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 辛波斯卡展览对谈

1 已有 123 次阅读   2024-04-02 10:39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 辛波斯卡展览对谈 

㊟《明亮的星》剧照

我并不责备春天,它已再次出现。我不会责怪,因为,年复一年,它履行着职责。/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1996 年,当波兰诗人辛波斯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她用一段致辞,反驳了“太阳底下并无新事物”的看法——

“你自己是太阳底下诞生的新人。你创作的诗歌也是太阳底下的新事物,因为在你之前无人能写下这样的诗。”

尽管诗人的创作过程令人绝望,但辛波斯卡总是用她充满惊异和机智的目光观察世界,用诗句记录动植物、时间和季节、一块石头、一把扇子、或是一道目光。

崭新的、具体的,万物虽平凡却绝不寻常。

诗人、译者胡桑在诗集《我曾这样寂寞生活》的译序里这样形容过辛波斯卡:“在她的诗中,我们能够领受到世界的令人惊异之处、生活的苦难,人类的尊严和内在的束缚、承受世界的坚忍与真诚。以及地平线上隐忍的希望。”

这个春天,我们在上海前滩 L+PLAZA 的 L1 中庭后区,搭建起一场「我偏爱——辛波斯卡诗歌互动展」。基于她的诗歌文本建构出一座想象中的城市「辛波斯卡之城」,用博物馆、邮局、药店、城市统计局、人生有限公司、剧院、世界末日播报处等实体展览装置,去呈现诗人所倾注的情感和幻想。

4 月 3 日(周三)晚,译者胡桑和诗人丝绒陨将来到展览现场,共同聊聊辛波斯卡与我们的当代生活。

辛波斯卡与我们的当代生活

嘉 宾

胡桑、丝绒陨

时 间

2024 年 4 月 3 日(周三)19:00-20:30

地 点

前滩 L+PLAZA (L1 中庭后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育路 345 号

主办方

前滩 L+PLAZA 、辛波斯卡基金会

浦睿文化、单向空间

#嘉宾简介

胡桑

诗人。哲学博士,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诗集《赋形者》、散文集《在孟溪那边》、评论集《隔渊望着人们》《始于一次分神》,另译有奥登、洛威尔、辛波斯卡、米沃什、鲍勃·迪伦等诗人作品。

丝绒陨

诗人,摄影师,策展人。著有诗集《遇见你,而后有悬崖》《年轻人,请忍受一下》《梦地察看》《八月的鲸鱼转让大海》《谁与我跳舞,谁就迷途》等。

#相关图书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作者: [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 胡桑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18-3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辛波斯卡继《万物静默如谜》之后又一经典诗集。

在这本诗集中,诗人用机智、迷人的声音与语调 ,诉说了对家人的怀念与赞美、对世间种种生活的爱、对消逝的时间与国度的迷恋、对日常和万物的诗意描摹,隐隐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书中收录《告别风景》《事件的版本》《从无馈赠》《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时代之子》等 80 多首隽永的诗作,同时重译了《万物静默如谜》中广为流传的《一见钟情》《种种可能》《在一颗小星星下》等 10 余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译文中窥见经典的韵味。

《万物静默如谜》

作者: [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16-8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

——辛波斯卡

199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是当代最为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她的诗别具一格,常从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以小隐喻开启广大想象空间,寓严肃于幽默、机智。她是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大的读者。

2012 年平装本出版,《万物静默如谜》便成为国内读者的至爱诗集,相继入选了“新浪中国”“深圳读书月”等年度十大好书,畅销一时。这本书的出版间接推动了国内诗集出版的热潮。

此次《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版,译者陈黎夫妇根据波兰原文,对内文做了全新修订,还新增了《纪念》《火车站》《复活者走动了》《悲哀的计算》《不会发生两次》五首译作,总共八十首。内文全彩印刷,并收录了 10 幅精美插画。

㊟《明亮的星》剧照

#碎语、奇迹市场,或希望

文/胡桑

节选自《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译者序

“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只是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这是波兰诗人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的诗句,用来总结米沃什的好友、另一位波兰诗人辛波斯卡(Wisława Szymborska)的一生极其贴切。

八岁起,辛波斯卡随父母迁居到波兰南部古城克拉科夫,并在这里居住了大半个世纪,直至生命的终点。她的家位于市区西北,是一所两室小屋。与克拉科夫古城其他区域内沧桑古朴而低矮的老楼(米沃什就住在古城东南角的这样一栋老楼里)不一样,这一片街区以高耸的现代公寓楼为主,被诗人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称为“知识分子区”,许多波兰诗人、作家、艺术家住在这里,包括扎加耶夫斯基自己。

2012 年 2 月 1 日深夜,辛波斯卡就在这所屋子里安静地闭上眼睛,她在沉睡中完成了八十八年的生命。这是从一次完整而静谧的生命中延伸出来的死亡。她的窗外有一株白杨。我们可以想象,她每天走到窗口凝视树木时的静默神情:

生前栽于屋旁花园中的树

仍在为他生长

这句她参观歌德故居后写的诗,似乎是为自己写的。辛波斯卡声称所有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她生存其中的世界。她的诗行随着世界的节奏而起伏。在具有挽歌性质的《植物的静默》一诗中,她以谦逊的姿态与植物所代表的万物交流,她自己则作为终有一死的侍奉者出现于诗中:

与你们的交谈虽然必要但不可能。

那么紧迫,却被永远搁置,

在这次仓促的人生中。

在她的诗中,我们能够领受到世界的令人惊异之处、生活的苦难、人类的尊严和内在的束缚、承受世界的坚忍与真诚,以及地平线上隐忍的希望。

1996 年 10 月 7 日,在波兰《选举报》记者安娜·鲁德尼茨卡、塔杜施·内切克对她所做的访谈《我站在人们一边》中,她说道,“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令人赞叹。”两个月后,她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演说时,她一直在强调对于世界的“我不知道”的态度:“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语都被权衡,绝无寻常或正常之物。没有一块石头或一朵石头之上的云是寻常的。没有一个白昼和白昼之后的夜晚是寻常的。总之,没有一个存在,没有任何人的存在是寻常的。”这是对世界的永恒的未完成状态的尊重,也是人类希望的来源。

作为二十世纪波兰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诗人,辛波斯卡总是与傲慢和雄辩无缘,有时候,甚至会给人以柔弱的感觉。然而,在这柔弱之中,她倾注了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大限度的爱。

她是备受苦难的二十世纪波兰的女儿,但并不钟情于政治,也不关注热门的宏大主题。她专注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事物。

1996 年 11 月 14 日,米沃什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了《论辛波斯卡》,他写道:“她在诗中是弱小的。她的诗只是一句碎语。”然而,她不是无聊生活的粉饰者、低级情感的推销员。

瑞典学院院士布里吉塔·特罗泽克夫人的评价是,辛波斯卡“把诗歌当做生命的回答,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和责任的语言工作的方式”。她在柔弱的细节中发现奇迹,坚持不懈地领悟生活和人性中最深刻的秘密、困境和希望。她为每一首诗赋予优美的形式、精确而又富于层次的内容,为此,瑞典学院赠予她一个称号——诗界莫扎特。

她以精致而富于节奏的诗歌语言演奏出一个富于魅力的精神世界,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在悼念她时说:“几十年来,她用乐观、对美和文字力量的信仰,鼓舞着波兰人。”

瑞典学院为辛波斯卡撰写的诺奖授奖辞是极其精确的:辛波斯卡的诗“通过精确的反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反讽不是廉价的幽默,相反,她善于精妙的错位、偶然和断裂唤醒根植于我们内在的对世界的忧伤、乡愁和依恋,在我们享受审美愉悦的时候令我们发出叹息,随后又引发我们赞美。

——2013 年 5 月,德国波恩

㊟《明亮的星》剧照

辛波斯卡与我们的当代生活

时间:4 月 3 日(周三)19:00-20:30

地点:前滩 L+PLAZA(L1 中庭后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育 345 号)

报名预约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