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资讯
首页
帮助
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 返回上一页
江苏书画院的相册 - 江苏书画院作品展
江苏书画院的主页
»
TA的所有相册
»
江苏书画院作品展
»
查看图片
支持键盘方向键翻页(←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
下一张
|
幻灯播放
|
举报
当前第 1 张
|
共 96 张图片
热
9
上传于 2011-09-29 09:07 (92.1 KB)
查看原图
|
查看EXIF信息
分享
举报
漂亮
酷毙
雷人
9
鲜花
鸡蛋
评论
回复
举报
江苏书画院
2011-09-29 09:12
心里和手上没有多少束缚,放得开。
所以在眼下的工笔人物行当里,崔进有他的立足之地。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崔进又悄悄画开了写意人物,而且,依然是有声有色的,不含糊。
传统写意人物的讲究主要在于笔墨造型,而笔墨的讲究则在于用书法的“骨”气贯通精神,写则聚气,
不破不散,
否则,就会有“败笔”之嫌而不上路子了。
在这一要紧之处,崔进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写意人物的“笔墨”既破且散,从人到物,从实到虚几乎都是用一种看似没有章法、
乱糟糟的“杂草”编织着……然而依我的领会,这一准儿又是崔进故意在使他的“坏”呢!笔墨造型不谙传统写意人物的诸多讲究,明显是崔进的一个“短处”;而善于将画面上各种看似不相干的人形物件归拢到一块儿,
则是崔进一个十分管用的“长处”。
为了让自己的写意人物像那么回事,既捉到笔墨的意思,又不暴露那难以回避的“短处”,他索性走了条“反道”;为了让自己在走“反道”的时候不至迷失方向、一无所获,
他刻意使用了破中求整,散中求序的“杂草”编织法,在干脆将笔墨形态全盘破散化的同时,不放松施展自己归拢人形物件于画面的能力,
去收编那些破破散散的“杂草”,使这两招合二为一,构成笔墨章法,将自己的一个能要命“短处”,将计就计地遣送到自己的另一个能救命的“长处”里去,令它在画面大大小小的构造上完全服从后者的编排调动,
即让“杂草”归拢到“编织”的规矩里去,叫自己的“长处”唱主角,使自己的“短处”跑龙套,偷梁换柱,
乱中求治,
而且还是不露痕迹的,鬼得很!显然,崔进的写意人物在整体构造上与传统中国画的讲究没有多少关系,
在人物造型及入画的方式;
人物与景物的关系;画面的透视原则和视觉效果;笔墨与色彩的协调及其虚实分布等方面,
都更加倾向于西画的讲究。
在《温柔之乡》中,人物造型的总体原则看似是生活的、写实的,但他们除了大形基本准确之外,再无“写实”特征可言,所有人物的形神动态并不计较写实性的细节,
以大体上的“实”去关照画面中着意表现的笔墨语言——“杂草”编织术。
将人物造型与具体语言各自的取舍与结合捆在一块考虑,是绘画性得以整体构结的前提。
《午后》表现的情节是室内人物,画面的人物景具在各自具体的结构和组合上,是随意松散的,前景的圆桌静物;
中景方格黑白相间的地面;后景家具窗镜等似是而非的环境内容,也相应地随意松散,将人物与景物的关系设定在一个松散结合的程度上,
各自都给对方的进入留着余地,互相照应。
《河边》的空间及视觉效果,显然是建立在西画透视原则上的,在许多中国画家的手里,这般地“拉郎配”往往会造成不协调的尴尬局面,崔进则很聪明,
在有远有近、实实在在的透视空间里罩上了一层平面化的“杂草”,用虚的去破实的,以松的去解紧的,
倒把自己活生生的“短处”当成手段使了。
《漫步》的调子灰灰的,主体浓淡反差不大的赭墨结构之间,夹杂着少许青灰色,画面色彩关系比较单,
不过,感觉却很舒服,
尤其是那二抹青灰色,不温不火地,既提了精神,又十分妥贴,让画面有了色彩的意味。
以本行比较通行的标准去度量,崔进的写意人物依然是“另类”的,可取的是,他有意在不成体统之外,
另谋取一个自己的体统,
并且认认真真地去做,我以为这正是画画的人应尽的本分
回复
举报
敬爱堂主
2011-09-29 10:37
欣赏
回复
举报
韩健
2011-09-29 11:31
欣赏!
回复
举报
赵振元
2011-09-29 19:09
回复
举报
陈建国
2011-09-30 14:48
品尝佳作!
回复
举报
生道阁
2011-10-05 08:46
欣赏
回复
举报
王丰乐
2011-10-09 06:17
回复
举报
周庆国
2019-08-02 07:39
所以在眼下的工笔人物行当里,崔进有他的立足之地。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崔进又悄悄画开了写意人物,而且,依然是有声有色的,不含糊。
传统写意人物的讲究主要在于笔墨造型,而笔墨的讲究则在于用书法的“骨”气贯通精神,写则聚气,
不破不散,
否则,就会有“败笔”之嫌而不上路子了。
在这一要紧之处,崔进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写意人物的“笔墨”既破且散,从人到物,从实到虚几乎都是用一种看似没有章法、
乱糟糟的“杂草”编织着……然而依我的领会,这一准儿又是崔进故意在使他的“坏”呢!笔墨造型不谙传统写意人物的诸多讲究,明显是崔进的一个“短处”;而善于将画面上各种看似不相干的人形物件归拢到一块儿,
则是崔进一个十分管用的“长处”。
为了让自己的写意人物像那么回事,既捉到笔墨的意思,又不暴露那难以回避的“短处”,他索性走了条“反道”;为了让自己在走“反道”的时候不至迷失方向、一无所获,
他刻意使用了破中求整,散中求序的“杂草”编织法,在干脆将笔墨形态全盘破散化的同时,不放松施展自己归拢人形物件于画面的能力,
去收编那些破破散散的“杂草”,使这两招合二为一,构成笔墨章法,将自己的一个能要命“短处”,将计就计地遣送到自己的另一个能救命的“长处”里去,令它在画面大大小小的构造上完全服从后者的编排调动,
即让“杂草”归拢到“编织”的规矩里去,叫自己的“长处”唱主角,使自己的“短处”跑龙套,偷梁换柱,
乱中求治,
而且还是不露痕迹的,鬼得很!显然,崔进的写意人物在整体构造上与传统中国画的讲究没有多少关系,
在人物造型及入画的方式;
人物与景物的关系;画面的透视原则和视觉效果;笔墨与色彩的协调及其虚实分布等方面,
都更加倾向于西画的讲究。
在《温柔之乡》中,人物造型的总体原则看似是生活的、写实的,但他们除了大形基本准确之外,再无“写实”特征可言,所有人物的形神动态并不计较写实性的细节,
以大体上的“实”去关照画面中着意表现的笔墨语言——“杂草”编织术。
将人物造型与具体语言各自的取舍与结合捆在一块考虑,是绘画性得以整体构结的前提。
《午后》表现的情节是室内人物,画面的人物景具在各自具体的结构和组合上,是随意松散的,前景的圆桌静物;
中景方格黑白相间的地面;后景家具窗镜等似是而非的环境内容,也相应地随意松散,将人物与景物的关系设定在一个松散结合的程度上,
各自都给对方的进入留着余地,互相照应。
《河边》的空间及视觉效果,显然是建立在西画透视原则上的,在许多中国画家的手里,这般地“拉郎配”往往会造成不协调的尴尬局面,崔进则很聪明,
在有远有近、实实在在的透视空间里罩上了一层平面化的“杂草”,用虚的去破实的,以松的去解紧的,
倒把自己活生生的“短处”当成手段使了。
《漫步》的调子灰灰的,主体浓淡反差不大的赭墨结构之间,夹杂着少许青灰色,画面色彩关系比较单,
不过,感觉却很舒服,
尤其是那二抹青灰色,不温不火地,既提了精神,又十分妥贴,让画面有了色彩的意味。
以本行比较通行的标准去度量,崔进的写意人物依然是“另类”的,可取的是,他有意在不成体统之外,
另谋取一个自己的体统,
并且认认真真地去做,我以为这正是画画的人应尽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