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书法历史中神韵的探求

8 已有 5989 次阅读   2011-12-24 10:33   标签历史  书法 

关于书法神韵断想之四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现代多元化”。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奇葩,是因为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而神韵说为书法艺术注入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前者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书法家梅湘涵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书体与风格是两个大类,但是,从古到今的书法作品都离不开神韵。尚,只是崇尚,是主体倾向,“法、意、态、新”都离不开“韵”

东汉至南北朝被认为是“求度追韵”时代。

汉隶已经成熟。摩崖石刻是标记,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同时蔡邕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味”,艺术上追求中和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应有一种审美价值。其最高境界为“韵”,人们发现在成功的书法作品中蕴藏着神力,与书法融为一体,有之则字字精神,无之则黯然无光。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瘞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冠冕时,北派王右军被誉为“书中之圣”创造了书法“中和之美”把中国书法定格在方正结体、奇正相生,笔法多姿,变化无穷的大格局中。 这是中国书法第一个高峰,“神韵”的追求使书法史上屹立起一座难于逾越的高峰!同时为中国书法打上了“神韵”的烙印。

隋唐五代被称之为“求规隆法”时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1)隋至唐初,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唐初,政治昌盛,国力强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的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2)盛唐、中唐阶段,世风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行书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3)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公元907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求规隆法”是针对唐楷而言的,楷法严谨,奠定中国方块字的定规,法严,这对中国书法结构严谨,规范精美,整齐统一有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尚法就有重视书法技法的倾向,唐楷规范化就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这是对书法艺术创新的扼杀和限制。到具体的书法作品上,依然离不开对“神韵”的追求。唐草、行书不用说,就是唐楷中的欧、褚、颜、柳同样是风格各异。欧阳询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褚遂良下笔遒劲,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古雅绝俗,瘦硬有余;颜真卿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颜真卿书法的气格之美在中国书法界创造了书法人格高度统一佳话。柳公权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细察之,在这些评论中,主要是艺术风格特点,但凝结这一切的是神韵。

宋至明中被称之为“尚意宣情”时代。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熹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自出新意的苏东坡和高视古人的黄庭坚,还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散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四家之首的苏东坡,自创新意。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标明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中年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苏轼更能代表宋书的“四重一倡”尚意抒情的时代风骨。而意境说则更接近“神韵”说法。

元明时期书法艺术表现为“尚态”时代。

元、明由于民族矛盾激化,元代又为异族统治,作为汉民族的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呈现不同的面貌。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程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而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妙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赵孟頫书法成为秀润之美的典型,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习宋代之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明朝书法艺术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台阁体”因此被世人看轻,当书法艺术沦为适用书体时,犯了“物以少为贵”大忌,抹杀了艺术个性,使“台阁体”至今蒙羞,被人看轻。其实“台阁体”作为一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同样有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期: 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明中至清明末是“抒情扬理”时期,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人在刻意尊重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大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今天,书法已走向多元化,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书法创作人员队伍庞大,如滚滚洪流、可谓恣肆汪洋,但是,缺少大师类的人物,提倡“神韵”说,理清书法艺术发展走向,引导现代书法艺术向艺术高峰冲刺,是提高现代书法艺术整体水平需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