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衣水:镜中荷塘(组诗)|中原诗人

1 已有 156 次阅读   2021-05-11 10:08
衣水:镜中荷塘(组诗)|中原诗人 

图:李治斌

作者|衣水

来自:燕方读书(微信公众号)

月荷赋

后半夜月光如昼

寂寥如黑

清癯落泪的

该是迟暮蛙声

不应是一朵高擎入梦的荷花

不应是饱满的绽放

不应是我的夜晚

一塘黯然的清醒

荷花枯萎了荷塘

月亮枯萎了夜空

我在蛙之隐喻

彻夜难眠

荷叶如舟

摇过月色冷暖

荷花醒

是鸟鸣惊走夜的霉变

一丝丝不洁

是第一缕纯金的阳光

驱走水族的不安

荷花醒来顶着巨大的白昼

爆满的白,吃吃地呓语着

它是一朵盛开的隐喻

摇曳水面之外

荷花不是荷花自己

荷花是颜色白,是形状孤独

是仙鹤一歌

弧度的引申和妖娆

太阳从水底升起

湖光清澈

荷塘曲

荷叶撑起泥沼的华丽幻想

还有雷和闪电

是雕琢天空的花纹

触摸太柔软

泥鳅身材完美

就像隐秘的润滑器官

埋藏塘底

感动莲藕一粒粒震颤

深入荷塘就像深入夜晚

鳝鱼漫长的身体

在理想之外

开始惊艳的游戏

荷花走不出荷塘

荷花是它的图案

荷花隐

荷叶流碧,荷花开出深白的玉

盈盈清澈不见

貌似蟹儿潜水

暧昧了清浊,扰了亭亭玉立

开出个满塘银白如雪

不为结果生根

梦里他乡

不要寺里修行

一塘花,色如美人

一塘水,状若情深

风来了,花瓣哺雨

雨来了,叶儿噙露

一个人的圆满就在一塘荷

兀自不动

听荷曲

禅寺的鼓声落了暮色

秋色寒了荷塘

荷叶田田

一半还碧,一半枯黄

经文早念过一千遍

虔敬也洒落荷塘

可满满的一秋肃杀

我着实无法抵抗

荷塘里只剩下空无

什么也看不见

水面浸满夜色

芽尖悄然入梦

或许听过明晨的钟声

荷塘会生出白色莲花

栅栏谱

月落荷塘,数十盏灯捉住它

水底才有真实你我

纳凉椅上

风让我呻吟出一朵莲花

不是幻觉

月色如狼嚎的颤抖

只是哑默的快乐

从叶脉里逃逸

热情属于蚊虫

它的经典只在岸边腐去的草丛

嗡嗡的宣言

是真实的警醒

镜中荷塘完美无瑕

一只高挑白鹭飞不过幻想栅栏

荷花引

雪花开过荷塘,夜哗的一声

不见,是躲藏了

花红,花白

荒芜的荷叶椭圆

荷塘。一个舞台的镜像

蜻蜓的探戈飘逸十里

练了蛤蟆功的这位壮士

鼓出冷眼观世

月光划破好看的釉色

天青色抑或更安静的手势

都隐身了

青莲如水

雪花叫醒了夜晚

夜晚迷失了自己

荷花劫

圆脸的月亮就是一片阿司匹林

让荷塘沉默

让水妖们没有一点呓语

让白天的喧哗安然如睡

高擎一苞清辉的荷

亭亭玉立

饱满的身体里噙着饱满的梦

藏进大唐的夜晚

今夜悄然开放的

不再是相思

失眠了就沐浴一身月光

让一片小小的药丸,治愈千百年后的寂寞

失眠是一种疾

荷花与我,隔着后现代的蛙鸣

荷塘冷

冰冷的荷塘吞没萎靡日光,活跃的冬日麻雀

一声不吭,隐入傍晚轮廓

清寒不语的树

赤裸裸长进饥饿的水中

这是一棵虚幻之景

圆圆地升起一轮卡通的金色月亮

一会儿像烧饼

一会儿像灯笼

引我走过童年的荷塘

翻塘挖藕

仿佛就是此刻

月色寒冷,却格外精神抖擞

荷花在虚无里洁白如雪

骤然开出无数冷眼

荷花白

过深秋,火就长在荷叶上

先在塘岸上飞成斑斓的蝴蝶

荷塘里哔哔啵啵

是已逝的时光燃起

暮色苍茫

荷花凋敝了火焰的白

火会沉迷风里

唇语是它消失的身影

孤独的夜晚

冷却成灰

暮色徐徐而来

是朵静静的并蒂莲

荷凋零

一千只手一样的荷叶

同时凋敝

就像对着蒲公英的白绒球

吹一口气

逃逸而去的

最后的荣耀

一个宽恕的口信

燃亮一个虚构的天堂

是一千个凋零

齐声划破水塘寂寞

只剩一千个莲蓬

高擎傍晚

我的夜晚积雪

我的大地苍茫

荷花喻

荷塘沉睡山顶

荷花如流浪的白云

只有一只丑陋的麻雀

还恋着枯死的荷叶

空洞的莲蓬不是冬日的眼睛

荷塘才是

荷塘的沉默寡言

才是真心

麻雀嘶哑的热情

只是挽留

最后剩下的是灰褐的空虚

荷、莲,本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称呼,小时候有一首诗叫《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当时读起来朗朗上口。后来,才发现,这种植物居然包罗万象,象征那么广泛,喜爱它的人也那么多。文化人爱它,出淤泥而不染,亭亭静植,香远益清。佛教人敬它,因花开见佛性,只要一个人有了莲的心境,就会显现出佛性。而我最喜爱的一首关于莲花的诗歌《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那是一个爱情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爱情。佛陀、周敦颐等人对莲花都有不同的解读,而读到衣水的这一组诗歌,我感受到的是诗歌的魅力,是诗歌的震撼。

在我的认知里,诗歌是忌讳同题的,同一个题材不停地写,难免会有凑数、掺水的成分,但衣水的这一组诗歌给我感觉不同,他从与荷塘相关的意象入手,据他所说,最初写了二十四首,经过一次次修改,一年年的沉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这十二首了。

诗歌贵曲忌直,是一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渲染。在第一首诗歌里,衣水用“白与黑”开场,“后半月光如昼”,打开思维,这是一种光明,这是一种通透,这是一种顿悟之后的明心见性。每一个人都有烦恼,只要有一个念头,就会烦恼不断,烦恼在哪里?月光不够明亮,孤独的诗人是“寂寥”的,是“黑”的。但如何打破这种“白与黑”的纠缠?诗人用“蛙声”这样一个意象,描述他感受到的悲哀,就连蛙声也感同身受,在夜色下,一切若隐若现,明在的荷花会开在哪一个少女的鼻尖?

“荷花枯萎了荷塘/月亮枯萎了夜空”。从荷花到荷塘,再到月亮和天空,一首诗歌的张力在两句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让我想起了昌耀的《斯人》:“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是从个人到地球,而衣水是从荷塘到夜空,诗歌的空间感加上张力,使这首诗跳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这组诗歌里,我看到了衣水的破坏力。诗歌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学,关键之处就在于它的破坏。在《荷花醒》里,衣水说:“是鸟鸣惊走夜的霉变”,夜怎么会霉变呢?偏偏衣水把夜和霉变组合在一起,夜的黑仿佛是因为霉变,在语言上进行破坏,从而推陈出新。

诗歌之于衣水,像是生命在四季的变幻中,涌动着轮回,在春花秋月平静的自然现象之下,掩藏了衣水滔天的挣扎,极具张力,牵引着他从诗歌,到散文,再到小说的持续创新和创作。

令人念念不忘的优秀诗作,总是含有创新和保守这样的特质。在衣水的诗歌里,我们能够看到其成熟的技法和出其不意的构思,一方面呈现出不断尝试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隐隐的传统感,这种在创新中的创作里,那似曾相识的传统感,仿佛是一种链接,链接着诗歌从诗经走到今天,从西方走到东方。

作为一名诗歌创作者,衣水正竭力从那些已经或者即将消逝的过去中,凸显出不落俗套的个人风格。他正在不断超越现代主义,坚定地革新。在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中,彰显80后诗人的厚积薄发,以及对中西方文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

衣水,青年诗人、作家、编剧 。已出版《猎物志》《午夜猿人》《十个故事》等作品多部, 300多万字 。现居郑州,《三悦文摘》《读人物》系列期刊主编。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