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作为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为取吉利,二月二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二月二,龙抬头,
祝你福星高照,鸿运当头!
二月二,龙抬头,
快乐跟着感觉走,
财源滚滚日进斗,
恩恩爱爱手拉手;
二月二,龙抬头,
事业更上一层楼,
好运连连乐无忧,
收到祝福好兆头!
龙抬头,九龙闹春送福喽!
吉祥龙添瑞,如意龙添喜,
运财龙添财,幸运龙添运,
健康龙添寿,平安龙添吉,
开心龙添乐,活力龙添劲,
福气龙添福!
神龙抬起头,送来满园春;
神龙吹吹须,好运当头升,
神龙摆摆尾,一地金银雨。
在神龙摇头吹须摆尾日祝福:
快乐无尽头,亲情暖心头,
事业更上一层楼!
看,
二月,
龙抬头,
紫气东升,
昭昭鸿运照。
福禄寿喜同道,
幸福快乐最逍遥。
身体康健好运缠绕,
业绩喜人奔头好美妙。
财到福到运到喜上眉梢!
二月二,龙抬头。
运高走,岁高居,
职高升,年高寿,
气高扬,志高飞,
财高聚,喜高致,
心高远,烦高搁,
福高照,情高深,
收祝福,人高兴。
祝君:高高在上!
二月二,龙抬头,
龙神驾临幸运舟,
祥瑞之气跟你走,
风调雨顺庆丰收,
好事成双有缘由,
快乐加倍无烦愁,
吉祥如意更长久,
愿你好运绵绵无尽头!
二月二里龙抬头,
俺的祝福有看头;
美好日子今开头,
幸福日子有盼头;
快乐奔跑在前头,
好运握在你手头;
烦恼掉在你后头,
开心住进你心头。
二月二,龙抬头,
抬走烦恼与忧愁;
二月二,龙抬头,
抬来幸福与满足;
二月二,龙抬头,
抬走苦闷与波折;
二月二,龙抬头,
抬来吉祥与好运。
祝你快乐!
现在,
请你停下手中的工作,
抬起头看看天空,
不管你看到了什么,
你都做了今天最重要的事,
二月二,龙抬头。
把祝福送给朋友吧!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