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徐悲鸿与刘海粟的恩怨,从年轻斗到去世,原因不仅仅是艺术风格

3 已有 105 次阅读   2024-08-25 10:55
原创 徐悲鸿与刘海粟的恩怨,从年轻斗到去世,原因不仅仅是艺术风格
历史小趣事 2024-08-24 16:19
青年时期的徐悲鸿
在我国美术史中,刘海粟和徐悲鸿同为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在推进中西合璧的方向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二人均受新文化的洗礼,但艺术风格却大不相同:一个主张印象派,为艺术而艺术,一个推崇写实,为人生而艺术。
刘、徐虽同样从事美术教育,但彼此间势同水火,嫌隙近40年,直到徐悲鸿去世都没能握手言和,这背后的原因,远远不止是艺术理论分歧这么简单。
谈起徐悲鸿,大多数人都知道他画马的故事,然而若非专业学习美术,却很少有人听过刘海粟的名字。
其实这个中年时路途坎坷、埋头从事教育事业的艺术泰斗,早年也曾意气风发,一路高歌。
刘海粟
刘海粟家境富裕,父亲是弃政从商的钱庄大亨,母亲是博通古今的学者后人,自小家境优渥、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喜欢上了绘画。
刘海粟在家中曾办起过图画专修馆,和一些西洋画爱好者一起研磨与交流。
16岁时,因不满父母的包办婚姻,他和相爱的表妹私奔到上海,两人打算辗转去日本留学。
不愿儿子远渡重洋,迫于无奈的父亲,承诺资助他200银元,可以创办一间学校,实现他自小的志愿,于是便有了上海图画美术院。
当年的上海图画美术院
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学习美术的学校,刘海粟、张聿光等创始人,成为了中国美术专业教育开创了先河。
当时,意气风发的刘海粟,满心都是用艺术来解救社会枯寂的责任感,这群少年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媒体来进行招生。
但是令刘海粟没有想到的是,也就是这个举动,造成了日后和徐悲鸿恩怨的开端。
在上海图画美术院如火如荼招生的1912年,徐悲鸿正值17岁,家境贫寒的他彼时还在以卖画谋生。
在《申报》上看到告示的徐悲鸿,对西方绘画很感兴趣,于是报名来到了这所刘海粟精心创办的学校。
如今仅存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大门
到了地方徐悲鸿才发觉,这所学校和自己想象中的大有出入,老师资质不如人意,而且校长竟然比自己还小。
恃才傲物的徐悲鸿认定这所学校是“野鸡学校”,待了半学期之后,因家中父亲病重,于是他回到宜兴老家。
此后,徐悲鸿对这段“上当受骗”的经历三缄其口,而对于他的不告而别,不明缘由的刘海粟作为校方还曾去寻找,但是偌大的上海城找寻一个人何其容易,这件事情最后便不了了之了。
那时,刘海粟并不了解徐悲鸿的想法,还以为只是年轻气盛下的一时冲动罢了,也就没特别放在心上,依旧专心办学。
徐悲鸿早期小作
直到一段时间后,徐悲鸿的才气逐渐被人发现,他开始变得有名气起来。
作为商贾之后,刘海粟敏锐地发现,可以利用和徐悲鸿之间的关系,为自己招纳更多的学生。
所以在很多场合,刘海粟便宣传自己和徐悲鸿之间的师生过往,这令徐悲鸿不胜其烦。
1932年,《新时代》上一段对刘海粟的报道成为了刘、徐二人决裂的导火索。
当徐悲鸿看到“徐悲鸿是刘海粟的学生”这样的论述,以铅字的形式在眼前呈现,怒火中烧的他,当即写了一篇文章痛斥刘海粟办的学校是“野鸡学校”,更是批评刘海粟本人是“流氓西渡,惟学吹牛”的败类。
徐悲鸿
当时,刘海粟在画坛的名气同样不输徐悲鸿,自小顺风顺水没受过什么委屈的刘海粟,听闻徐悲鸿不仅侮辱自己的人格,而且诽谤自己的事业,当即发文讽刺徐悲鸿未免自视过高,美专的实力遍布海内外,仅凭几句“谗言毁谤”无法抹杀。
徐悲鸿看过之后当然不服气,于是继续刊文,指出刘海粟言之凿凿的创造都是“剽窃来的笔法”,画工可谓和名气大不相称。
还断言刘海粟只有“洗俗骨,除骄气”,如此坚持苦练十年,才能和自己相提并论。
刘海粟看到后本想继续回击,但是蔡元培等人的出面,为这笔战画下了休止符。
刘海粟作品
即便如此,这场风波过后,二人的关系越发恶劣,更加地不可调和。
对于徐悲鸿矢口否认在上海美专学习的过往,刘海粟很是在意。而另一方面,徐悲鸿本人自认为在美专短短几月,根本没有什么收获,自然谈不上学习。
而刘海粟与自己论点不同,还把他称为是自己的老师,人品简直不可理喻。
对于刘海粟,人们尚且可以理解他的立场,而徐悲鸿为什么如此唾弃,他在上海美专的这段过往呢?其实,从他自小贫苦多舛的遭遇中,便可窥见一二。
同样出生在江苏,徐悲鸿却没有刘海粟那样好的运气。
徐悲鸿生在普通人家里,身为私塾先生的徐达章,给自己儿子起名为寿康。
徐悲鸿和齐白石
徐家两代都是画家,在如此家庭背景的影响下,徐寿康9岁便承下衣钵拿起画笔,10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给乡亲写春联了。
13岁那年,由于家乡洪水,徐寿康跟随父亲辗转他乡,这个时候,徐寿康已经可以依靠卖画来赚钱养家了。
在如此漂泊的3、4年的光景中,这个天赋异禀的少年也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适逢当时中国正蓄力着新的变革,上学校学习的渴求充满了徐寿康的心,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摆在面前:家里没有能力支付上学的学费。
因家庭实在贫寒,所以亲戚都不敢借钱给他读书,一是担心还不上,二是自身也并不是多么的富裕。
徐悲鸿手迹
感叹于世态炎凉的徐寿康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便自此改名“徐悲鸿”。
于是,他怀揣着两个目的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一个是上海经济发达,卖画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另一方面则是打算半工半读,寻找求学的机会。
由此便可以想象,在如此艰难地凑够了学费之后,对于校园十分憧憬的徐悲鸿看到刚刚创办、暂且空空如也的学校时是多么失望。
也正是因为他自小有同为画家的父亲所教,比较之下,徐悲鸿发觉,老师的水平远远不敌自己的父亲。这些都给热切求学的徐悲鸿当头浇下一盆凉水。
所以才会出现,徐悲鸿如此痛恨那些“徐悲鸿是上海图画美术院学生”的事情。
刘海粟作品
因为在这个拥有文人傲骨的才子眼里,那个地方根本不能算作学校,自己辛苦攒下用于梦想的学费,被一群“纨绔子弟”给骗走了,在他自己眼中,只有赴法学习的经历才真正称得上是学习。
1919年3月17日,徐悲鸿携妻子远渡重洋,开始了长达8年的海外学习之路。
在那里,徐悲鸿终于实现了“在正经学校学习”的梦想,并在众多的西洋画技法中,领略到了写实主义的美。
自此,他放弃了国画的写意,一心学习写实,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说来也巧,刘海粟也曾赴法交流,但是这段共同的经历,却让这两个人站在学术的对立面上。
1930年,刘海粟与友人贝纳尔
不同于徐悲鸿崇尚的写实主义,刘海粟更倾向于和中国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印象派、抽象派,他认为这种相似可以促进中西美术的融合。
不仅仅艺术观点不同,二人的性格也截然相反。
徐悲鸿虽然在法国的时候已经颇具名气,但是社交圈仍然只局限于海外留学的侨胞。
而刘海粟自小喜好社交,举止高调得看起来丝毫不像艺术家,更像是官场中人。旅欧期间,他曾与毕加索等大师进行交流,并推广中国画技法,为中国艺术的传播做出极大贡献。
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刘海粟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1933年,徐悲鸿和留法学生合影
不久,二战爆发后,刘海粟历来的名士作风,和自由主义观念让他周旋于各势力之间,同一时刻的徐悲鸿,正在重庆创作一系列爱国主义作品,由此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巅峰。
建国后,徐悲鸿的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了国内美术教育的大半边天,而刘海粟所推崇的现代主义,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此时的刘海粟的学校已经被兼并,“校长”之名只成了一个空头衔。
1953年6月,文化部任刘海粟为华东美专校长时,徐悲鸿还列出刘海粟“四大罪状”向周扬抗议,并把刘海粟骂作汉奸。
见周扬没有回复,他又寄去第二封检举信,但是这件事情最终并没有定论。即便如此,这也为刘海粟接下来的人生,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徐悲鸿《愚公移山》
同年9月,徐悲鸿因脑溢血逝世于北京。
坊间有消息称周恩来、周扬调解过刘、徐二人的矛盾、又说刘海粟接到华东美专学院校长的任命之后,曾经主动找到徐悲鸿讲和,这些传闻或真或假,早已被历史湮灭了。
我们只能从现有的史料中得知,直到去世之前,徐悲鸿还在因刘海粟的任命问题而抗议,这足以说明二人隔阂矛盾之深,此生不复相见。
晚年的刘海粟
这便是二人恩怨的全部始末,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品尝当事人的心情。
1994年,刘海粟去世,这段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纠葛,彻底画上了句号。
当年那些怒火和中伤、失意与愤懑早已消失不见,只留下一段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趣谈。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