京各高校的师生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筹备工作,其中,创作一幅代表毛主席在安源形象的画作就成了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领导们四处奔走,认真地检验着报名者的水平,这可是画毛主席的像,可想而知,竞争有多么地激烈。
最终,领导有两位同学在考核中脱颖而出,第一位绘画功底深厚,政治考核也过关,但无奈其因为家里有事回了老家,于是,第二位同学就成了最佳人选。
他就是来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刘春华,当他收到通知后,内心格外地激动,因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画一张毛主席的画像。
创作要来源于实践,这次也不例外,所以,刘春华当选以后没有耽搁,立即动身前往了安源体验生活。
那当年毛主席在安源又做了什么呢?
安源是我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21年秋,毛泽东乘坐火车来到了安源煤矿开展工作,当时的他背着一把破旧的雨伞,穿着蓝布衫,直接到了煤矿一线和工人们同吃同住。
因为有文化,大家都称他为“先生”,而毛泽东也十分亲切地向他们讲述国内国际工人运动的形势,他充分肯定了工人群体的巨大作用,这让大家都对他很是认可。
一年之后,毛泽东在充分了解了工人的诉求和当地形势之后,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一同组织工人发起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这就是毛主席在安源的大体工作,刘春华根据资料的记载,也重新走了一遍毛主席去过的地方,听到当地人还流传着毛主席当年在安源的故事,他的心情更加激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刘春华回到北京开始了创作,于是,这幅经典之作就诞生了。
刘春华表示画面中的旧雨伞代表着毛主席生活简朴,后面的群山和天上的密云则表示道路坎坷,暴风雨随时有可能来临,而毛主席却依然从容不迫地大步向前,显示了他敢于突破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此画一经问世便立刻收到了从上到下的一致好评,所有参与筹备活动的领导干部都对刘春华表示了赞扬,就连周总理也对这幅画十分喜爱,专门弄了一幅放在了住室里。
与此同时,全国上下都开始了对这幅画的搜集,截止到1969年底,全国印刷部门一共印制了19130万张,后来更是多达数亿张,一跃成为了油画史上印制数量最多的经典作品。
不过,这并不代表它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大多伟大的作品都是带有瑕疵的,这幅画也不例外。
毛主席当时去安源开展工作的时候,坐的是火车,而刘春华却在画中画成了步行的模样,这又是为什么呢?不是说他经过实地考察了吗?
原来,刘春华对安源的历史还是缺乏了解,他去考察的时候发现火车只能开到萍乡城区,到安源只能再坐客车,于是,他就顺其自然地推测几十年前毛主席去的时候肯定也没有火车,便画成了步行的模样。
殊不知,在民国时期,安源煤矿是著名的工业基地,当时为了工人工作便利,安源运煤列车上一直挂客车车厢,直到1937年浙赣铁路修通以后才取消了这一做法。
除此之外,毛主席当时去安源穿的衣服是短衣,而非长袍,这点毛主席亲自作了表态,另外,他去安源的时间是在1921年秋,并非画上备注的1920年。
当然,画作整体上瑕不掩瑜,它的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仍为人们公认。
百万高价的竞拍
1969年,展览结束后,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够一直欣赏这幅名画,画作随即被移送到了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此后多年,来这里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
而作为本画的作者,刘春华一开始也很高兴大家能认可他的作品,可在逐渐目睹了这幅画的巨大价值以后,他还是产生了用画致富的想法。
于是,在1980年刘春华以画系个人创作为由,从博物馆拿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后来,他偶然间听说拍卖行业很是火热,顿时有了发财的想法,便将此画拿出竞拍。
尽管这幅画已经被印刷了数亿张,但丝毫没有影响与原创的价值,相反,因为时间的流逝,刘春华手中的原创更加弥足珍贵。
所以,在听说他有拍卖画作的想法,众多国内的顶级拍卖行立即联系上了他。
1995年,在经过一番角逐之后,刘春华最终选择了盛名已久的嘉德拍卖公司,当然,之所以选择这家,除了该公司本身的名气以外,刘春华更多的是被对方的诚意打动了。
当时除了嘉德公司以外,荣宝拍卖公司同样对这幅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还给他提出了丰厚的条件,刘春华也十分纠结。
嘉德公司的董事长陈东升见状便亲自拜访了刘春华,并且去了好几次,看到他这般有诚意,刘春华这才放心地选择了嘉德。
很快,嘉德公司就将这幅画的拍卖日期定在了1995年10月的秋季拍卖会上,随着会前的大力宣传,这幅画时隔多年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很多单位和富豪都想拍下收藏。
拍卖会在万众期待之下开始了,竞选者十万十万地加价,眼看着金额越来越高,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劲头。
其中,一位印度尼西亚的买家得知对此画可谓志在必得,他专门通过电话联系了陈东升,让其代为举牌,在激烈地竞拍下,很快,价格就突破了500万。
不过,还是建设银行广州分行技高一筹,直接出了550万,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天价了,印尼买家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再跟,最终,加上10%的佣金,建行广州分行以605万元的高价成功拍得了《毛主席去安源》。
台下的刘春华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还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多钱,回到家后,他随即买了房子,做起了生意,生活也过得非常滋润。
但事情并没有刘春华想象中那般顺利,俗话说树大招风,就在享受了3年的平静生活之后,法院的一纸传票送到了他的手里。
三起官司
原来,随着拍卖会落下帷幕,画作被以天价拍卖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国内,人们对这幅画再次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一些专家也开始重新审视其画的价值来。
1998年1月25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经过严格审议,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定为了国家馆藏一级文物,在给画的评语上写着:“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有了这一荣誉,画的影响力更进一步,可这也为刘春华招来了三场官司风波。
先是在这年8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以财产返还为由,将刘春华和建行广州分行告上了法庭,明确提出建行方面应当退还被刘春华拍卖的画作。
紧接着,一年多后,当时参与创作的郝国欣、李绍洲二人也一纸诉状将刘春华告上了法庭,他们坚定地认为画作的所有权应为全体参与创作的人员所共有,刘春华无权私自将画拿出拍卖,更不能独占所得钱款。
刘春华也没有退让,又过了两年,他以作品署名权已被确认为由又反过来将李绍洲等人告上了法庭。
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三方围绕着三起官司开始了激烈地对峙,那到底是哪方占理呢?法院最后又是如何判的?
首先,就是第一起官司的处理,这个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当年在刘春华向中国革命博物馆索要画的时候,博物馆方面明确表示了归还,而且这幅画上也有刘春华的署名,可以证明版权确实和博物馆方面无关。
与此同时,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诉讼请求,也早已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两年),所以不能再采取诉讼的方式追索。
于是,2001年4月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对第一起官司作出了判决,即根据《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绘制事实,刘春华应是唯一作者,享有著作权;革命博物馆的诉讼请求,早已超过诉讼时效,法院不予支持,随即驳回了革命博物馆的上诉。
至于第二、第三起官司就显得相对麻烦起来,这还要从当时的具体创作过程说起。
原来,当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并非只是刘春华一个人下了功夫,展览会的其他人员,像前面起诉他的郝国欣、李绍洲二人就参与过绘制初稿的研究和讨论,给刘春华提了不少的建议。
而且有关部门还为刘春华的创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在画完成的时候,也是标注了由展览会集体创作而成,所以他们认为这幅画的所有权应该归集体所有。
不过,刘春华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虽然别人提供了一些意见,但画本身是完全由自己绘制而成的,他认为别人的帮助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当时在画完画的时候,刘春华还在“集体创作”的备注后面写下了自己的签名,而当时其他人并没有表示反对,他觉得这足以证明画的所有权应该归自己所有。
鉴于双方的激烈争执,法院经过谨慎审理,最后还是以郝、李二人创意、构思不享有著作权为由,判定刘春华胜诉。
很显然,对于上诉判决结果,中国革命博物馆和郝、李二人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在一审判决结束之后,他们立即提起了上诉,只是由于缺乏直接有效的证据,法院还是维持了原判。
2002年4月1日,随着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结果的宣布,三起旷日持久的官司纠纷正式落下帷幕,刘春华成为了最后的买家。
只是他独占卖画收益的行为,还是引起了一些评论,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