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王之涣文安开仓放粮

已有 1699 次阅读   2012-04-17 23:36   标签山东师大  山西太原  山东冠县 

节选自《文化名人解读凉州》
作者/郭保林 (郭保林,男,1946年生,山东冠县人。1969年毕业于山东师大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文艺出版社编审。散文家,报告文学作家。)
    诗人王之涣,此人留下的诗并不多。全唐诗中仅有六首。诗不在多而贵于精。这六首并不影响他成为杰出的诗人而横陈在唐朝诗歌发展史上。而这六首诗中的《凉州词》、《登颧雀楼》又成为传世之作,风流千古。比起乾隆爷的万首诗,可谓“一句顶一万句”。艺术承认的是创新,而不是数量的多寡,更不受官位和权势所左右。
  王之涣和王维、高适、岑参略有不同,他没有戍边的经历,但凭着一首《凉州词》而成为唐初卓尔不群的边塞诗人。
  王之涣是山西太原人,曾作过小小县尉。他性格豪放,又不拘小节,你想在那个君君臣臣的封建专治的社会里能有多大出息?中国官场文化讲究的是虚伪、阿谀、中庸、仰人鼻息、惟上是从,性情放达的文人单凭他孤傲的文化人格,自然是不会重用的。尽管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满书囊!性格已先天性地决定了王之涣的仕途坎坷。
  王之涣做县尉时曾有“文安放粮”一案。那是他到河北文安县的第三个年头,文安闹起天灾,旱魃、洪魔、虫祸,联翩而至。秋天,颗粒无收,文安百姓已是家家断粮,户户断炊了。他连写了几份奏章,要求皇上开仓放粮,但是半年过去,泥牛入海,毫无音讯。王之涣愁眉不展,夜不能寐。一天,他闷闷不乐地来到一家小酒店,想借酒浇愁。谁知刚刚坐下来,进来一老一少,老者六十多岁,少者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饿得面黄肌瘦,两只大眼睛怯怯地望着陌生的一切。她牵着爷爷的衣襟,躲在身后。这时酒保走来大声驱赶。王之涣制止酒保,并命他:“再加两个菜,拿几张饼来!”老人热泪盈眶,述说他们是河东人氏,家乡闹灾,儿子媳妇已饿死,自己便带着九岁的孙女来讨饭,说着便急忙跪下:“客爷,你行行好吧,收下这孩子,他会烧火做饭,打水扫地……客爷,孩子跟着我也是饿死,就让他跟着你留条活路吧。”王之涣见孩子可怜,便收留了。
  回到县衙,越想越难受,怎么办?灾情越来越严重,死人越来越多,等圣旨,至今杳无音讯;不等圣旨,私开官仓,要犯杀头之罪呀!王之涣辗转一宿,难以入眠,最后下决心,开仓赈灾!……老百姓得救了。消息传到朝廷,皇上大怒,立即命钦差到文安捉拿王之涣。幸亏有在朝做官的好友保奏才免死罪。随后,王之涣弃官,浪游四方,并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杜甫;他西游长安又结识了岑参、储光羲等人。
  王之涣何时来过凉州,史书上没有记载,但那种流传千古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描写的却是古凉州一带旷阔凄凉的景色。
  我想,那是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的早晨,王之涣登上凉州郊外某一座山包上,举目远眺,黄河仿佛从白云间奔流而来,而身边是一片孤独的边塞小城,背依耸立千仞的祁连山。在这胡天塞地、人烟旷稀的地方,哪有什么春色可言?戍边的将士啊,你们不要吹奏羌笛,怨恨杨柳不绿边塞,春风是不会吹度玉门关的!这悲怆的诗句,渗透着怨恨,渗透着凄凉,也展示了塞外苍凉宏阔的画卷!
  孤城一片,苍山万仞,悠悠白云,黄河远去。这里一切都是死亡般的沉寂,是大自然的静默。这是一种大境界,大风景。大象无言,大音希声。这首《凉州词》喊出了负戈戍边、开边立业千万将士的心声!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