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于希宁:画梅爱梅,三魂一心

5 已有 20 次阅读   9小时前
于希宁:画梅爱梅,三魂一心
020艺术观察 2024-08-31 16:35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
于希宁1933年进入上海新华美专学习,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美专,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历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美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五届、六届省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
于希宁曾写信说:“我走的艺术道路同许多老一辈的画家一样,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目前有些青年同志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多,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升华创作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之所以不愿停留在目前的水平,是因为‘艺无止境’,是学不完的;而且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万物也在变化,只要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允许,我还是要求索不已。”
“于希宁画展”于北京中山公园举办,艺术界名人合影(前排左二于非闇、左四齐白石、右四黄宾虹、右三陈半丁、右一汪慎生,后排左四于希宁、左六王雪涛,1947年)
晚年生活抱朴守真
齐鲁大地,钟灵毓秀。博大深厚的齐鲁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化艺术名人可谓灿若星辰,早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美誉。
于希宁不但堪称国画大师,同时也是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大家。
94岁高龄的于老先生,近期正在医院静养,由于年事已高,已经动笔很少,除了一些重大活动外,也很少出头露面,除了和家人、老友接触外,多数时间在家中静养,鲜与外界接触,所以一般人心目中,艺术家的生活有些神秘色彩。其实走近于老的身边,就会了解,他的生活非常简朴淡泊、返璞归真。
他说:“我不喜欢热闹,就是这样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写点画点,浇浇花,翻翻过去的作品,也自有一番乐趣。我已经养成习惯了……不断阅读过去的作品,总结经验和教训,总能产生新的感悟与新的想法,这也是一种学习。”
由此可见,于老深居简出固然与年龄身体状况有关,但更多的是缘自于个人的天性,他不习惯于外界的喧嚣,而更喜欢一个人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启功观看于希宁画展(1997年)
于老的作品在市场上售价不菲,在拍卖会上也屡屡拍出高价,普通人的想象中于老的生活可能应该有很高的档次,完全有资格生活得奢侈一点。但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活上于老力求简朴,烟酒从来不沾,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他用的床和椅子还是上世纪40年代的物品,饮食上以素为主。家人告知,于老的牙不好,所以只要求把菜做烂一些,至于做什么他从不作要求,做什么就吃什么。生活中的于老非常单纯、风趣,生活和创作中都有不少趣事。秋天,石榴刚下来的时候,家人送了一个大石榴给他,一下子引起了他的画思,画完后在旁边题字的时候,习惯性地写下了“朱竹素梅,共奏清芬”的题款,当他醒悟过来以后,自己笑了,于是又挥笔用小字写下“石榴笑了,我也笑了”。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于老93岁大寿的时候,孩子们送给了他一个玩具,是一个会弹吉他会跳舞的小人,他非常喜欢,经常摆弄,只要家里来人,不管人家年龄多大,他都要拿出来,摆弄给人家看,惹得一片笑声,其赤子童心可见一斑。
寒香
41cm×66.5cm
纸本墨笔
2007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画梅爱梅,三魂一心
梅花作为传统人文的“君子形象”,历来是画家喜爱的素材,历代画梅花的高手不少,大多把梅花画得离尘隔世,孤傲清高,以此来寄托文人的出世情怀。
在于希宁家里,挂着一条字幅:“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这是他为自己写下的自勉诗句,于老自称,“是一生的座右铭”。
于希宁提出梅花的精神气质为骨气、生气、清气的“三气”说,在他创作题材中画梅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画梅,还为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我念梅花梅念我”,梅已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希宁赴京参加文化部、外交部组织的创作活动(左二萧淑芳、左三吴作人、左五于希宁、左六陆俨少、左七唐云、左八关良、左九谢稚柳、右一周思聪、右二方济众、右八黄华、右九李可染,1977年)
据于老讲,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到江南访梅,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和梅花相隔了40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10余年时间里,他又七次到江南梅乡探梅访梅,自谓“相思未了有奇缘”。
在早些年,于老就说过:“梅花是我们的国花,它不同于一般的花草,梅的精神气质玉洁冰清,铁骨其本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把梅花画得颓废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梅花的气质尊严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脉相通,我要画出这种精神!”他将梅魂与人魂、国魂交融,达到了“三魂共一心”的境界。这也是一个艺术家人品与画品融合的最高境界。
于希宁对梅的“痴”还有不少小故事,比如他曾为杭州超山一株宋梅被伐而伤心欲绝,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当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当乔石同志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我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我只担心天台山两株隋代梅树的命运,请求领导责成地方部门保护好。”“梅痴”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于希宁(后排左一)与俞剑华(前排左四)及同学在青岛合影(1948年)
93岁“交作业”
执着艺术、勤于作画的人,也许会在历史上成为一个画匠,但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还得具备大师的品格和风范。
于老家人拿出一张照片,是90岁的于老拄杖弯腰加工一张铺在地上的大画时的情景,看后令记者震撼和感动不已。于老对艺术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据家里人介绍,90多岁的他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会作画。从70岁开始,他列出“我的十年计划”,到了80岁、90岁高龄还在做“十年计划”,每五年又有更具体的计划,落实到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情。
在“于希宁九十寿辰暨从艺七十周年艺术展”上,他亲笔书写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自幼习画,不善言辞,却知道笨鸟先飞。治艺之道,靠的是勤奋与执着,不敢有丝毫懈怠。人渐渐地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
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结晶,于老的画曾五十多次被选为国宾礼物,赠送给英国女王等外国首脑及友好团体。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天安门城楼及全国许多美术单位、宾馆等都有于老的精品。
于希宁(左一)与周思聪(左二)在家中(左三为杨松林,右一前为彭昭俊、后为谭英林,1984年)
于老习惯说“交作业”。尽管他的画在市场上售价不菲,但他几年前即表示要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国家美术馆。他说:“这些作品记录了我的艺术生命的轨迹和历程,凝聚着我全部的情感和心血,我愿将这些作品捐给国家,报答养育了我的祖国和人民。”
养颐之年的于老,还一直关注着民生和艺术教育,他曾多次捐画给儿童基金会、抗洪救灾、援防“非典”,并先后多次向社会和学院捐赠书画作品。他已经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100幅作品,2006年,他又把展出的60件艺术精品无偿捐赠给山东艺术学院。他曾经谦逊地说过:“这是我的作品的捐赠展,也是我的一份作业。”
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名誉院长,于老还捐出了个人多年的积蓄,设立了“于希宁奖学金”,用于奖励该校成绩突出、品德优良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激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
于希宁70多年艺术生涯中,以自己的画品和人品,展示出一个大师级的国画艺术家应有的情操和胸襟。
萱草
75cm×48cm
纸本设色
1984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明湖之夏
82cm×50cm
纸本设色
1985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新叶起新知
151cm×82cm
纸本设色
1979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秋菊诗意
138cm×68cm
纸本设色
1986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雨后
131cm×67cm
纸本设色
1978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幽香乍散
68cm×68cm
纸本设色
1996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全是雪精神
99cm×52cm
纸本设色
1975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朱砂牡丹
67cm×46cm
纸本设色
1988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崂山凌霄
93cm×68cm
纸本设色
1993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花卉册页之白玉簪
26cm×37cm
纸本设色
1943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墨牡丹
68cm×68cm
纸本设色
1994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老丝瓜
71cm×70cm
纸本设色
1988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紫英
68cm×68cm
纸本设色
1992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燕子矶望长江
39cm×62cm
纸本设色
1956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扁豆
95cm×50cm
纸本设色
1979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芭蕉绣球
136cm×67cm
纸本设色
1979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蕉竹图
139cm×34cm
纸本墨笔
1938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夹竹桃紫藤
129cm×33cm
纸本设色
1941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紫藤
138cm×68cm
纸本设色
1980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晨露
66cm×45cm
纸本设色
1962年
于希宁艺术馆藏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