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怎麼轉境界?

5 已有 3027 次阅读   2016-12-12 07:15
黃柏霖警官:怎麼轉境界?
2016-12-12 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繁體文檔:简体文档在下面
所以這個地方的主題,就是我們探討轉境界,你怎麼放下你的執著?你的好名?我們就來探討老法師開示的轉境界,怎麼轉境界?不是去轉別人,而是轉我們內心的執著、分別。老法師說,學佛人聽到這種轉境界,他不相信,他依照自己的妄想、執著,所以境界老是轉不過來,如果能相信佛的教誨,依教奉行,自然能夠轉境界。轉境界最殊勝的是什麼?是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是什麼?這是大道。你如果轉貧窮為富貴,在佛法上講這是小道,這太容易了。轉五濁惡世為清淨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泰的故鄉。極樂世界我們稱它叫清泰的故鄉,你在讀「三時繫念」裡面,中峰禪師他的開示,清泰的故鄉就是指極樂淨土。所以轉五濁惡世為清泰國土,十分不容易,轉娑婆為極樂更是困難。
其實我們修行,就在這個世間轉娑婆為極樂,那就是「楊枝淨水讚」裡面講的「火焰化紅蓮」。「火焰」是指什麼?「火焰」不是說現在天氣很熱,三十八度、三十九度,那都是依報。「火焰」就是什麼?在這個五濁惡世,煩惱深重,無明深重,鬥爭堅固,就是現在這個末法,叫做「火焰」,大家瞋心都特別重。「火焰化紅蓮」,火中開出來的蓮花,那就是清淨。所以老法師說,要轉娑婆為淨土、為極樂,更是困難。倘若難的都能做到,容易的就不必說了。所以學佛的目的,聽清楚喔,學佛的目的就是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境界轉不過來,我們就不能離苦得樂了,我們每天要受苦,那我們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們要永遠受苦受難。
老法師說,有很多同修學佛學得很苦,比沒有學佛之前還要苦。這個我也常碰到,有蓮友來問我,他學得很苦。我們這邊有個蓮友,讀《無量壽經》,讀了一年多了,讀不下去了。他心定不住,跑掉了,他喜歡熱鬧。這就是什麼?他不知道怎麼轉境界,不知道怎麼轉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有些人學佛,比沒有學佛之前還要苦,原因是怎麼樣?他不瞭解修學的理論,修得不如理、不如法。

佛法的修學就是轉變境界。《地藏經》裡面講轉經,若能轉經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地藏經》都跟你講這個,轉經。你看密教裡面去轉經輪,大家都會在那邊轉經輪,他手上拿一個經輪,在那邊轉啊、轉啊、轉啊,都會啊。我看有些法師他也有接觸密法,他帶弟子放生啊,他都喜歡轉經輪啊,轉經輪。可是你要知道轉經輪的表法是什麼呢?經,為什麼叫輪呢?輪就是什麼?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輪子在動,你有看到那個心嗎?你有看到那個輪的心嗎?你看不到,可是輪子一直在轉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轉經輪就是轉你的念頭,你要搞清楚,不是手上搖那個經輪在那邊晃啊、晃啊、晃啊,晃到境界來一點都轉不過去。別人在你面前發脾氣,你自己也生氣,別人用文字傷害你,你就苦得不得了,你沒有辦法去轉念,你不能夠轉境界。境界是你內心的執著,你的毛病習氣。所以經典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楞嚴經》這麼說。你能夠轉境界就跟佛陀一樣,「則同如來」,就是你跟清淨心相應。所以學佛,佛法的修學就是轉變境界。如何轉貧窮為富貴?轉混亂為安定?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跟方法,所以轉不過來,若能夠明白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修學,自然能轉變境界。
佛法常講,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佛陀都這樣教我們。那為什麼你始終在輪迴呢?你怎麼不能轉生死為涅槃呢?你如果能夠轉煩惱為菩提,「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十念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一念就可以往生了,如果你能轉煩惱為菩提的話。為什麼?跟性德相應了,你自性本具,本自清淨智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只要轉過來,把煩惱轉過來,你淨土就生出來了,自性功德就流露了,不假外求,自得心開。
那現在怎麼辦?現在靠阿彌陀佛幫你轉,心想佛,嘴念佛,嘴巴念佛。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沒有一個境界不轉,包括待人處事,六根接觸六塵,行住坐臥,都是在教你怎麼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總原則,大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心要想善,不要想惡。何謂善?何謂惡?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是善,利益自己,利益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小團體是惡。何以故?念念為自己與自己的小圈圈,那都是分別、執著,由於妄想、分別、執著,使原本是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受苦受難的眾生。
所以我們常常講說,哎呀,我要了生死出三界。怎麼出?怎麼了?你轉境界就了了。生死就是煩惱,欲界我們講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怎麼出三界?放下執著就出三界。阿羅漢放下執著他就出三界,他就證阿羅漢了,他就不受後有了,不用再來輪迴。所以很多人都會講,哎呀,我要出三界、了生死。你問他怎麼出三界他不知道。放下執著就出三界,你縱使在娑婆世界,印光大師說,你已經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你不是娑婆世界的居民,人還活在娑婆,已經是極樂世界的嘉賓。

简体文档:
所以这个地方的主题,就是我们探讨转境界,你怎么放下你的执着?你的好名?我们就来探讨老法师开示的转境界,怎么转境界?不是去转别人,而是转我们内心的执着、分别。老法师说,学佛人听到这种转境界,他不相信,他依照自己的妄想、执着,所以境界老是转不过来,如果能相信佛的教诲,依教奉行,自然能够转境界。转境界最殊胜的是什么?是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是什么?这是大道。你如果转贫穷为富贵,在佛法上讲这是小道,这太容易了。转五浊恶世为清净国土,转五浊恶世为清泰的故乡。极乐世界我们称它叫清泰的故乡,你在读「三时系念」里面,中峰禅师他的开示,清泰的故乡就是指极乐净土。所以转五浊恶世为清泰国土,十分不容易,转娑婆为极乐更是困难。
其实我们修行,就在这个世间转娑婆为极乐,那就是「杨枝净水赞」里面讲的「火焰化红莲」。「火焰」是指什么?「火焰」不是说现在天气很热,三十八度、三十九度,那都是依报。「火焰」就是什么?在这个五浊恶世,烦恼深重,无明深重,斗争坚固,就是现在这个末法,叫做「火焰」,大家瞋心都特别重。「火焰化红莲」,火中开出来的莲花,那就是清净。所以老法师说,要转娑婆为净土、为极乐,更是困难。倘若难的都能做到,容易的就不必说了。所以学佛的目的,听清楚喔,学佛的目的就是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境界转不过来,我们就不能离苦得乐了,我们每天要受苦,那我们就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我们要永远受苦受难。
老法师说,有很多同修学佛学得很苦,比没有学佛之前还要苦。这个我也常碰到,有莲友来问我,他学得很苦。我们这边有个莲友,读《无量寿经》,读了一年多了,读不下去了。他心定不住,跑掉了,他喜欢热闹。这就是什么?他不知道怎么转境界,不知道怎么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有些人学佛,比没有学佛之前还要苦,原因是怎么样?他不了解修学的理论,修得不如理、不如法。

佛法的修学就是转变境界。《地藏经》里面讲转经,若能转经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地藏经》都跟你讲这个,转经。你看密教里面去转经轮,大家都会在那边转经轮,他手上拿一个经轮,在那边转啊、转啊、转啊,都会啊。我看有些法师他也有接触密法,他带弟子放生啊,他都喜欢转经轮啊,转经轮。可是你要知道转经轮的表法是什么呢?经,为什么叫轮呢?轮就是什么?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轮子在动,你有看到那个心吗?你有看到那个轮的心吗?你看不到,可是轮子一直在转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转经轮就是转你的念头,你要搞清楚,不是手上摇那个经轮在那边晃啊、晃啊、晃啊,晃到境界来一点都转不过去。别人在你面前发脾气,你自己也生气,别人用文字伤害你,你就苦得不得了,你没有办法去转念,你不能够转境界。境界是你内心的执着,你的毛病习气。所以经典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楞严经》这么说。你能够转境界就跟佛陀一样,「则同如来」,就是你跟清净心相应。所以学佛,佛法的修学就是转变境界。如何转贫穷为富贵?转混乱为安定?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跟方法,所以转不过来,若能够明白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修学,自然能转变境界。
佛法常讲,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佛陀都这样教我们。那为什么你始终在轮回呢?你怎么不能转生死为涅盘呢?你如果能够转烦恼为菩提,「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十念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念就可以往生了,如果你能转烦恼为菩提的话。为什么?跟性德相应了,你自性本具,本自清净智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只要转过来,把烦恼转过来,你净土就生出来了,自性功德就流露了,不假外求,自得心开。
那现在怎么办?现在靠阿弥陀佛帮你转,心想佛,嘴念佛,嘴巴念佛。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没有一个境界不转,包括待人处事,六根接触六尘,行住坐卧,都是在教你怎么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总原则,大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心要想善,不要想恶。何谓善?何谓恶?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是善,利益自己,利益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小团体是恶。何以故?念念为自己与自己的小圈圈,那都是分别、执着,由于妄想、分别、执着,使原本是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受苦受难的众生。

所以我们常常讲说,哎呀,我要了生死出三界。怎么出?怎么了?你转境界就了了。生死就是烦恼,欲界我们讲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怎么出三界?放下执着就出三界。阿罗汉放下执着他就出三界,他就证阿罗汉了,他就不受后有了,不用再来轮回。所以很多人都会讲,哎呀,我要出三界、了生死。你问他怎么出三界他不知道。放下执着就出三界,你纵使在娑婆世界,印光大师说,你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你不是娑婆世界的居民,人还活在娑婆,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九四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黃警官講故事:幫助別人覺悟  真正的
(图片另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