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的绝唱
隋唐、五代时期的造纸业,基本无新创,仅为六朝的遗风而已。我查了一下,除皇室与贵族书画仍用绢素;用纸者,主要还是为硬黄纸、麻纸等。
好,这又是一个证据——还是坚韧厚挺的纸。可见,隋唐、五代的纸仍是适合于拿在手里、无依托书写的。
在中国,高的桌子晚于椅凳产生。桌子源于几案,椅凳产生六七百年以后,才和高桌相配,几、案仍有它们的用处。
我不由得想,在垂足坐而又无桌子相配的六七百年中,人们又是怎样写字的呢?好在也还有图可鉴:
唐五代已有了桌子,但往往供放置餐饮、祭祀用具。唐代的《宫乐图》、《六尊者像》、周防的《听琴图》中较高的桌子,似都未作书写之用。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里,床榻边有几张桌子,但高低如同今天的几。同代王齐翰的《勘书图》中,主人坐于椅,身后亦有一张高桌,其高度刚好与图中的椅子相配,而笔、纸、砚却置于面前齐膝高的方桌上。
.......图告诉我们,这齐膝高的方桌才是用来书写的。
我再强调一下“齐膝”二字。
请设想,隋唐尚书小字,人坐于椅上,无论悬臂或卧齐膝几案朽写,头与上身都将曲至膝部,先辈哪能这样捉弄自己。所以,我肯定,隋、唐、五代,纸是六朝的遗风,书写的姿势亦是六朝的遗风,所不同的是,魏晋尚未乖足坐,而隋、唐、五代是垂足坐。
商周时期就有的凭几及晋代出现的圈几,有可能成为书写时肘部的依托。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却也是符合生理的。肘部的依托叮时有时无,并不关键。只要试验一下,便可明白,将肘部夹靠在腰部,其稳定性完全不亚于依靠扶手。
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图》中,我们可看到,右边一人将卷起的纸握在手里,右手执笔。而左边坐者,手里拿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在观赏。依然是,将纸拿在手中书写。
我在前面曾插入过一张传日本空海在中国学书法时的“执笔法”图,最有意思的是,图中的手是“举”起来的,又分明写着“转动”二字,正像西晋成公绥昕说的“动纤指”、“举弱腕”。也只有拿在手里书写时,才可能是这种“举”起来的执笔姿势.
沙孟海先生在《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中称这种姿势为“斜势”执笔,并说道:“启功先生提供我一件资料,日本中村不折旧藏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王伯敏先生也为我转托段文杰先生摹取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十五窟唐代壁画,一人在树下写经。”我虽然没有看到上述之画,却有沙老真实的依据。
不管古人是席地而书,还是倚马立就,都是拿在手里书写的。所以右手“举”到、“斜势”到什么角度合适,应该是因人而异,因个人的“阅读”角度而异。
唐代孙位《高逸图》,为竹林七贤残卷,画中有四人席地列坐,其中一人地面置有展开的书卷,除了描写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之外,也为研究晚唐文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人尚法”,彻头彻尾,千真万确。
隋唐就开始使用几、桌子书写,只是仅仅“开始”而己,不普及、不“正规”罢了。少数的“开始”,远远抵挡不住绝大多数“正规军”,以坚实的步伐行进于“尚法”的征途。
后代书家总说唐以后“古法渐衰”,我以为其“古法”即指将纸拿于手里书写时所用的笔法。“古法渐衰”是由于使用了桌子,这种无依托的书写方法当然就逐渐衰亡了。
唐代的“古法”已为“绝唱”奏响了序曲。
隋唐、五代时期的造纸业,基本无新创,仅为六朝的遗风而已。我查了一下,除皇室与贵族书画仍用绢素;用纸者,主要还是为硬黄纸、麻纸等。
好,这又是一个证据——还是坚韧厚挺的纸。可见,隋唐、五代的纸仍是适合于拿在手里、无依托书写的。
在中国,高的桌子晚于椅凳产生。桌子源于几案,椅凳产生六七百年以后,才和高桌相配,几、案仍有它们的用处。
我不由得想,在垂足坐而又无桌子相配的六七百年中,人们又是怎样写字的呢?好在也还有图可鉴:
唐五代已有了桌子,但往往供放置餐饮、祭祀用具。唐代的《宫乐图》、《六尊者像》、周防的《听琴图》中较高的桌子,似都未作书写之用。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里,床榻边有几张桌子,但高低如同今天的几。同代王齐翰的《勘书图》中,主人坐于椅,身后亦有一张高桌,其高度刚好与图中的椅子相配,而笔、纸、砚却置于面前齐膝高的方桌上。
.......图告诉我们,这齐膝高的方桌才是用来书写的。
我再强调一下“齐膝”二字。
请设想,隋唐尚书小字,人坐于椅上,无论悬臂或卧齐膝几案朽写,头与上身都将曲至膝部,先辈哪能这样捉弄自己。所以,我肯定,隋、唐、五代,纸是六朝的遗风,书写的姿势亦是六朝的遗风,所不同的是,魏晋尚未乖足坐,而隋、唐、五代是垂足坐。
商周时期就有的凭几及晋代出现的圈几,有可能成为书写时肘部的依托。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却也是符合生理的。肘部的依托叮时有时无,并不关键。只要试验一下,便可明白,将肘部夹靠在腰部,其稳定性完全不亚于依靠扶手。
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图》中,我们可看到,右边一人将卷起的纸握在手里,右手执笔。而左边坐者,手里拿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在观赏。依然是,将纸拿在手中书写。
我在前面曾插入过一张传日本空海在中国学书法时的“执笔法”图,最有意思的是,图中的手是“举”起来的,又分明写着“转动”二字,正像西晋成公绥昕说的“动纤指”、“举弱腕”。也只有拿在手里书写时,才可能是这种“举”起来的执笔姿势.
沙孟海先生在《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中称这种姿势为“斜势”执笔,并说道:“启功先生提供我一件资料,日本中村不折旧藏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王伯敏先生也为我转托段文杰先生摹取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十五窟唐代壁画,一人在树下写经。”我虽然没有看到上述之画,却有沙老真实的依据。
不管古人是席地而书,还是倚马立就,都是拿在手里书写的。所以右手“举”到、“斜势”到什么角度合适,应该是因人而异,因个人的“阅读”角度而异。
唐代孙位《高逸图》,为竹林七贤残卷,画中有四人席地列坐,其中一人地面置有展开的书卷,除了描写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之外,也为研究晚唐文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人尚法”,彻头彻尾,千真万确。
隋唐就开始使用几、桌子书写,只是仅仅“开始”而己,不普及、不“正规”罢了。少数的“开始”,远远抵挡不住绝大多数“正规军”,以坚实的步伐行进于“尚法”的征途。
后代书家总说唐以后“古法渐衰”,我以为其“古法”即指将纸拿于手里书写时所用的笔法。“古法渐衰”是由于使用了桌子,这种无依托的书写方法当然就逐渐衰亡了。
唐代的“古法”已为“绝唱”奏响了序曲。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