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

2 已有 9230 次阅读   2012-03-31 08:49   标签class  exactly  office  center  normal 

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

 

(京·周学良转)

 

《楞严经》上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表示时间的概念,是表示空间的概念。我们中国还有一个这样的词,叫乾坤。是指天,所以故宫里面有乾清宫,是皇帝住的;坤是指地,所以故宫里面有坤宁宫,是皇后住的。乾清坤宁就是天下太平了。

       
菩提就不是很好理解了,旧译为,新译为。道是中国固有的一个哲学名词,《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是经过理智的思考后,明白、释然了一些道理,这样看来,所谓菩提就是明白事理的意思了。《维摩经》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安乐集》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这和佛家的另外一个词很有相似的地方——般若。其实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教里面,有一些尊贵、神圣的,还有一些当年翻译的时候弄不清楚的,都只保留了梵语的读音,没有翻译。

  
《西游记》里面总说如来佛的法力最强大,如来梵语曰多陀阿伽陀。翻译成如来,有应身如来的意思,《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佛法无边,来去自如,可以这样去理解如来。

   
净土就很好理解了,干净的地方罢了。不过这种干净,更多的不是表现在环保上,而是表现在精神上。

   
南无阿弥陀佛,是佛号,也称真言。《圣财集》谓:真言口传六字,名字为陀罗尼,五佛种子也,又作南无阿弥陀佛陀耶,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就是最高的追求、最高的成就,是所有佛教徒一心仰赖、所有信念向往之境界的意思。

   
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义,花为佛教的六种供物之一。《大日经疏》曰: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因为花有柔软之德,使人心缓和故也。在佛经中常写作字,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本没有字,大致到隋唐时候才开始使用的。各种佛都坐在莲花宝座上,宋道诚集《释氏要览》解释莲花座为智论问云。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诸床为世间白衣坐法。又莲华濡净柔脆。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华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

   
佛教的很多事情,其实并不玄妙,但人们似乎出于主观的愿意将之解释得很玄妙。而书法这种艺术,就外在而言,就是写字。就现在而言,是拿毛笔写字,而在古代,每个写字的人都用毛笔——也只有用毛笔写字。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书法和写字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书法里面多多少少是藏了一些玄机的。

一、智永

   
隋代的僧侣书家首推释智永,他也是中国佛教书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释智永(生卒年岁不详),陈、隋间高僧。俗姓王,名法极,人称永禅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住永欣寺。为王羲之七世孙,传家法,真草兼备,米芾评其书为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有《真草千字文》传世,开后代书千字文之风气。据说曾书八百余本,分散浙东诸寺。智永对隋唐书法影响很大,其弟子之书法有成就者众,如释智果、沙门释述、沙门释特、释辩才和在家人虞世南等。

   
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1)。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终于写得气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清何绍基说他的笔法: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此外,隋代高僧释智炬、释慧觉、释慧安、释敬脱、释靖嵩等人也都有相当深的书法造诣。

二、怀仁

   
释怀仁(生卒年岁不详)。太宗时住长安(今陕西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书为《大唐三藏圣教序》,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勒石刻碑,开后代集王书之风气。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2),高宗李治又撰《述三藏圣教序记》(2)。刻石今存有四:

一、褚遂良正书。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世称雁塔圣教。碑分二石,序、记分刻。《金石萃编》有载。书法遒健雅丽,是褚书晚年代表作。近人沈曾植以为:《雁塔》专趣超纵,例以《房玄龄》(),却病其夫和

二、王行满正书。显庆二年(657)建于偃师(今属河南)。《金石草编》载:碑高八尺四寸,宽四尺三寸五分,字共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中州金石记》云:用笔端方绵密,绰有姿致。

三、褚遂良正书临本,一说是褚氏的别写本。序、记同刻一石,款记龙朔三年”(时褚氏已殁五年)。建于冯翊(今陕西大荔),世称《同州圣教》。《金石草编》载:碑高九尺一寸五分,宽四尺六寸,字共二十九行,满行五十八字书体方整谨严,与《雁塔》迥异其趣,《海日楼札丛》云:《同州》意在矜严,例以《孟法师》,则失之于峻。

四、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咸亨三年(672)建。现藏西安碑林。《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

   
唐贞观时期,偃武修文,惜民力,重教化,一时万物昌盛,欣欣向荣,史称贞观之治。皇帝李世民看到教化的巨大力量,派玄奘和尚,赴西域取得三藏佛经,曰经藏、律藏和论藏,尊佛教为圣教,号召子民诵佛念经,皈依正本。并为玄奘所译佛经亲撰序文,勒石刻碑,以传后世。当时在弘福寺立石树碑用何人之字?确实颇费一番心思。一则,玄奘在弘福寺翻译经文是受命于太宗皇帝,而太宗皇帝又制大唐三藏圣教序以表彰其事。二则太宗皇帝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厚爱,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父辈的喜爱晚辈亦知晓,为投父之好,也就顺理成章。

   
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其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并玄奘所译《心经》,共为一册,由当时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名《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记并心经》。以皇宫所藏数千册王羲之行书真迹为本,极呕心沥血之力,自贞观二十二年(648)至咸亨三年(672),历时二十五年乃成。此碑高312厘米,阔140厘米,碑文30行,行85字左右,计2400余字。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弘福寺僧怀仁也是喜爱王羲之书法的唐代书法家。我们从他集王圣教中可以看出怀仁已得王羲之书法三味。清康有为也称怀仁为书法异才。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怀仁集藏于唐皇宫里的王羲之行书真迹而成,不难看出里面有《孔侍中帖》、《十七帖》和《兰亭序》中的字,如将与唐摹本比较,可以说是笔笔神似、字字形肖几无二致,可见勾勒摹刻之精。北宋黄伯思曰: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贴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此碑共计2400余字,把这么多的字裁剪拼集成篇,在章法布局上肯定难尽人意。但该碑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都认为王羲之的真迹多赖此以传。清代杨宾谓唐代集王书者有十八家,推怀仁《圣教》为第一。

   
由于和尚怀仁的努力,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集成,使逸少剧迹,咸萃其中,前人评曰欲观右军真面目,无如《圣教序》,其集字摹刻,皆出一时国手,王羲之真迹大多赖此得以流传。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三、怀素

  
 释怀素(725-785737-799),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工书,尤擅狂草。为唐草之代表。所存书迹颇多,除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之外,皆为非佛教内容者,然而佛理禅趣渗入其中,飞动遒逸。

   
怀素为玄奘三藏法师门人,世称沙门怀素、释怀素、僧怀素、素师等。出家后的怀素,被寺院佛堂里那些名家的书法作品所吸引,加之伯祖惠融禅师喜好翰墨,受其影响,渐渐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素家贫无钱买纸,他就种下万株芭蕉以供挥洒,称居所为绿天庵。又做了一块圆木漆盘以供练字。反复临摹着佛堂里的那些名家墨迹。日积月累,芭蕉叶堆积成了小山;年复一年,漆盘竟被磨穿了。寺院的墙壁和家具上都被他写满了字,甚至做袈裟的布,也被他练过字后再拿去染色缝制。唐人李肇《国史补》中说,怀素练字时把写秃的笔随手扔出窗外,久之,堆积如山,埋于地下,竟成了一座笔家。怀素学习书法的刻苦勤奋,可见一斑。

   
怀素性情豁达不拘小节。他食鱼,吃肉,饮酒,并惜酒力挥洒草书以抒发胸中志趣,如得酒醉性发,便不顾场所,甚至在寺壁、里墙、衣裳、器皿上挥毫书写,犹如疾风骤雨,瞬息万变,却又不失法度。少年的怀素,书名已经大盛,尤以草书惊世。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大诗人李白因永王麟事,流放夜郎,赦还,过零陵时与怀素诗翰相倾。李白惊佩少年怀素的才华,作《怀素上人草书歌》赞之: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独称奇。墨池飞出北冥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怀素的书法学张旭而又有发展,当时,湖南从事李舟说:

   
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日不可。

   
张旭与怀素都以酒酣狂草闻名于世,于是,颠张狂素就成为流传后世的书坛佳话。怀素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感到学习书法如无高人指点,终难得其要旨。一次,怀素化缘来到杭州,向书法家邹彤请教。邬彤对他转述了大书家张旭论书的话: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如此。怀素听了,默默不语,然后,又连叫数十声。得之矣!邬彤被他好学不倦的精神所感动,临别将自己总结的草书竖牵,如古钗脚的笔法秘诀传给了怀素。

   
怀素在学习前人的同时,还注重以大自然为师。在一个盛夏的午后,怀素站在长安郊外路边的一棵古松下,出神地望着万里长空。蓝天上,几朵白云随着清风在不断地向远处飘去,突然间狂风四起,乌云密布,一会儿象巨崖崩裂,骤然而坠,一会儿又象游龙戏水,倒海翻江。怀素被眼前这种变幻的景象所震惊,从中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昧。怀素为丰富草书的表现力,还曾观察江水的变化,由江水的流波和忽隐忽现的旋涡受到启发,使自己的书法作品笔势连绵回绕,节奏明快,具有一种韵律感由此,怀素的草书大有进展。从此书坛留下了观云察水悟笔意的美谈。

   
怀素3O岁时,南下广州拜谒书法名家广州刺史徐浩,请益师法,受到推许。经衡阳,他在客栈与朱逢、苏涣、戴叙伦等游会,诗书唱和。其中朱逵以诗赞曰:

   
几年出家通宿命,一朝却忆临池圣。……形容脱落真如助,心思周游在何处。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怪状奔腾若轻蓬,飞丝历乱如回风。长松老死依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鸿。于今少年尚如此,历观远代无伦比。

戴叙伦写诗称赞: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余。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始从破体为风姿,--花开春景迟。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坐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有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苏涣诗赞曰:

琅琅诵句三百字,何以醉后颠复狂。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亚相求大名。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艺必相告。南中纸价当日贵,只恐廉泉成墨池。

由此可见怀素书法之奥妙绝伦。

   
怀素35岁在洛阳遇颜真卿。颜真卿知道怀素是邹彤的弟子,便问:夫草书除师援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睹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未知邹兵曹有之乎?怀素回答说:以古钡脚为草书竖牵之极。颜真卿只是应酬地笑了笑,数月间不言怀素之书。一天怀素前来辞行,颜公日:师坚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怀素大悟,抱颜公脚唱叹良久。颜公又慢慢地问他学书的心得。怀素讲述了自己师法造化的体会。他说: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曲折之路,一自然。颜真卿听后说:草圣(张旭)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于是,颜真卿为《怀素上人草书歌集》作序日:长史虽姿性颠逸,超越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介绍了张旭草书成功的秘诀是有精湛的楷书作为基础的,这是书法艺术的至理名言。同时又感叹先师张旭的早逝,使怀素人能人其室亲聆教诲,语言真切动人,怀素深受感动。在颜真卿的指点和奖掖下,怀素秉承张旭笔法,发扬颜真卿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师法造化,从中汲取丰富生动的意象,使书艺有了极大的提高。此后,怀素创作了《藏真帖》,该帖笔法圆熟,章法丰美和谐统一,得钟繇、张旭风神;点划轻逸灵动、顿挫坚实停匀,又分明是二王遗韵。同年,在与舅舅钱起相见时,钱起作《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诗俸》诗,送其归零陵,诗曰:远鹤无前倡,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称赞怀素已经得到了书法艺术的真谛。



   
大历十二年怀素39岁,作《自叙帖》(4),先叙述自己身世和学书经历及创作情况;其次记述颜真卿对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帮助及为《怀素上人草书歌集》写序的动机和内容,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展示;最后录名流对其书法艺术的评价,举凡世上最能表现轻捷、矫健、疾速、雄奇、多力等等的文字,都被用来形容怀素的草书。《自叙帖》后来成为著名的草书杰作。此贴开始写来舒展飘逸从容不迫,笔墨如行云流水;当写到人对他的赞美之词时狂态毕现,集狂怪之形于一纸,龙飞凤舞,奔放流畅,笔力刚健;特别是终篇2O行左右,跌宕狂肆,尽情挥洒,似一中具泼墨大写意的画卷,也似一组感情激荡的交响曲。《自叙帖》的艺术特色,一是笔力刚健,二是意趣飞动,三是结构纵肆起伏,四是不失法度。《自叙帖》至今已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书法瑰宝。

   
此外,怀素的代表作品还有《食鱼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律公帖》、《藏真帖》等,千余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同时也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文。怀素的书法艺术,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连笔连字,突破了章草和今草之格式,使书法的线条更富有表现性,从而改变了运笔落墨的节奏,起到了笔法、墨法、结体、布局的变化,使草书艺术更加丰富多采、变化无穷,融篆人草,把草书艺术发展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被后人称为草篆。怀素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源于对于传统的勤苦的研习和对造化的师法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学习借鉴的价值。

   
唐代僧侣书家还有释慧赜、释慧龄、释仁基、释辩才、释法藏、释惠融、释湛然、释大雅、释温古、释智详、璋上人、释灵迅、释潭镜、释有邻、献上人、释知常、释高闲、释元鼎(怀素法孙,尝书《怀素律师塔铭》)等人。
四、八大山人

  
 朱耷(1626-1705),又名朱道朗,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世孙。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个山小像是他49岁时老友黄安平为他作的。画中人身穿宽大无比的长袍,一顶破笠,双手交握,指甲细长,双目炯炯,鼻梁险峻,须眉清淡,一派尴尬萧索莫名其妙的神态。上有自题:

  
没毛驴,初生兔。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关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

   
由于长期积忧抑郁,他曾患癫狂之疾。竟管一生经历坎坷,满怀悲愤之情,但誓死不与清王朝合作,性格倔强,行为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积郁。60岁开始署八大山人之名,取四方四隅,唯我为大之意。这时的诗,书、画进入纯熟时期,依心灵体悟处理画材:鱼眼鸟眼呈长形,大得比例失调;荷柄长得不能再长;大肚子的楹树干;露根无土的梅;快状拼合的猫……不信任与不屈服兼而有之,读者从中可以听到如泣如诉的声音。

   
八大山人祖上多擅绘事,他则八岁时便能作诗,11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满族入关。八大山人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明朝灭亡的日子——“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对故国的深情怀念。

  
顺治五年,八大山人在妻子亡故后,便奉母带弟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24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证,八大山人从28岁到36岁,曾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抚州门(进贤门)外绳金塔附近。当时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平民聚居之处。八大山人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八大山人36岁时,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昌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状元戴均元将改为,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八大从山人36岁至38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八大山人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39岁以后至62岁。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八大山人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八大山人60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字,一个用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八大山人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歌草堂。八大山人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

   
朱耷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八大书法书法的师承,以王方宇先生说法为确。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

   
据说八大山人曾有题画诗数卷,秘藏箧中,不令人见。从留传下来的题画诗来看,多半用隐晦的手法,蕴藏着对故国的怀念,对满洲贵族及其奴才的讥讽。如他的《孔雀图》题诗写道:

   
孔雀明花雨竹屏,竹稍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这幅画的上半部为石壁,石壁底部有低垂的几片竹叶和两朵将要凋零的牡丹花;下半部是一块上大下尖显得很不稳定的光滑大石,石上蹲着两只造型丑陋的孔雀,孔雀尾部拖着三根残破羽毛。这是以孔雀来讥讽那些降清的明朝文武官僚向清朝主子屈膝求荣的丑态。但是这对孔雀却蹲在一块光滑而不稳的石头上,好比清朝政权有随时垮台的可能。

五、石涛

   
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石涛(1630-1742),原名朱若极,后更名元济,原济,又名超济,小字阿长,号大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

  
石涛是明代皇族,刚满10岁时即遭国破家亡之痛,削发为僧,改名石涛。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之胜。从事作画写生,领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动之态。至康熙朝,画名已传扬四海。但他又不甘寂寞,从远离尘器的安徽敬亭山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在扬州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图》,晚年与上层人物交往比较密切。

   
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园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的画法对其书法有深刻的影响,他的书法,在行楷中参以隶法,有六朝造像记的笔意。隶书写得散朴有致,不检绳墨 

   
石涛传世作品甚多,精品主要藏于故宫博物圆和上海博物馆。石涛对后世影响极大,作品历来为藏家所钟爱。历代石涛膺品也经久不绝,但大多技艺低劣。但现代画家张大千曾精研石涛,仿其笔法,几能乱真,他有不少仿画流传于世,极难分辨。张大千笔力不如石涛厚重,线条也较光滑,这是不同之处。

七、弘一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更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绚丽至极而后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880
年旧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生于天津。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名号屡改,一般以李叔同为世所知。他原籍浙江平湖,父名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1865)会试中进士,曾官吏部。后来在天津改营盐业,家境颇为富有。李叔同五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有异母兄弟三人,长兄早年夭折,次兄名文熙,又名桐冈,字敬甫,是天津一个有名的中医。他行第三,小字三郎。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一般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他十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十六、七岁时曾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学填词、又从唐静岩(育厚)学书法。

   
李叔同十八岁与俞氏结婚。越年戊戌政变,他就奉母迁居上海。参加袁希濂、许幻园的城南文社,李叔同的《李庐印谱》、《李庐诗钟》、《二十自述诗》等就是在这里所作。与江湾蔡小香、江阴张小楼、宝山袁希濂,华亭许幻园五人结拜金兰,号称天涯五友。许幻园夫人宋梦仙(贞)有《题天涯五友图》诗五首,写李叔同云:

   
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社陵呼小友。

1905
年四月,母氏王太夫人逝世,改名李哀,后又名岸。他以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决心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填了一阕《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词曰:

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李叔同于1905年秋东渡日本,次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从留学法国的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西洋油画。同时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又从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浅二郎研究新剧的演技,遂与同学曾延年等组织了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07年春节期间,为了赈济淮北的水灾,春柳社首次在赈灾游艺会公演法国小仲马的名剧《巴黎茶花女遗事》,李叔同(艺名息霜)饰演茶花女,引起许多人们的兴趣,这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六年,1910年毕业回国。1913年春,被聘为上海《太平洋报》编辑,秋天《太平洋报》以负债停办。李叔同遂应老友经亨颐之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图画和音乐教员,改名李息,号息翁。一九一五年,应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谦之聘,兼任该校图画音乐教员,

   
这个时期,李叔同除从事西洋艺术教育,成立洋画研究会外,对于祖国传统的书法金石也是极力提倡。他在学校里协助支持学生成立金石篆刻研究会,名为乐石社,并被推为社长。李叔同在杭州期间,交往比较密切的浙江第一师范的同事有夏丏尊、美丹书、堵申甫;校外常往来的有马一浮、林同庄、周佚生等。

   
马一浮早已研究佛学,是一位有名的居士,对李叔同的影响特别大。1918年七月十三日,李叔同至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正式名为演音,号弘一。出家后,别署很多,常见的有一音,弘裔,昙肪,论月,月臂,僧胤,慧幢,亡言,善梦等,晚年自号晚晴老人。19421013(旧历九月初四日),李叔同在彻悟止境中圆寂于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六十三岁。弥留之际,还写了悲欣交集四字。一面欣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愍众生的苦恼。灭后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这两处都分别为他建了灵塔。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由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

   
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人的变化,在俗是李叔同,离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纵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

    
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


注释:

1)唐李肇《国史补》云怀素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但智永之说,未件古人记载。

2)《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3)《大唐三藏圣教记》,高宗皇帝在春宫日制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辞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剪。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按(别本有作「接」者)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华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岩。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别本有作「阐」者)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4)怀素《自叙帖》释文: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及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道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间。迨乎伯英,尤善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摸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以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承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篇首。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云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古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许御史遥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新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从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因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丙辰秋八月六日,沙门怀素。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