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一舞剑器动四方 颠张草书为之狂

7 已有 1901 次阅读   2011-12-26 10:50

——关于书法神韵断想之八

在中国书坛上有一段佳话,这段佳话牵动着两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也开创了艺术之间的借鉴、启示、学习。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 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幼时观公孙大娘剑器舞作《剑器行》

在诗的前面,诗圣杜甫还撰写了一篇《序》。韩愈是以文为诗,杜甫是以诗为文,。此序主语虚词大半省略,在感慨转折之处,用跳跃跌宕的笔法。序文的内容清晰,不失诗史的风格,把写成《剑器行》的前因后果交代十分清楚。公元767年,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六十五歲的杜甫在四川夔府別駕元持家中见到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见其雄浑多姿、壮其蔚跂。一问才知道他是一代名满天下的公孙大娘的弟子。勾起杜甫的回忆,开元五年,公元717年,15岁的杜甫在郾城观看公孙氏舞“剑器浑脱”的盛况,“浏漓顿挫,抚事慷慨”,诗圣杜甫作《剑器行》,一记此事。

  何谓“剑器舞”?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善舞剑器的她名声轰动四面八方。观众人山人海她戎裝威武,雄姿英發,全場寂靜中,她悄然登場,手中一柄太阿劍,青光燿目。驟然起舞。急管繁絃中,公孫大娘身姿綽約,龍飛虎躍。只見銀光熠熠,劍影閃閃;箭步躍起,劍尖剌天,观看到惊险处观众无不动容惊叹失色,仿佛天地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久久无法平静。“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描绘公孙舞蹈的绝妙。,公孙手持剑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如羿射九日;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飛腿翻騰,恰似帝王神仙駕著蟠龍飛馬翱翔雲端;舞蹈开始时犹如雷霆之势,收发自如;舞至高潮,天地為之變色,仿佛大唐將士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豪,殺敵之聲,雷霆萬鈞,直搗黃龍,將軍百戰死!倏然之間,舞至尾声,声势收敛,,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收勢舞畢,戰場不見了,一切仍回歸河南郾城的一個小廣場,千軍萬馬只是公孫大娘一人,沙場征戰只有她手中的一柄劍,那劍刃猶如平靜的江河湖海,凝聚著一道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身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一代風華公孫大娘,可惜籍貫年紀身世皆無考,生平事跡僅見於動容者的散筆記載數則。古來聖賢皆寂寞,不禁让人感叹不已。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一切繁华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历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亲眼目睹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的确是他晚年难得的精神安慰,抚今追昔,睹物伤情,这一切又是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之思,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这首诗既有“淋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诗圣之神韵可见一斑。

从杜子美的诗中人们了解了一位色豔群芳,技壓千古、劍器第一的公孫大娘。在公孫大娘英姿飒爽的劍器舞中,不仅舞出精神,舞出神韵,还舞出了雄渾辉煌的大唐風。

玄宗时,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舞劍為「三絕」,当时,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艺坛佳话。裴旻喪母,特請吳道子在天宮寺壁畫,以度亡母。吳道子請裴將軍舞劍一曲,以觀其豪壯氣概,助己作畫。裴旻即除孝服,欣然起舞,突然擲劍入雲,高達數十丈,旋即如電光般從空中投射下來,裴將軍手執劍鞘接劍,劍入鞘中!數千觀者譁然驚歎。吳道子奮筆作畫,當即而成,為天下之壯觀。又由張旭題字,才成其為所謂「一日之中,獲睹三絕」之千秋佳話。

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画圣吴道子的画,世称三绝,画圣吴道子从裴旻的舞劍获得灵感和启示,裴将军欣然应允作即时表演,画成后張旭又题诗献书,三位绝世高手联袂出手,肯定是轰动京城。一方面说明大唐艺术风气高古,超凡入圣,高手之间注意相互学习,交流,大家们都注重向姊妹艺术借鉴,汲取营养。取其神韵与精华,这是这种艺术高水平的探讨,才使大唐人才辈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草圣張旭、唐楷中的欧、褚、颜、柳……盛唐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座奇峰。

公孫大娘成为名动四方的剑器名家,她同样是广收博采,对裴将军的神奇技藝,公孫大娘亦盡得其髓。她擅長的《裴將軍滿堂勢》,即是效法裴將軍飛劍入鞘的招式,而滿場飛舞,驚心動魄,猛厲無比的劍舞,那豪邁、矯健、靈活,蔚為壯觀的舞风,都得益于将军对阵杀敌勇敢尚武精神“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粗”,如此雄健的健舞由一位美艷女子節節舞出,怎不令人心醉神迷!

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同样滋养着其他姊妹艺术,特别是草书。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中說:“……昔有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原來一代草聖張旭的長進成名,是從公孫大娘舞劍器得到啟發的。甚至還有說懷素也是得益於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張旭的書法在公孫大娘劍器舞的啟示下,始得低昂回翔之狀,超越了筆墨技巧程式,線條中那仿佛走龍奔蛇、剛圓道勁、倏忽之間變化無常、急風驟雨般不可遏止的情態姿勢,直令人重溫激烈旋轉的劍器舞的節奏。李頎在《贈張旭》中形容張旭寫字的神態:「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而「以狂繼顛」的懷素,論結體佈局則孑奇萬狀、連綿不斷、忽擒忽縱,論筆勢則電閃雷鳴、不可端倪、不可遏止,論意態則筆止而意未盡、書停而韻未絕,正所謂「唯觀神彩,不見字形」。草書二聖的狂草把中國「線的藝術」推上了抒情的最高峰,這等無上傑作,透出的是不可一世的傲岸精神,是盛唐浪漫的激情、骨力和風氣,也是公孫大娘劍器舞蕴含的絕代神韻。

張旭草書繼承前人筆法,又傳給了崔邈和顏真卿。他曾對學生說,當初看到公主與一位挑夫在路上相遇爭道,悟出了筆法上的爭讓之理。後來又見到公孫大娘舞劍,領悟到草書的神韻。張旭得悟於這兩個女子,書藝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常於酒酣之後,乘興而書,一邊揮毫一邊大叫,有時竟以頭发蘸墨縱情大書,時人稱之「張顛」。

画圣吴道子从裴将军的神奇技藝中汲取什么?是激情,是酝酿情绪,是取其神韵

公孫大娘从裴将军的《裴將軍滿堂勢》中汲取什么?不仅是招式,绝技,还有豪气、雄健,是取其万马军中纵横驰骋的神韵!

張旭从公孫大娘劍器舞中汲取什么?是狂放,是劲舞的流动的动感,是千姿百态的舞姿神韵,情绪不足时,以酒助之,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术中的醉拳,都是深得个中三昧

借用一句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为“好酒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