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旧路新生

9 已有 2789 次阅读   2012-07-31 08:49
小编推荐
    易传·系辞》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又说:“知几其神乎!”

    生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我们总面临着随时触发的思想上的,事业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变动。欲把握这些不可琢磨的变化,就要知通神化,对事物变化的过程了若指掌,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一个屈伸进退的过程,处于前后和周围的因果关联中。俗话讲:防患于未然,我们亦说消灭在萌芽状态。事物的因总是预示着一定的果,这因平日里悄然蛰伏,一旦遇到合适的“气候土壤”,便即“蠢蠢欲动”,想必这“蠢蠢欲动”的状态也便即是《易传》中所言之“几”,“几”者动之微,切勿小看这“几”,俗语讲“三岁看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然而君子却能明察秋毫,见几而作,于是便有了古时的占卜,或许这是一种极端的展望,但足可见古人之察“几”之切,忧患意识之强。
    较之于古人,我们是否仅仅沉迷于侥幸抑或是陶醉于口号。
    也许这个世界本来很简单,只是无奈人心太复杂——或许你可以封存记忆,但是却没有人能把思维禁锢,于是对于思维意识和情感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引导梳理,可是是否也有人(尤其是当权者)试图蛮横地压制封锁。生活中、工作中不乏“因噎废食”者。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创新的口号来热捧自己,遗憾的是我们骨子里竟然如此的保守封闭。“不求有功但求有过”的心态如何来应对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我们口头上对“创新”的热赞更多的时候无非是源于对传统的敬畏,究竟是源于传统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峰巅,还是我们自认为自己腿细——可笑的是我们竟然会屁颠屁颠地绕行很远很远——远过翻完几道山。
    不说古人,把眼光放得再近一些,不用超过百年,我们还在实实在在的自我批评与反省,鲁迅的笔尖如果不曾豁开“自己”又怎能刺痛敌人。
    很多时候话题会越扯越远,未必就是无聊,有时候短促的屁很臭,长长的叮咛却很温暖。
    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说:“这是一个不需要提倡个性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不缺个性,个性早已泛滥。”言外之意,我们该回归一下传统了。真正在书法上能取得成就的人都是熟读国学经典,深谙国学精神的人,我敬佩这样的人。
    世事无常,君子却能悠游,“大器晚成”——这悠游的背后经历了何其长久的悄无声息的积淀,穿越了多少传统的“高山”。“潜龙勿用”——我又想起了那首诗“把自己当成金子,总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成泥土吧,铺成脚下坚实的路。”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