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韩愈(解析版)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1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参考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1.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张十八所居
韩愈
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
蛙讙桥未扫,蝉嘒门长扃。
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
端来问奇字,为我讲声形。
【注】嘒(huì):拟声词,蝉叫声或乐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友人张十八居所的环境,虽是一条烂泥淤积的水沟,水面上却有着青青的浮萍。
B.青蛙在池塘声声欢叫,蝉儿在门前树上高鸣,张十八家门虽设而常关,写出了其闲适。
C.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张十八不但官阶比一般官员高,而且写作诗文的水平也很高。
D.诗歌融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为一炉,没有太多华丽词藻,但写人写事高人一等。
2.从诗歌尾联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态度和品质?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官阶比一般官员高”错误。“名秩后千品”,应是官阶比一般官员低。故选C。)
2.诗人向张十八询问难解的字,从中看出诗人对学问渊博的友人充满敬慕,表现出诗人谦逊好学、崇尚师道。
【解析】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端来问奇字,为我讲声形”意思是“我特地来到张十八的住处请教一些难解的字,他为我详细的讲解着字的声符和意符”。然后分析尾联中表现出的诗人的态度和品质。尾联中“端来”意思是“特地前来”,结合诗歌标题“题张十八所居”以及首联中“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可知,诗人特地前往张十八居所请教难解的字,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谦逊好学;特地前来请教,而且认为友人“诗文齐六经”,可以看出心中对友人的敬慕;诗人前来请教,友人“为我讲声形”,友人为师,自己为生,再结合韩愈《师说》一文秉持的观点,可以看出诗人崇尚师道。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广宣上人频见过
韩愈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上人,对僧侣的尊称。广宣是一位诗僧,在宪宗、穆宗两朝颇受宠幸,为内供奉。元和十四年,唐宪宗举行恭迎佛骨礼拜活动,韩愈排斥佛老,撰文劝谏。见过,相访。冲,冒过,撞过。道,这里指儒家之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扰扰”和“风雨”“尘埃”形成对比,刻画出奔走于权贵的上人形象。
B.广宣上人以诗相赠,诗人自谦才疏学浅,整日推敲也无法答复,委婉谢绝。
C.“天寒”“红叶”等意象刻画出冷寂的初冬景象,衬托出上人修行的清苦。
D.整首诗平易坦荡,不引经据典,不屈已悦人,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2.请从“频见过”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天寒”“红叶”等意象刻画出冷寂的初冬景象,衬托出上人修行的清苦,理解有误,“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诗人说天寒寺冷,红叶堆积,意在讥讽僧人终日不归;既然号称高僧,就应该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不必终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
2.诗题中的“频见过”表达出不耐烦之情。首联写上人殷勤来访,表明诗人无奈而不堪的心情;颌联、颈联自谦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表达出诗人和上人在立身处世问题(“儒”“道”)上的不同见解(道不同不相为谋);尾联讥讽上人终日不归,奉劝其恪守己“道”(主张),安身立命。
【解析】“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写出上人殷勤来访,可以看出诗人厌烦之情;从“久为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这两联中的“空愧高僧”“何所得”“未能回”,可分析出作者表面上是说自己愧对高增,实则委婉表达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从尾联“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可知,诗人说天寒寺冷,红叶堆积,意在讥讽僧人终日不归。最后分点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9分)
山石(节选)
韩愈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6分)
【参考答案】
1.A(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 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象征或起兴手法 的运用。所以,“咏物诗”错。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用到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2.“百虫绝”说明夜深之前百虫鸣奏;百虫鸣息,清月 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穷烟 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阳光冲出浓雾,天光一开,眼见 花红水碧,烂漫纷呈,还不时见到粗大的松枥。涧 水激激,微风习习,赤足涉山涧,作者不觉整个身;都 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融情于景。(每点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潭州泊船呈诸公
韩愈
夜寒眠半觉,鼓笛闹嘈嘈。
暗浪舂楼堞,惊风破竹篙。
主人看使范,客子读《离骚》。
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
【注】韩愈被贬阳山,后调任江陵法曹参军,上任途中经过潭州(今属湖南)时,希望得到以湖南观察使杨凭为代表的诸公的举荐。楼堞:城楼和城墙。堞,上如齿状的矮墙。使范:使节,是一种官职凭证。错刀:指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半夜醒来的原因很多,如天气寒冷、外面鼓笛声嗜杂、自己内心不平静等。
B.“舂”本指把东西放在石白或乳钵里捣碎,这里用来指水浪猛烈地拍打着楼堞。
C.颔联借浪拍楼堞、风破竹篙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因遭受贬谪而悲愤至极的心情。
D.“主人”指题目中的诸公,“客子”指作者,颈联将二者的处境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2.本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抒发了作者因遭受贬谪而悲愤至极的心情”错误,从前四句看,只有途中夜晚景致,写景是为后四句抒情做铺垫,没有达到“悲愤至极”的程度。)
2.尾联的表层意思是,听说松酒很便宜,主人应该不吝钱财购买。隐含意思是,诸公推荐作者并非力不能及的事,应该向作者伸出援助之手。尾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请求诸公举荐自己的意思委婉地表达了出来,透露出作者不愿沉于下僚、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结合写这首诗的背景,韩愈被贬阳山,后调任江陵法曹参军,上任途中经过潭州(今属湖南)时,希望得到以湖南观察使杨凭为代表的诸公的举荐。先理解“闻道松酸贱,何须吝错刀”,结合注解理解,意思是听说松酒很便宜,主人应该不会吝惜钱财购买。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自己比作松酒,说你们有钱可以多购买一些松酒,内在意思是希望诸公能够不遗余力推荐自己,这对你们来说不是件难事,采用比喻的修辞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用意,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注】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此诗写于淮西大捷后。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从荆山到华山,展现大军凯旋之速,开笔有力,为全诗奠定雄壮的基调。
B.第二句作者抓住日出、潼关古塞等形象来展现迎师凯旋的壮丽景象,气象廓大。
C.第三句“莫辞”意为请不要推辞,以这样的方式告知刺史犒军,更显客气委婉。
D.本诗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于短小篇幅中见波澜壮阔,富有个性,饶有韵味。
2.本诗第四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客气委婉”错,这里“莫辞迎侯远”,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
8.内容上:主写裴度在淮西大捷中功不可没,“新”字写出了决战刚刚结束,表现了大军凯旋的欣喜和愉悦;
结构上:给全诗作结。本诗前三句均未直写凯旋的人,第四句直接点明,将全诗一语收拢;
主题上:诗人对裴度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抒发了作战大捷的豪迈之情。
【解析】第四句是“相公新破蔡州回”,据注释“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可知,尾联“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因此内容上,此句主写裴度在淮西大捷中功不可没,表现了大军凯旋的欣喜和愉悦。
结构上看,此句是最后一句,有收束全诗的作用。全诗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第三句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前三句均未直写凯旋的人,第四句直接点明,将全诗一语收拢。
主题上,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抒发了作战大捷的豪迈之情;诗句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统一战争的态度。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次邓州界
韩愈
潮阳南去倍长沙,恋阙那堪又忆家。
心讶愁来惟贮火,眼知别后自添花。
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
早晚王师收海岳,普将雷雨发萌芽。
【注】元和十四年,韩愈因上表反对宪宗迎奉佛骨雨南贬潮州(潮阳),本诗作干贬谪途中。汉代贾谊仕途失意,离开京城,为长沙王大傅。商颜:商山之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与贾谊相比,潮州地处南疆,路途迢迢,比长沙距国都更远。
B.第三句承接首句,写遭贬后心惊愁来怒火自生,“惟”足见不平之意。
C.第四句语序倒置,句意为“别后知眼自添花”,即眼花的程度增加了。
D.颈联写景意境凄苦,虽正值早春、驿站已近,但日暮人少、道路泥泞。
2.本诗尾联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D(“凄苦”表述有误,综合尾联及全诗,本联上句四有凄楚之情,但下句应是有感于天气和暖而心情为之一变;“驿站已近”有误;赊,远也。)
15.直抒胸臆,作者眷恋国家,相信王师一定能够统一全国;情感表达直率浓重。
想象,作者在春天到来之际想象“雷雨”普降、催发“萌芽”,在展望中表达振奋昂扬的情感。
以景结情,以景代情结束诗句,表达诗人对个人命运和百姓生活美好期待,含蓄蕴藉、韵味无穷。(每点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答张十一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张署到临武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竹名,生长于水边。踯躅:杜鹃花科。斗:通“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画面清晰鲜明,勾勒出阳山地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的景色,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颔联描写青青竹笋,火红花朵,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C.尽管诗人因劝谏德宗被贬到广东阳山这样的“炎瘴”南荒之地,但他心中还想着“未报恩波”,这体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D.尾联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并点明忧愁的原因,是读了张署来诗后,感到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说明来诗是愁的原因。
2.这首诗的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简要说明颈联丰富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D(D项,“尾联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并点明忧愁的原因,是读了张署来诗后,感到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说明来诗是愁的原因”错误,原诗“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
2.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来把握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韩 愈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
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蘋?
【注】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论佛骨事反对崇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改近地安置,为袁州刺史,途径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绮罗春:酒名。江总:南朝陈大臣、文学家。虞翻:吴人,因直言获罪,孙权贬之交州。骨相屯:两汉三国相术中的骨相说风行;屯,艰难、困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再逢梅柳新”是写作者两次路过留居张端公处,蕴含感激之情。
B.诗的第二句扣题点明“别”意,践行之酒“醉”而未散,可见依依难舍之情。
C.诗中两次用典,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一写作者自比虞翻,意味丰富。
D.第七句说张端公的政绩已被上奏,不久会被朝廷征拜至朝。这可能是咏别诗的常见客气话,无需拘泥地理解。
2.请赏析本诗颈联“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C(C中“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有误,应该是对张端公的赞美。上下句一说对方,一说自己;另外,作为咏别诗,自吹自擂也不合适。)
2.妙在炼字精巧:“急”写天色已晚,启程在即;“缓”写别情依依,不忍离去;对仗相反相成、工稳巧妙。妙在借景抒情:描写了“鸣笛”“落日”“清歌”的典型送别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及朋友间的惜别之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注释】野雉:野鸡。翎:鸟的趄膀或尾巴上的长而硬的羽毛。镞:箭头。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虽仅寥寥十句,却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观者和被射物,整个打猎过程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首句写的是猎场的情境。重点突出一个“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的气氛,让人想象从猎人员屏气静息的神态和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
C.首联第二句写野雉被猎火驱除草木丛后,一见猎鹰便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逼真地写出了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
D.尾联写射猎后官军齐乐,野雉坠地,与猎射前的静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对照。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2.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将军之“巧”,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错,首联“原头火烧静兀兀”写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围静悄悄的。一个“静”字,烘托猎前肃穆静寂的特点,可见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等待猎物的情态。为“野雉畏鹰出复没”写野鸡一见猎鹰就吓得躲起来蓄势。故B项“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应改为“等待猎物的紧张心理”。故选B。)
2. 正面描写。“雉惊弓满劲箭加” 写正当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引满弓,迅猛而准确地命中雉鸡。又如“盘马弯弓惜不发”则写出了将军盘马弯弓又如“盘马弯弓惜不发”则写出了将军盘马弯弓,善于审情度势,选择出猎的最佳时机。侧面烘托。“军吏贺”指围观 的军吏为他的成功庆贺,写出围观的军吏对将军绝妙的射技的敬服,巧妙的暗示将军的射技。又如写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箭“冲人决起百余尺”,雉鸡的勇猛烘托将军射技之精巧。
【解析】颔联“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写将军想展示技巧,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强劲的弓,又舍不得轻易发箭,说明将军审时度势、沉着冷静,展现了将军运筹策之巧妙;颈联“雉惊弓满劲箭加” 正当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敏锐地捕捉到大展身手的机会,从容拉满弓,一箭命中雉鸡,展现了将军的射技之巧,以上都属于正面写将军的行为动作。
最后两联“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写将军射箭后,野鸡向着人猛地冲起百多尺高,写出野鸡的勇猛;但是勇猛的野雉挣扎之后,很快筋疲力尽,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镞也随之倾斜落下,以物衬人,侧面写出将军箭技之妙。同时“将军仰笑军吏贺”写了将军射中野鸡后的神态,正面写出将军的高兴和对自己箭技的满意;而军吏纷纷前来道贺的盛况,说明军吏对将军箭技的叹服,以人衬人,侧面写出将军的箭技之精。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作者既描写了景物,又刻画了人物,一静一动之间足见诗人的闲适恬淡之态。
B.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景物与生活中的棉絮和镰刀联系在一起,富有生活气息。
C.颈联写出诗人在赏完美景后放开怀抱、放浪形骸的情怀,不愿受世俗“衣冠”的约束。
D.本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不事雕琢,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浑然天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放浪形骸的情怀,不愿受世俗‘衣冠’的约束”错误,颈联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2.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晴云”“新月”倾注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田野兴偶动”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美景的热爱之情。对官场的厌恶。“衣冠”借代官场,“厌”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对朋友的思念。“吾生可携手”照应诗题,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岁将淹”,岁月蹉跎,令人惆怅。
【解析】本题中,“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田野兴偶动”几句中,通过“晴云”“新月”“田野”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美景的热爱之情。“衣冠情久厌”中的“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吾生可携手”一句则抒发了对诗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叹息岁将淹”,岁月流逝,令人叹息。此处有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暗示春天来临。诗中首句的意思是说芬芳的鲜花到了新年都还没有开放,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B.诗中第二句中用这“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惊”字,则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C.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D.诗歌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春雪飞花迟迟不来的怅惘、遗憾之情。
2.清代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道“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空翻”即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主要从诗歌视角的翻转,动静、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转化来体现。请结合诗歌技巧及诗人情感对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D(D:主要是欣喜之情。诗人化人情为物意,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2.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却嫌”、“故穿”,把春雪比作人,将其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构思奇巧:(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三是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初春飞雪本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的原因,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三、四句表面上写有雪而无花,实则是诗人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迟而颇解人情,有意化作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给人春的气息。这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谴疟鬼(节选)
(唐)韩愈
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
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
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注】屑屑:不安;谢谢:辞别;靦(tin):不以为羞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气盛言宜,把疟疾比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
B.疟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被百姓咒骂。
C.写疟鬼恬不知耻,在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疾病症之重。
D.诗人劝疟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时候借鉴了楚辞中的丰富意象。
2.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6分)
【参考答案】
1.A(A项,“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错,韩愈并没有表达将疟鬼消灭殆尽的意图,只是将其遣送归家,让其过上正常的神的生活,不要来祸害人间,表达了人神和谐共处的意愿。)
2.直接点名诗歌内容,开门见山,概括性强;直抒胸臆,表达对病疾的强烈情感;“谴”字一语双关,既包含对疟鬼的严厉谴责,又有要将其遣送回家的意思,含蓄蕴藉。
【解析】“谴疟鬼”,韩愈这首谴责疟鬼的诗作,无疑是古代疫鬼思想的真实反映。直接点名诗歌内容,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古人对于疟鬼作祟的说法,大都深信不疑。韩愈把疟疾流行归咎于疟鬼,并苦口婆心地对疟鬼展开批评教育,在当时是满满的正能量。“谴”字,可以是谴责的意思,也有遣送的意思,一语双关,含蓄蕴藉。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感春(分司东都作)
韩愈
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
【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辛夷:又名望春花,其花色泽鲜艳。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环回:盘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写辛夷花瓣忽然全部展开,语含惊喜;下句由“正盛”联想到“将衰”,略带伤感。
B.颔联写辛夷一日之变:随着时间推移,花由清晨时的鲜艳明丽变成薄暮时的黯淡无光。
C.颈联由描写转为抒情,抒发因辛夷花而生发的感叹;“况乃”一词加深了诗人的感叹。
D.诗歌用对比手法刻画辛夷花:衰与盛、辉辉与耿耿、明与暗、满地与摧颓,前后对比鲜明。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D(D项,“诗歌用对比手法刻画辛夷花……满地与摧颓,前后对比鲜明”错误,所谓“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而“满地”与“摧颓”都是形容辛夷花的衰退之态,“满地”是说花落满地,“摧颓”是说辛夷花摧折衰败,二者所呈现的情形是一致的,所以“满地与摧颓”不是对比。故选D。)
2. 含意:迎来繁花送走落花,我心中别有意绪;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为它逗留片刻?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辛夷花绽放的喜悦与沉醉,对辛夷花凋谢的惆怅与不舍;同时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的抑郁与怨愤。
【解析】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繁”指繁花,“谢”指落花,“别有意”指别有意绪,“留恋”的对象是前面所说的“辛夷花”,“少”指时间短,片刻,“环回”指盘桓,逗留,明确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再连缀成句即可。
然后体会诗人的情感。结合全篇可知,这首诗歌描绘的对象是辛夷花,诗人从辛夷花的开放写到凋谢,尾联中“迎繁”呼应首联“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结合诗人“迎”这一动作以及辛夷花“忽”的绽放可以看出诗人面对辛夷花的盛开是惊喜沉醉的;尾联中“送谢”呼应前面“衰”“暗”“满地成摧颓”展现出辛夷花凋谢的情形,而诗人使用“送”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作者面对辛夷花凋谢的不舍和惆怅;“谁肯留恋少环回”意思是“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为它逗留片刻”,看似展现辛夷花无人问津的情形,看似是在替辛夷花鸣不平,但结合注释“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可以看出韩愈的处境——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这与辛夷花无人“留恋少环回”的处境是一致的,所以诗人其实是在借物抒情,表达对自己被闲置无人赏识的怨愤。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入关咏马
韩愈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刘长卿
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
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
【注】元和六年(811),韩愈受拔擢,奉召赴京任职,过潼关而作。此前他因为百姓旱饥请命而遭贬,后累受挫。骧首:反而昂首。刘长卿一生仕路坎坷,杂咏八首大都寄寓他的身世之感。驽骀(tái):劣马。
1.下列对两首诗及相关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入关咏马》中,韩愈以老马自况,认为自己如老马般年老力微,在前行的道路上须谨慎小心。
B.韩愈的诗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入关咏马》都借马抒怀,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C.刘长卿诗中写疲马依然眷念长城外的青青寒春草,寄寓的是诗人自己对往昔岁月的念念不忘。
D.刘长卿诗中的疲马,与韩愈《马说》中的名马一样,都只因不逢伯乐而困顿槽枥、无法奔行千里。
2.唐朝奸相李林甫为让谏诤路绝,曾对群臣说,仪仗马一言不发就可享受上好的马料,若鸣叫一声就被废弃不用;可见马“鸣”有深意。简要概括这两首诗中马之“鸣”的深沉意味。(6分)
【参考答案】
1.D(D项,“都只因不逢伯乐而困顿槽枥、无法奔行千里”分析错误,根据注释可知,这首诗是韩愈受拔擢、奉召赴京任职时所做,有了“奔行千里”的机会。故选D。)
2.韩愈的《入关咏马》以物喻人,借马的悲鸣,感叹自己命运多舛的复杂心情;刘长卿的《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也是以物喻人,借马的悲鸣写出了自己不被重用、才华被埋没的哀叹,以及对能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鸣”的深沉意味,其实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韩愈的《入关咏马》是典型的以物喻人诗,韩愈经过数次贬官后,这次又重新升职,心情复杂可想而知,所以他体悟到“力微当自慎前程”,从而借一匹老马,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再也不能“充上驷”了。但是作为朝廷命官,他不愿尸位素餐,也想“鸣”,但是这种“鸣”也只能妄自鸣,在没人的地方鸣,不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物不得其平则鸣”。刘长卿的《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也是以物喻人诗,结合注释可知,“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写出了自己不被重用、才华被埋没的哀叹,“犹恋长城外”又寄寓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念念不忘,从而表达对能建功立业的渴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诗歌鉴赏专题——刘禹锡
诗歌鉴赏专题——刘禹锡(解析版)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19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B(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咏史
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颔联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A(A项,“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理解错误。这首诗主要写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不是没有势力,而是势力一天天增大。任安,是大将军卫青的属官,不趋炎附势背离卫青。这首诗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兼抒怀,用意明朗直接,情怀悲愤沉痛。)
2.“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骠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诗人充分肯定任安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如今的世道如流水直下,只有自己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诗人借此表达了心如砥柱,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
【解析】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前两联表现出来:“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庙庭偃松诗
刘禹锡
庙庭有偃松,裴公命畚土以壮其趾,使无欹,使不仆予窃感嘉木之逢时而成咏
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
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
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
谢公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
【注】庙庭:指宰相官署庭院裴公:指宰相裴度,曾多次提携诗人,此时屡遭排挤,欲归隐以避祸谢公:东晋宰相,曾隐居东山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偃松势轧枝偏处境危困,裴度尽心扶持,诗人对他的高尚情怀十分钦佩
B.诗人乍见偃松重新焕发生机,惊叹之余流露出对偃松无媚俗姿态的喜爱
C.“入”“含”两字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偃松,意趣天成,意蕴幽远
D.“偃松”与“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病树”均寄寓诗人对新老更替的感慨
2.一般认为,“偃松”是诗人自况,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均寄寓诗人对新老更替的感慨”说法有误,“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病树” 寄寓了诗人对新老更替的感慨,可是本诗中的“偃松”不是“老”了,而是“枝偏根危”,其实是诗人自况,表明自己仕途不顺,而偃松在裴公的扶持下,忽“有生意”,表达的是诗人对裴公的感激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2.偃松“枝偏根危”,与诗人仕途不顺的遭际相似,寄寓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感慨;
偃松受“扶持”,与诗人受提携相似,借以表达对裴度的感戴;
偃松重焕生机,正可象征诗人不为逆境所困,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偃松”如何体现诗人自况。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诗,然后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分析其中的相似之处,找到二者间的联系。首联说偃松“势轧枝偏根已危”,表明偃松处境危险,寓意着诗人自身仕途不顺,“高情一见与扶持”是指裴公“命畚土以壮其趾”,为偃松增添土壤,改善它的处境,联系注释内容,可知此处其实是指自己曾受到裴公的提携;颔联中“忽从憔悴有生意”是说偃松在裴公的扶持下,又露出了生机,就好比自己在受到裴公提携,既表达了对裴公的感激之情,也表明自己即使处境不顺,但是依旧乐观向上,并且相信自己和裴公都能够“有生意”;而“却为离披无俗姿”表面是说偃松无媚俗姿态,其实这里是对裴公欲归隐避祸,不与世俗同流的赞美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
B.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
C.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此联正面点题。
D.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
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分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A(A项中的“君”应指诗人,意思是她(秋风)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2.“动”和“开”两词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或奔驰沙场,或博击长空。又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为下文抒情蓄势,写诗人豪情不减,扶病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王濬: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下”“收”两字对举,一方势如破竹,一方闻风丧胆,强弱、高下立判。
B.颔联直写战事及结果,纵有长江天险和千寻铁链,也改变不了东吴灭亡的结局。
C.颈联“人世几回”“山形依旧”对比强烈,人世的悲恨相续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
D.末句写六朝覆灭的遗迹,以破败的故垒和萧瑟的芦苇作结,借景抒情,余味深长。
2.从全诗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C(应为“山川的冷漠无情衬出人世的悲恨相续”。)
2.咏史怀古。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借古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早春对雪奉寄澧州元郎中
(唐)刘禹锡
新赐鱼书墨未干,贤人暂出远人安。
朝驱旌旆行时令,夜见星辰忆旧官。
梅蕊覆阶铃阁暖,雪峰当户戟枝寒。
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澧有兰。
【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刘禹锡因“八司马事件”遭贬,该诗为其在朗州司马任上的酬答之作。鱼书:古时朝廷任命州郡长官时所颁的鱼符和敕书。铃阁: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屈原《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郎中前往澧州就任时,收到的敕书上墨汁还未干透,说明时间紧迫。
B.元郎中被派往远地是暂时的,但远地的百姓却将因此受惠,安居乐业。
C.在刺史新任上兢兢业业的元郎中,夜望星辰时回想起过去的郎官生涯。
D.颈联揭示了元郎中在朝时办公环境十分优越,如今所处环境条件艰苦。
2.《诗镜总论》评价刘禹锡的诗歌有时委婉含蓄,有时朴素自然。你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以上哪种风格?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颈联揭示了元郎中在朝时办公环境十分优越,如今所处环境条件艰苦”错误,颈联是诗人想象的元郎中在澧州所处的环境,而非对过去的追忆。)
2.本诗的语言风格是委婉含蓄的,刘禹锡在这首酬答诗中没有直接夸赞元郎中勤勉,而是通过百姓安乐、政令推行、环境描摹等内容委婉表达;诗的尾联化用屈原的诗句含蓄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具体方向,如本题是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且题干中给出两种特点,即“委婉含蓄”“朴素自然”,这就意味着考生可以从这两种里选出一种,然后理解其意思,再结合诗歌进行判断。所谓“委婉含蓄”是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所谓“朴素自然”,质朴,无文饰。就本诗来看,这是刘禹锡写给元郎中的酬答之作,诗歌首联说元郎中新受鱼书前往澧州,颔联说元郎中“朝驱旌旆行时令”,可见澧州之人深受其惠而获安,这些内容没有直接点明元郎中的勤勉能干,而是借助百姓安乐间接体现,可见含蓄委婉;尾联“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澧有兰”中化用屈原的诗句,借以表达自己对元郎中的思念之情,表情达意可谓委婉含蓄,故考生可以从委婉含蓄角度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注】莫徭:现代瑶族的先民。丽谯:华面的高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题目已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一个“观”字统领起全诗。
B.开篇大处着墨,极力渲染出猎时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接着描写猎场围合铜停敲,旌旗四处摆动,既紧张又有序。
C.诗人并未直写所获猎物多少,但透过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便可推知一二,反更有韵味。
D.本诗写观猎不只表现瑶民围猎的欢乐,更有人近暮年时没捕捉到多少猎物的焦虑。
2.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人近暮年的焦虑”错,应该是对这一民族勇敢豪放精神的呕歌与颂扬。)
2.视听结合:怔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围猎时的旗摇怔鸣、犬跃鹰飞,人奔鹿跳;猎后还城时,日暮人寂清笳起。二者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瑶民集体节日围猎图。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元上人归稽亭
刘禹锡
重叠稽亭路,山僧归独行,
远峰斜日影,本寺旧钟声。
徒侣问新事,烟云怆别情,
应夸乞食处,踏遍凤凰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归稽亭之路重山叠嶂,山僧独自归去,照应标题,“山僧”即“元上人”.
B.额联“旧”字,陈旧之意,突出寺院的钟的破旧,表达元上人对僧侣生活的厌弃。
C.后两联写当弟子们询问外边新鲜事,应夸一夸所到之处,“遍”字写出行踪之广。
D.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实写送别之事,又展开想象,虚写送别之后的情景。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情感概括错误,没有表达对僧侣生活的厌弃,故选B。)
2.关切之情。归途遥远曲折,元上人独自归去,表达出作者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悲伤之情。在烟云雾霭中,作者与朋友离别时,内心悲伤不舍。劝慰之情。作者劝慰元上人归去之后,不应沉浸在离别的悲伤之中,应该多夸夸自己所见世面之广。
【解析】“重叠稽亭路,山僧归独行”此句写出了路途的遥远曲折,而他仅仅一人孤身上路,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徒侣问新事,烟云怆别情”一个“怆”字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应夸乞食处,踏遍凤凰城”应该向别人夸赞自己路途中的见多识广,表达作者对朋友的劝慰。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2.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写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与青年对比”。故C项分析错误。)
2.最后两句的大意:不要说我们老了,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
刘禹锡
洛阳秋日正凄凄,君去西秦更向西。
旧学三冬今转富,曾伤六翻养初齐。
王城晓入窥丹凤,蜀路晴来见碧鸡。
早识卧龙应有分,不妨从此蹑丹梯。
【注】旧学三冬: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说自己十三岁学书,经过三个冬天的学习,文史方面足够用了。碧鸡:传说中的神山名。在今四川省西昌市。蹑丹梯:指立边功回朝拜君王。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张衡《西京赋》有“青琐丹墀”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前句的叠词“凄凄”既是送别时凄凉环境的写照,也寄寓了诗人的伤感情绪。
B.首联后句两个“西”字突出朋友目的地遥远,“更”字令人无限感叹,蕴含关切之意。
C.颔联写出了朋友的人生经历,既有对其饱学的称费,也有对其命运即将改变的劝慰。
D.颈联运用想象手法,写朋友到蜀地将见到神鸟与神山,诗作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
2.诗中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错误,应该是转向乐观,对朋友充满期待和希望。)
2. 前句中的“卧龙”指蜀相诸葛亮,这里选取历史人物,既符合杨处厚前去蜀地的情境,又称赞杨处厚具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早识”既有对朝廷未能看出其才能的遗憾,又以“应有分”写出其必然会得到相应重用的肯定。
后句中的“蹑丹梯”化用前人诗句,写杨处厚从此会因立功而受到朝廷封赏,饱含诗人对杨处厚的期待和希望。
这两句与开头送别时的凄清氛围形成对比,呈现了亮丽的色调,充满了乐观、鼓舞的力量。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岁夜咏怀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元和十四年(819),屡遭贬谪的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途中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诗人闻讯异常悲痛,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应该是写于除夕之夜。首联中“新岁又如何”句表明作者虽然遭遇多年来的坎坷不得意,但对新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
B.颔联中“昔”与“今”的对比,“有几多”表明朋友所剩无几,这两句蕴含着作者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C.尾联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D.此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在字里行间寄寓作者无限感慨,读后令人不得不动情。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A“对新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理解错误,首联理解为“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2.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体现了对命运坎坷的愤慨与无奈。对柳宗元及众友早逝的哀悼。颔联用反问写出朋友只剩下几人了,以此表达对已逝的朋友的哀悼。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尾联表面写作者的平静、闲适,实则透露出作者的伤感和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共6分。每点2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具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统田舍,自然环境清新怡人。
B.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C.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D.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请从写景角度来简要赏析本诗颈联。(6分)
【参考答案】
1.D(D项,“托物言志”说法错误,作者只是借马的再三嘶鸣,抒发内心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然后回顾诗词的描写手法,一般有: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等。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诗中颈联写出了鹊在傍晚的“禾地”鸣叫、蝶在秋天的“草畦”上飞舞的场景。运用了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的手法。“鹊噪”“蝶飞”为动景,更表现了秋天傍晚野外送别场景的安静;“鹊噪”是听觉描写、“蝶飞”是视觉描写,整句视听结合,描写形象生动。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元和十二年(817),李愬率军雪夜奇袭蔡州,几乎兵不血刃,一举平定了达三十多年之久的蔡州藩帅叛乱。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了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鸡鸣,让人想到雄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天日之意。
B.“官军入坡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夜袭令叛军猝不及防。
C.尾联写老人的惊奇之语,迟暮之年睹此快事,对国家的中兴既有希望又有隐优。
D.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诗人要用写史的形式记述这一重大事件,使之流传。
2.有人说这首诗言近旨远,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对国家的中兴既有……有隐优”错误,从诗中来看,“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这是老人喜极之语,没有“隐忧”,而是对国家中兴充满着希望。)
2.颔联用叙述的语言来写,“路旁”“老人”“忆旧事”“感激”“涕零”等词十分通俗,诗句浅显易懂。从“忆旧事”而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充分体现了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有人说这首诗言近旨远,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首先理解题干中“言近旨远”的意思,所谓“言近旨远”,是指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然后分析颔联,“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意思是“路边的老人想起往事,相互感慨激动泪落如雨”,诗歌用词极为浅显,如“路旁”“老人”“忆旧事”“感激”“涕零”等,明白如话,表现了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说“道旁”而不说“道中”,是暗示读者,“道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他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之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酬令狐相公赠别
(唐)刘禹锡
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
海峤新辞永嘉守,夷门重见信陵君。
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
幸遇甘泉尚词赋,不知何客荐雄文。
【注】本诗作于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游梁(夷门别称,今开封)遇令狐楚(作者旧友,后高升)别时所作。永嘉守:谢灵运,曾遭人排挤,出为永嘉太守。信陵君:战国时魏国贵族,不耻下交,曾亲自驾车往请魏国隐士侯嬴(夷门监者)。松菊:陶潜诗“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甘泉:甘泉宫,这里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出自己常年被贬湘楚之地而又无人理解的辛酸愁苦。
B.第六句写诗人自比鸳鸿,才华横溢,却离群已久,不受重用,有失意之感。
C.本诗首先追忆诗人曾经的遭遇,接着描述诗人的现状,最后表达心意,承接自然。
D.本诗虽为赠别诗,但重点不在离别,而是巧妙用典,感慨自身,意蕴丰厚。
2.本诗巧用典故抒情达意,请分析颔联典故蕴含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B(B项,张冠李戴,曲解文意。错在“诗人自比鸳鸿”和“长久离群”“失意之感”这个地方。细读文本可知:诗人把令狐相公比作“鸳鸿”,“绝群”是超群的意思。诗人认为令狐楚犹如直冲霄汉的“鸳鸿”,才华超群,表达了他对令狐相公的仰慕之情。另外,由“田园松菊今迷路”和“不知何客荐雄文”可知:此时诗人的情感是迷茫和希望并存的,所以选项说有“失意之感”不妥。)
2.诗人以“永嘉守”谢灵运自比,表达自己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苦闷。
诗人把令狐楚比作“信陵君”,表达对令狐楚的敬仰。
诗人希望寻求令狐楚的帮助,表达诗人对得到皇帝重用的渴望。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颔联典故蕴含的情感。解答本题要把颔联放到全诗中去理解。首先需结合注释明确典故的出处和意义,然后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由首联“越声长苦”和“老向”可知诗人久居偏远之地,通过注释明确谢灵运满腹才华却也曾遭人排挤,结合刘禹锡生平和首联内容可知此处是诗人以谢灵运自比,表达自己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苦闷。信陵君不耻下交重视贤才,结交城门监、隐士侯赢,此时诗人在开封遇到身居要职的旧友令狐楚,所以诗人把令狐楚比作“信陵君”,表达对令狐楚的敬仰。诗人曾被贬湘楚之地23年之久,此时刚罢和州刺史,去往洛阳任职,担忧前途,内心迷茫,有幸当今皇帝重视辞赋才华,由“不知何客荐雄文”可知作者希望寻求令狐楚帮助得到皇帝赏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
B.朔风劲吹、秋霜凛冽、道路遥艰、阴云密布,这是诗歌为老骥鸷禽创设的环境。
C.“驰”和“拂”精于炼字,生动传神刻画了老骥扬蹄疾驰,鸷禽展翅迅飞的形象。
D.全诗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脉络清晰,尾联骨力雄健,感情激荡,饱含哲理。
2.“老骥”和“鸷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 (A项,“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错。这首诗一反传统的“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
2.诗人借“老骥”和“鸷禽”的形象自况(自比),(2分)表达自己虽然身处逆境,(2分)但是“壮心不已”的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2分)(如答托物言志、象征,酌情赋分)
十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望夫石
【唐】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宋】陈造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注】诗人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山椒:山顶。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所居。良:实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刘诗第三句,“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B.陈诗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入石像中,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C.陈诗中,望夫女子自问自答,诉说自己的丈夫外出,音信断绝,自己抱恨无极,精诚不灭,而化成石头,接着又转入写景,渲染气氛。
D.刘诗为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2.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试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C(C项,“望夫女子自问自答”错,应是诗人见山而浮想联翩,因而发出“这是什么时代的人,因丈夫外出不归而痴情化石的呢?”的疑问,之后才借望夫女子的口吻回答提问。)
2. 刘诗侧重正面描写,写因丈夫出外未归,女子之痴心与痛苦的等待,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陈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女子望穿秋水,化成石头;而她所等的人却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变了心,忘记了家中妻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深化悲剧主题。
【解析】首先要读懂诗,明白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然后思考诗中是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题目问“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 明确告知两首诗都是“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这一思想内容,第一首诗“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属于描写这一表达技巧,是刻画望夫女子的痴情形象,可以得出是正面描写,从“终日望夫”“化为孤石”“已是几千载”词语可以知道作用是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第二首诗内容较长,同样是描写,但是此诗却刻画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依约”痴心望夫化为石头的女子,一个是在“野花徒自好……红楼无处无倾国”中改变忠贞之心的“荡子”,一个忠贞,一个变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得出手法是对比,这不公平的对比的作用是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深化悲剧主题。
诗歌鉴赏知识点+答题模板汇总一、中心词后置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应该是“晴川汉阳树历历,芳草鹦鹉洲萋萋”。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二、宾语前置
①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应为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
②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三、主宾换位
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应为林暗风惊草。
②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可怜门户生光彩。
③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剩下的香稻粒,是鹦鹉吃剩下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④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
四、定语后置
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应为锦官城花重。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应为一月夜飞度镜湖。
③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应为夕贬潮州八千路。
五、省略句同时介宾短语后置
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应为桃花依旧于春风笑。
②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应为一日江楼于翠微坐。
③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应为永忆江湖于白发归。
六、动词后置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应为黄河流入海。
七、平仄
律诗上句尾字为仄声,下句尾字为平声,因为平仄的限制,有时候会调整语序,使诗句既符合平仄,又具有韵味,更加生动别致。词牌也有自己的词谱,词中的语序也会有调整。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为目欲穷千里。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应笑我多情。
③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
八、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软和轻都是使动用法,使一江水软,使九子山轻。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是使动用法,使江南岸绿。
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惊和泣都是使动用法,使风雨惊骇,使鬼神哭泣。
④叶上初阳干宿雨:干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宿雨变干,引申为晒干。
2.名词作动词
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锦帽貂裘指戴锦帽,穿貂裘。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名指名传。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刮起东风。
3.名词作形容词
①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曛本指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
②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秋这里指衰老。
4.形容词作名词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贫贱指贫贱之家。
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黄指黄狗,苍指苍鹰。
5.意动用法
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重指以晚晴为重。
②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重和轻都是意动用法,以利益为重,以离别为轻。
6.名词作状语
①樯橹灰飞烟灭:灰和烟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夜指在夜晚。
7.形容词作动词
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指横卧。
8.动词作名词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指无眠的人。
9.为动用法
①多情自古伤离别:伤指为离别而伤。
②庄生晓梦迷蝴蝶:迷指为蝴蝶着迷。
九、被动句
①石破天惊逗秋雨:破指被震破,惊指被震惊,这一句的意思是彩石被震破,天幕被震惊,引来一场秋雨。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字表被动。
③帘卷西风:卷字是
念被动,帘子被西风卷起。
十、运用修辞手法
1.互文手法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寻常几度闻见。
2.比喻手法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应该是山河破碎如风中的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浮萍。
阅读诗歌情感的步骤
一、看标题:从标题中读懂感情
1.《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为送别诗,进入蜀地,艰险之地,包含对友人的不舍、担忧。
2.《碧荷生幽泉》为咏物诗,“荷”象征人的品性高洁,“幽泉”表示美好的景致,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景喻人。
3.《明妃曲》明妃指王昭君,可知是怀古诗,表达家国之思。
4.《春宿左省》宿指值班,左省指中央官署,表达的是作者对朝中事物的关注。
5.《题义公禅房》义公是尊称,表达作者的仰慕;禅房代表安静清心,可见作者要表达赞美及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6.《忆昔》表达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生活的不满或者厌倦。
二、看作者: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读懂感情
1.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杜甫:忧国忧民,有爱国情怀;半生飘零颠沛流离;对故土及家人思念不已。
3.李白:虽然一生不曾潦倒,但怀才不遇,始终盼望得到重用,济世安民。
4.苏轼:尽管人生大起大落,偶尔会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但依然热爱生活,随遇而安,积极入世,豁达乐观。
5.辛弃疾:大半生壮志难酬,有报国志救国力,但被当权者排挤,报国无门。
6.陆游:爱国忧民至死不渝,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仕途皆不顺利,渴望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三、看注释:从注释中了解写作背景,从而读懂感情
1.此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期间(四十三岁至五十三岁)的作品:表明情感是报国无门的失落、无奈和苦闷。
2.韩干,唐代著名画家,被玄宗召入宫廷专画内厩名马:这样的注释表明诗歌表达诗人对画作技艺高超的赞美。
3.此诗写于新法推行之时:这个注释表明写诗的时间,自然是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四、读诗歌:从诗歌关键词和大意中读懂感情
1.直抒胸臆的词语:愁、苦、孤、独、肠断、喜、乐、乡、恨、悲等。
2.意象表达情感:大雁表思乡,叹息表无奈,残阳表衰败等。
3.典故表达情感:冯唐、李广多半表壮志难酬,封狼居胥多表渴望建功立业等。
诗歌表现技巧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
二、描写手法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1.白描:指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父耕原上田,子屬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勾勒出农人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
2.正侧结合:正面描写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如“明眸皓齿、貌若天仙”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
3.渲染:指用景物进行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的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苍凉雄浑的气氛。
4.细节描写: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借助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5.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树林中蝉的叫声、鸟的鸣叫来衬托山里的安静。这是用声音衬托安静,更能突出树林的安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在树上栖息,是静止的画面,僧敲门是动态的画面。这样画面显得生动。
化动为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把流动的瀑布化为静止的挂在山前。
以静写动:群山万壑赴荆门。群山本是静止的,奔赴荆门是动态的。
化静为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是静止的,如同聚集在一起,变成动态的。
6.视听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鸣叫是从听觉角度写,白鹭上青天是视觉角度写。
7.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写指不在眼前,由联想或者想象形成的景象。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后两句为虚写。
8.点面结合:广镜头的、粗线条的为面,特写镜头、细笔描绘的为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万径无人行走;后两句是点,一位披蓑衣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9.移步换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从孤山寺北走到贾亭西,后来又到湖东,不停走,变换眼中的景物。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