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孙过庭生卒考

1 已有 1329 次阅读   2012-01-03 17:13

——书法神韵断想之二十

关于孙过庭的享年,说法有二:一种是偏大说,一种是偏小说。最大享年当在75岁以上,最小享年不小于38岁。

一、生年(627—649年),卒年(687—702年)。生年这个时间段的选取依据是《宣和书谱》卷十八《孙过庭》传里的一句话“文皇尝谓,过庭小字(或作小子)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宣和书谱》是一个很正规的版本,有关历史事实的选取应该是有可靠依据的。特别是关系到皇帝的事,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瞎编乱说的可能性不大。再说也不存在瞎说乱编的目的和必要。《宣和书谱》记录文字虽不多,但语言生动,语气特征明鲜,符合唐太宗的口气,也切合孙过庭的实际。此说应当属实。据此,627—649年唐太宗在位,由此可知孙过庭的出生年可以早于627年,不能晚于649年。

二、卒年(687—702年),这个时间段的选取依据是《书谱》最后的写记,“垂拱三年写记”。垂拱三年即687年。702年的来历是陈子昂撰有《孙君墓志铭》。陈子昂死于702年,孙过庭的享年自然不能超过这一年。

要弄清孙过庭的真实享年,必须先确定出几个相关时间点。627——702年当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年点。理由是唐太宗生前见到过孙过庭的字。(见前文)孙过庭《书谱》有句,“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志学之年:因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这就是说孙过庭15岁时就潜心于书法。孙过庭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背景。其童年少年没有接触皇帝的可能,一个人年龄小于20岁,练出一笔好字的可能性极小。何况还是,临摹二王已到乱真的地步,这是需要功力和学养支撑的。唐太宗最有可能看到孙过庭的字,应该是他在位的晚年。假若唐太宗早年或中年就看到了孙过庭的字,那么孙过庭应该不是后来那么凄凉。唐太宗非常喜欢书法,尤其推崇王羲之。在位期间曾广泛搜集王羲之的墨迹,将“兰亭序”双钩描填后送给皇子及大臣们临习,朝臣们争相临写《兰亭序》。太宗常感叹于魏征: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魏征推荐了褚遂良。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便召命侍读。太宗喜好推崇王羲之的程度可见一斑。像孙过庭这样一位能够乱真的临王高手,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当在常理之中。但是这种事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唐太宗发现孙过庭以后不久就过世了。唐太宗已去,其它人也就不提此事。由此可见唐太宗见孙过庭墨迹时,只应是晚年。

孙过庭的翰墨是通过什么途径到了唐太宗的手里的呢?这应是一条线索,可惜史无记载,现在只能靠分析。唐太宗武力得天下,取得政权后又崇文好书。特别推崇王羲之。唐在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考试中设有《明书科》,以书取仕。唐代明书科首次开科时间,史无明确记载。据《旧唐书·职官志一》所载:“有唐以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这是大略言之,并不是说明书科与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同时首次开科。唐高祖武德四年颁发的关于常科开科的敕文中没有明书科,可见这一科目的首次开科时间晚于武德四年。高宗永隆二年诏曰:“其明法并书、算贡举人亦量准此例,即为恒式。”(《唐大诏令集·政事·贡举》)由此可知这一科目在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以前已经开设。但究竟开设于何时,还需从其他史料中寻找线索加以推测。以孙过庭书法水平和情况是能够参加了地方的科举考试,因为其书直逼王羲之,考官发现后为讨唐太宗喜欢,这才将孙过庭的试卷上传到了太宗手里。太宗看后果然高兴,这才有了《宣和书谱》中的那段记载。还有一个史实可以帮助理解这件事。贞观十七年(644年)五月,唐太宗手诏:“令州县举孝廉茂才,好学异能卓荦之士”诸州所举十一人,唐太宗引入内殿,赐坐于御前。太宗、皇太子、近臣相继提问,“咸不能答。”又令到中书省射策,“所答乖旨。”①

根据上述接见情况看,孙过庭当不在这十一人之中。如果在这十一人之中,当不是这样一种结果。这次唐太宗接见是非常重视的,但接见结果却是不满意的。而唐太宗对孙过庭的字是肯定的。故此看来唐太宗见到孙过庭的字当在此以后。也许地方诸州除了举人以外还有举书之举。

解读孙过庭生平最为关键的,也是孙过庭史料中唯一的一个数字概念当是陈子昂《孙君墓志铭》中的一句话“四十见君”。这是解秘孙过庭生平最为关键的一结。根据史料分析,“四十见君”所见之君当不是唐太宗,而应该是高宗。史载高宗时曾两次亲试。一次是显庆四年(659年)“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②一次是调露元年(679年)“十二月壬子,高宗御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③看来孙过庭见君应该是第一次,即显庆四年(659年)。根据“四十见君”一说,孙过庭的出生年确切地说就是武德二年(619年)。唐太宗见孙字是在临终前。

孙过庭的卒年取哪一年较为合理呢?据王根权先生研究,从现存的《书谱》手稿墨迹看,最后有“垂拱三年写记”一句。其中“三”字为改笔。系“永昌元年”的笔误。是文人在新年伊始的误写,发现错了将错就错。这个猜测站不住脚,这是个书稿长卷,错了,可以改,也可以裁掉重写,如果是书信,错了就匆匆送走,来不及修改还有可能。《书谱》的成书时间是在孙氏的生年,至少在“垂拱三年”(687年)孙氏还活着。

孙过庭的卒于何时?即陈子昂写《孙君墓志铭》的那一年。陈子昂又是那一年写的《孙君墓志铭》呢?最大的可能就是陈子昂卸官回乡的那一年。推测应该是陈子昂卸官回乡,路过了洛阳,原本想路过看望孙过庭,不想正巧赶上了孙过庭的突然死亡。假若陈子昂还在任上,那么孙过庭暴死的消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不可能立即赶往洛阳为孙过庭写墓志铭。如果陈子昂回到了家乡,孙过庭死去的消息同样不会很快得知,也不可能得知消息后赶往洛阳写墓志铭。考察陈子昂的生平,陈子昂天授二年(691年)因继母忧卸官回家一次。按照上述分析,《孙君墓志铭》应该就是这一年陈子昂卸官回家路过洛阳巧遇孙过庭病逝而写的。孙过庭的卒年应当就是这一年,天授二年即691年。

综上,我们的结论出来了,孙过庭生于武德二年即619年,卒于天授二年即691年。孙过庭享年72岁。

关于孙过庭享年从大一说,还可以找到一些旁证。如《书谱》句“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些应该都缘于孙过庭本人少年学书,以至老来感悟之体会。

再如《书谱》中句“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如果孙过庭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按照常理孙过庭引用时是不会跳过青年和中年时候,直接从五十开始,越过六十,直抵七十,谈什么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还有如陈子昂《孙君墓志铭》有语“将其老有所述,死且不朽”。这里明确地指出了孙过庭之老。这些都可以作为从大说的有力支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