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一周观展指南|敦悦诗书——许敦乐藏友朋书画

1 已有 77 次阅读   2024-11-13 11:06
一周观展指南|敦悦诗书——许敦乐藏友朋书画
南方都市报 2024-11-12 23:03
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过去·现在·未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展
展期:11月6日—11月28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7、8号厅
71年来,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学院”这个脉络中,诞生出了著名工艺美术家、艺术家、教育家陈雨田、谭雪生、李立基、高永坚、尹定邦、蔡克振、曹国昌、全森、林蓝、万小宁等均曾担任工艺美术系领导,也涌现出了吴江冷、金景山、谭畅、邝声、黄政生、曾洪流、周锡珖、王受之、刘露薇、谢顺景、姬德顺、吴卫光、黄增炎等一批在各专业方向具有影响力的教授。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在众多国际专业竞赛中荣获大奖。
本次展出的120件作品涵盖了七十余年来工艺美术学科数代教员和部分优秀校友、在校生的精品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的教学创作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展,更是一个教学展,历代导师的作品均具有教学范例作用。
黄河几字弯里的鄂尔多斯民俗文化
展期:11月5日—12月8日
地点: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本次展览精心策划为“融合多元 草原史话”与“融汇之风 独特习俗”两大篇章,展出鄂尔多斯市博物院珍藏的88件文物,从商周铜凿、战国青铜器,到元代陶俑、近代马具,直至现代乐器,品类丰富,年代跨度广泛。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和生动的图片,全方位展现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与多彩传统民俗。观众将从生产方式、生活起居、医药传承、竞技游戏、民俗礼仪、服饰艺术等多个维度,帮助观众深入了解鄂尔多斯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
涂心于面——粤剧面谱作品展
展期:11月1日—2025年2月9日
地点:红线女旧居
粤剧面谱是粤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面”是粤剧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用于净、丑等行当;因其线条、色彩、图案都有一定的规范,故称其为“谱”,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脸”“面”同义,粤剧行内通常按粤语的习惯,称为“面谱”。
此次展览以行当分类,从二花面、六分、丑、大花面等行当精选代表性的粤剧面谱作品,旨在向观众全面展示粤剧面谱的绘制逻辑、符号特征、发展历程,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粤剧面谱艺术的内涵和创作技巧。
斯文在兹——林雅杰书法、学术暨捐赠藏书藏品展
展期:11月5日—11月23日
地点: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展览厅
林雅杰先生是知名文史学者、书法家,早年在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字与书法”等课程,兼擅篆隶行草诸体。曾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纂工作,筹建“中国历代书法碑林”;主编的《广东历代书法丛书》以搜罗之富、用心之精而享誉艺林;所著《南越陶文录》是研究岭南古文字的第一本专著;主持策展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被誉为粤中史无前例的文化盛事;所书的《广州赋》《天南第一峰》在白云山等全国30多处名胜景区刻碑。
本次展览精选了林雅杰先生历年撰著的文献、书法作品、藏书雅玩等约300件,包括《南粤陶文录》《广州赋》《天南第一峰》等代表作品,“中国历代书法碑林”中的碑帖拓片,以及与王贵忱、周一良、曾敏之、季羡林等名家学者的交游信札等珍贵文献,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其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
敦悦诗书——许敦乐藏友朋书画
展期:11月5日—11月22日
地点:正空间
许敦乐先生一生热爱电影,退休之后,仍在光与影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口述、撰写关于香港南方影业公司的回忆,为香港电影业留底,也为后来人留下一份生动、宝贵的人生掌故。他乐天知命,淡薄名利,但热心公益,为家乡慷慨解囊,多次赞助,题字有求必应,体现了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他喜爱书法,自号逸叟,家居以临池自遣,笔下温文尔雅,自成一格。
此次展览,展出的是许敦乐与电影人、书画家的翰墨因缘,展出许敦乐保存的友朋书画作品 近80件。有省港艺术家容庚、关山月、任真汉、方召麐、郑家镇等,北方艺术家郑诵先、李苦禅、张正宇、潘素、许麟庐、黄永玉、吴祖光、范曾、韩美林等,以及江南的刘海粟、陈大羽、宋文治等,可见许敦乐交游广阔。
黄胄的数张画作,实际上重现了20世纪 八九十年代内地书画家重视香港这个宣传平台的故事,而老一辈电影人蔡楚生的题词:“我国的美术电影,已日新月异地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好的内容、又具有好的形式的千姿百态电影艺术品种,此次展出,应是香港和海外的观众一种很好的艺术欣赏。一九六二年七月,蔡楚生”,稀见珍贵,反映的正是许敦乐电影事业的不凡经历。
飞散·聚集——广州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
展期:11月9日—12月11日
地点:广州画院美育青创中心(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3-5号)
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的艺术摆脱了此前的大一统格局,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影响到艺术世界中的每一个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成为大多数艺术家的共识,也成为衡量艺术家创作水准的一个标准。中国的社会个体从八十年代以来,居住地变迁的幅度和频率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迁移主要源于社会个体生活、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变化,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们大多也经历了这种变迁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居住地的变化不仅是一种地理方位的变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迁移与历练,在不同地区成长、学习和工作所获得的人生体验、文化认同、审美理念都影响到他们对题材、媒介和艺术风格的多元选择。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都是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专业教师,每一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媒介、题材、风格上都各不相同,从抽象到具象、从装置到绘画,每个人都显示出个人独有的艺术面貌。
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
展期:11月10日—2025年3月9日
地点:南汉二陵博物馆
在陶瓷逐渐成为海贸商品大宗的唐代,广州扮演了各地窑口产品集散枢纽的关键角色。巩义窑不仅是唐三彩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唐青花的故乡,其产品与工艺在陶瓷为媒、海路畅通的时代背景下远走四方。
本展览从“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巩义窑产品切入,分“器韵万千”“匠心冶陶”“彩器盈途”“东西汇融”四个部分,主要讲述巩义窑纷繁众多的产品,是为谁而作、作何用途,又如何自中原出海、驶向远方,从行为考古学的角度系统展示巩义窑陶瓷器生产、使用、流通的全过程。
此次展览共展出河南、扬州、广州出土的巩义窑陶瓷器131件/套,包括三彩鸭衔梅花杯、三彩雕花杯等国家一级文物及巩义黄冶窑、白河窑出土的白瓷、唐三彩、唐青花等,这是巩义窑专题文物首次集中在广州亮相。展览生动再现了匠心独运、辉煌灿烂的唐代陶瓷工艺与文化内涵,以及唐代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包容特质。
他们涉海而来——王太斌个展
展期:11月8日—11月29日
地点:非空间 FREE SPACE(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号之二)
王太斌1995年生于山东德州,自2014年进入山东艺术学院学习,先后在油画系度过本硕七年的求学时光。在硕士求学阶段,他的创作从本科时期对大题材的表现,转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精神世界的表达。
展览现场的14件(组)作品大多以“蓝”为主色调,这也是王太斌近年创作上的一个鲜明符号。他善于借助人物、身体来表达情绪和思考,通过背影的寓意及其象征意义,展现人与人之间浪漫、憧憬,又或是孤独与疏离的关系。画中的人与背景相互碰撞和穿插,经过虚化而富有层次的渲染处理,图像仿佛罩上了一层水的面纱,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形成了具有叙事性和碎片化的场景。同时,穿插其中的海洋生物增加了画面的鲜活感与想象空间,使观者的目光抽离现实,重新投射回记忆中那片广袤无边的海洋,进而去探索心灵世界。
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立冬
展期:11月7日—11月16日
地点:荣宝斋广州(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3)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44位艺术家的50件/组作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装置艺术、影像及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媒介。艺术家以中国传统节气为创作母题,抓住节气的独特习俗,通过人物活动结合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展现“天地节而四时成”的哲学思想,传达中国哲学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顺应天时的理念。
逸仙筑梦 邮传天下
展期:11月9日起
地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格兰堂(校史馆)四楼临展厅
本次展览包含“山高水长”“世纪邮传”“信达天下”“时光有信”四个单元,旨在通过展示跨越百年的邮局风貌与邮寄信封实物,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的长廊,亲历中山大学在不同办学地点师生员工的邮递生活,感受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信笺背后,师生们的生活轨迹、情感交流以及学校的变迁发展。
皑皑北境——格雷戈里·保勒摄影展
展期:11月6日—12月31日
地点: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格雷戈里·保勒的一系列摄影作品,展现他镜头记录下美轮美奂但又极其脆弱的自然世界。格雷戈里·保勒痴迷于记录野生环境及生物,用黑白画面的摄影技法描绘雪地里一尘不染的动物,从而突出自然界中荒野纯洁和天真的一面。本次展览希望观众能从摄影作品中感到平静,引发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的所有生物都可能是极其脆弱和濒临灭绝的思考,提高自身对美和自然的认识,同时,旨在借此机会提高中法两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深圳——
声声•慢——深青年绘画的一种当代方式
展期:11月12日—12月10日
地点:湾厦艺术中心(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滨路湾厦中心C座20层)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七位成长于荔园的深大青年艺术家的 20 余件作品。这七位艺术家包括高临生、洪俊铭、刘劲、邱妍、王娣、叶锦莹、詹雨潇,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在深大研习绘画时的共同轨迹,也因各自性情不同而呈现出初见端倪的独特视觉形态。同时,这些作品还不约而同地为观众展现了一种穿越类似抽象文本生涯的“再域”设想。这种设想或许能为深圳青年艺术思潮的兴起推波助澜,引导更多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探索新方向和可能性。
浩瀚印象:致敬印象派150周年
展期:11月16日—2025年2月23日
地点: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馆
于1952年出生的法国摄影艺术家让弗朗索瓦·赫奇耶先生,以其超越国别的视野而闻名。他曾被艺术评论家达米安·索塞(Damien Sausset) 称为“现实魔术师”,并被作家、策展人雷吉斯·科唐坦(Regis Cotentin) 列入“数字巴洛克”艺术家行列。
作为开创了数字摄影流派“浩瀚摄影”(Hyperphotography)的先驱,赫奇耶的作品曾在全球范围内展出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被巴黎市政厅、 Emerige、Léon Grosse、沙特阿拉伯皇家等艺术机构永久收藏。2020年,他的作品《乌托邦》(Utopia) 在迪拜世博会法国馆作为永久展品展出。2022年,他的《巴黎歌谣》(The Ballad of Paris)系列中的54幅作品在巴黎戴高乐机场1号航站楼展出,成为城市重要的艺术景观符号。
作为华南区域的首个艺术家美术馆个展项目,此次展览将展出“浩瀚摄影”先驱者让·弗朗索瓦·赫奇耶(Jean-Francois Rauzier) 先生十余年创作历程中的超50件代表性摄影作品。2024年正值著名的印象派诞生150周年,赫奇耶先生作为莫奈基金会唯一邀请的艺术家,曾在莫奈故居展开驻地创作,本次展览将以“吉维尼”系列为线索,在展厅中以浪漫的色调展开赫奇耶先生对于印象派视觉遗产的探索,带领观众走进艺术家眼中超越维度的充满印象派浪漫风情的“浩瀚印象”。
——佛山——
异化殿——张云垚个展
展期:11月10日—2025年3月8日
地点:和美术馆
张云垚以一种“反绘画”的方式在毛毡上制图。冷静、慢速、克制,对细节的控制刻画成猿猴的缕缕毛发与深林中的枝叶。自十余年前第一次尝试以毛毡作为创作媒介以来,张云垚不断探索这一非传统绘画材质的表达潜能。
作为艺术家对毛毡这一创作媒介长达十余年的探索后一次新的起点,本次展览将涵盖一系列以猿猴形象为基础的毛毡素描以及一组捕捉动物园中动物形象的摄影作品。新系列作品也延续了他多年以来对身体意象的研究和描绘,尽管这些身体的主人似乎不再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张云垚重以猿猴为喻,将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作为反思的切点,邀请观者步入这座既陌生又熟悉的“殿宇”,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状态。
——江门——
光影璀璨,筑梦濠江——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摄影展
展期:11月8日—12月5日
地点:江门市图书馆主楼展厅
本次展览展出由澳门本地资深摄影家陈显耀先生从1999年至今,历时25年跟踪拍摄的100多幅有关澳门的纪实摄影作品,包括“城市变迁”“节庆盛事”“文化瑰宝”和“珠澳同城”四个主题,深度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后,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其中,“城市变迁”特意选取同一取景位置,采用对比手法展示出澳门回归以来日新月异的城貌变迁。从古老街巷到现代建筑的演变,留下城市发展的视觉档案。“节庆盛事”与“文化瑰宝”展示澳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如舞醉龙、哪吒巡游以及多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历史城区等。“珠澳同城”则以不同的拍摄角度和视觉语言呈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而不断融合的珠澳双城,见证大湾区融合背景下澳门所处的重要位置。通过最为简练的摄影艺术语言,展示了澳门自回归以来稳步前进、茁壮成长的足迹,体现“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
——澳门——
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邂逅丝路遗珍
展期:11月2日—2025年9月30日
地点:保利美高梅博物馆
本次展览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海洋考古为线索,带领世界各地观众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展览展出文物及艺术品184组228件,包括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出水文物、丝织品、香料与各类奇珍异宝。博物馆内容以时间为脉络,共分为季风、文脉、交织、联结四个主题空间,分别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影响和展望。
第一空间“季风”展区,以宏观视角讲述人类从敬畏海洋、了解海洋到利用海洋并开启航海探索世界的过程。通过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时间线串联,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第二空间“文脉”展区,以水下考古为线索,以文物为展示重点,从考古视角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的面貌,通过沉船、出水文物、古港遗迹,将海丝历史直观呈现出来,用文物诉说中国海上贸易的昔日景象;第三空间“交织”展区,从商品贸易、开拓使者、文化遗产、移民浪潮等方面,展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第四空间“联结”展区,通过摄影作品、艺术家创作、装置艺术品等多种方式,探寻新时代下人类对海洋的保护与探索。
此外,本次展览还限时展出四尊圆明园兽首铜像文物原件,分别是猴首、牛首、虎首、猪首。四尊铜像原件将展出至明年1月中旬或1月底,之后会改用复制品。
——香港——
藏域梵珍‧佛学之路—徐氏艺术基金捐赠佛教文物展
展期:10月30日起
地点:香港文化博物馆二楼 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此次展览展示的藏传佛教文物,皆是徐展堂博士自1970年代起走访各地不断购藏所得,包括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唐卡艺术精品29项、鎏金佛像18项及法器等其他珍罕文物23项。唐卡是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佛教主要神祗或宗师绘画于棉布或丝绸上,表现他们的事迹和所在的境界。鎏金造像则展现历代能工巧匠的金属工艺技术,并反映在不同时期及地域文化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博物馆策展团队亦特意在展览中划出多媒体艺术教育展示区,利用创新的展示手法和配合展出文物设计出多媒体创意装置,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如何海纳百川,并提高参观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戴银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