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现代书法=无耻书法,现代书论=白痴书论

14 已有 9729 次阅读   2016-02-15 18:24
小编推荐

有些当代名家作品,先锋书法,尽管业内不着边际地吹捧,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便悬挂于酒肆,也有碍观瞻,令食客作呕反胃;若挂在宾馆客舍,夜里更会生出惊梦。

现代书法=无耻书法

现代书论=白痴书论

|朱幼棣

 1 

  书法是什么?——本来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都无须特别的解释,现在却被一些专业人士搞得云遮雾罩、似是而非。

  简单地说,书法是用毛笔写汉字。如果说得严谨一些,按照一定的规矩法度,用笔墨书写汉字。当然,书写的工具还有刀、硬笔、墨、朱砂和砚等等,但主要应是各种毛笔。

 

                       中央美院某教授“书法”图

 当下,标榜现代书法或书法创新的,首先否定的是汉字书写。什么空间、线条的分割,什么彻底解构汉字,什么使笔如刀,什么以心驭法野逸放纵等等,画字墨戏盛极一时,涂鸦决不是自谦之词,都是直奔瓦解汉字书写这一书法的内核去的——这正是唐代孙过庭所批评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邪路。

  世风日下,经典的风景正在远去。达未能兼济天下,穷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国的知识阶层或许当哀书法之亡、笔墨之绝时,方能觉醒么?

            中国美术学院某博导“书法”图

可以说,书法是和汉字的形成、字形的变化、书写工具的改变而共生,而发展的。几千年浩荡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汉字、毛笔和书写,构成了不变的支撑。过去识字始,会写点书信文字,叫作粗通笔墨”——笔和墨既是书法的主要工具,也是写字的代名词。同样,书法好的人也称为精通笔墨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文化遗产。

  书法一词最早可见于宋、梁间古人谈艺或书论著作。随着书写艺术性的提高,汉唐时,已把单纯的写字这一技艺,上升到很高的境界了。

  好的书法,应该有以下特点:第一,要符合基本笔法,如全无笔法,可能连书法都谈不上。第二是结构要平衡,包括字的结构和间距,甚至是通篇的布局,要看起来舒服,落笔一点决定一个字的结构,写一字就决定通篇的结构和风格。第三是体现书写的风格、感情的融入等等。

  古人讲书法是心画,心里的线条、点画,想到的就能写出来,心手合一,大道险路,均能抵达高峰。这其中有风动枝头的俏丽,也有老根纵横的高古,那才叫境界。我想,除了基本技法以外,还与书家的学养、思想、审美和文化精神有关。

  唐太宗在《笔意》中说:学书之难,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这是很高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一步一步,先形质后神采,如此往复回环,形质不断提升,神采附丽于笔墨之上,才能飞扬。

  基本笔法决定书法的形质,或是基础。对初学者,或入了旁门左道的人来说,如作品的形质极差,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都有疑问,自然神采也就无从谈起了。

                 中央美术学院某博导“书法”图

                                       2

当代书坛流派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本来是个好现象,可是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新人佳作实在不多,而立异竞丑者却如过江之鲫,有泛滥成灾的趋势。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丐儿村汉,胡言乱语,四出暴走。这种正不敌邪的书坛文化生态实在堪忧。书法家多如恒沙,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大家和书风却罕见。按捺不往的久藏的疑问终于升起:不说殿堂,离书法的正门还有多远?

 

                                           中国书法家协会某副主席“书法”图

书法展览上,丑字蠢墨一再出现,更有动作歪状、神头鬼脸字形东西,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画所涂。自然多数书展也引不起公众的兴趣和热情,观者寥寥,甚至连家长老师都不敢带孩子学生去参观。请来媒体发条小消息了事。有些当代名家作品,先锋书法,尽管业内不着边际地吹捧,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便悬挂于酒肆,也有碍观瞻,令食客作呕反胃;若挂在宾馆客舍,夜里更会生出惊梦。

                                                   中国书法院某研究员“书法”图

中国的书法能抗击异化吗?

  想起前几年在上海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流失海外的王羲之《丧乱帖》参展,观者排成了长队,依次展柜,低头细看。人群从前排至展厅门口,又沿着楼梯蜿蜒至楼下……传统文明的血脉,比思想的认知更显有力,真不禁使人感慨万分。

  究竟是大众的审美跟不上现代,还是所谓现代书法的创新,原本就有不少是恶搞”?

                                  中国书法院某研究员“书法”图

近百年来,中文的拉丁化,汉语拼音,简化字,以及书写和印刷品格式制式从竖排右起,变为横排

左起,学校不学毛笔字而从小学起即开英语……这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汉字正面临着蜕变,书法的

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在中国真的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

  新近几十年书法的肇兴与回归,只不过恢复了历史长河中书法最低限度的生态流量,远远说不上繁荣

  中国书坛与学界一样,缺少大师级的领军人物。不怀疑张海先生作为书协主席的管理和组织才能——恕我直言,凭他这点书法实践,如果让他一如沈尹默先生晚年那样,在文化宫教青少年书法爱好者,都未必能够教得好。毕竟沈尹默30岁就做了北大教授,说到底,这也是民国学人的底气。

                                                                  3

                             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张海“书法”图

书法优良传统的接续,从上游开始就被偷偷地移位。久远的书法长河没有了主流,没有了信仰和思想的认知,也缺失了最壮丽的风景。

  我在路上行走已久。见识了现代书法的所谓成就之后,又遇到不少以反叛、异端、先锋、质朴、率真、平民化、民间书法等名义创新的书家,看似求变实则炫奇,貌似求新实则耀怪。

  这个求怪求异之风的青萍之末,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老一辈书法家陆维钊、宗白华等,先后谢世,所剩无几。经过十年浩劫之后,当时的中青年书家多为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书法、国学和历史知识说不上丰厚,而且美术学院人才集中的热门专业是绘画和艺术设计。和人的成长过程一样,青春往往都会有一个叛逆期,叛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否定传统、怀疑一切,对老师所有教导都怀有强烈的抵触。天资不逮,风尚不专,入门旁求就很自然。我的一些老乡是成功的浙商,他们在学校中大抵都不是好学生,叛逆的个性特别强,或者说调皮捣蛋的居多,虽然没有走通高考升学这条路,但做生意、经商、办企业,在社会大学的商学院中同样获得了成功。

  人间的事,很有些说不清楚,书法亦然。青春期的叛逆,在缺少名家的教导下,有的意外成名和成功,于是,便群起而效之,充满了反叛的快感。在逃离和寻找的路上,据称有的从汉碑汉砖、摩崖石刻,从出土的简帛文书残片,有的干脆无师自通,从山野林莽那里受到了启发,铸剑造犁垦荒耕耘,最后都化出自己创造个性很强的书体书风,开天劈地,开宗立派。

                                          中国书法家协会某副主席“书法”图

 总体而言,这些探索性写字或画字作品,其线条往往极尽夸张变形,字体面目陌生丑陋。挥笔作马,这一跃不但超过唐宋诸书法大家,而且还超过了东汉、魏晋,不管是钟繇,还是二王等等全不在话下,挥鞭一跃两千年,令那些古往今来的书圣、大家、高手名师全都目瞪口呆。

  当代书坛上,此风久弥不散,一大批歪歪斜斜的野草杂树,其作品像字不是字,像画不是画,其差与乱不禁使人疑窦丛生,心生厌恶,这类作品怎么能拿得出手,招摇上市?

  千年书法浩荡的长河,千年中国书法形成的审美,真草篆隶诸体,及其书写的基本规则,是随着汉语书写的演变而来的,是一种约定俗成,至少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经基本定型。各个时期的书风有变,气质审美格调也因人而异,但未见有如今作践自己赖以谋生发财的技艺,胡言乱语,颠仆丑陋,且低估了旁人的智商。这就是现代书法么?

                                                       著名画家石虎“书法”图

                                                                     4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书法也进入市场。作为一种商品,自然也需要包装。书家们把自己作字的渊源说得神乎其神,头头是道。从书法理论上分析,无外乎几种,一种是土而古,一种是洋而古,一种是洋而时尚。其实都否定中国传统书法的主流。

  先说土而古。从原始、奴隶、底层的创造中寻出美来,也无不可。但他们所倡导并非古朴或者质相,不但粗衣乱服,像神农氏穿兽皮挂树叶更好。一至秦汉民间,专寻断简残瓦碎砖,捡一点刀痕书迹,未加研究就生吞活剥,肆意扭曲夸张——反正大家都没见过一两千年前的东西。你就是在烟火熏烧中出没的黑砖窑的工人?你就是困守戈壁烽燧的刀笔小吏?情随事迁,现在书家们已经听不到笳鼓马嘶,也不会待在秋风肃杀的边地,而只有市井的繁华与书展的赞美。当下,有秦砖汉瓦,有流沙坠简已经足够,还要那些作假作旧的假古董么?

                            中国书法院某研究员“书法”图

 再说洋的。现在书论引用外国哲学家美学家画家的名句名言已经成风,当然也学了点现代理论。有位现代书法理论家说:书法构成的关键是空间分割,核心是对比关系。如此这般高论,真有误导之嫌,也低估了当下读书人的智商。有空间与时间分割活动的多得很,比如飞行表演,比如艺术体操,比如红绸舞,还有,农民拿着秧苗在水田插秧……这些活动都构成了空间与时间的分割这一关键,也都有称得上对比关系的核心存在,难道都是书法表演?他们都是书法家?

  并且认为构成形式分两大类型:时间节奏和空间关系。时间节奏注重笔势连绵。”“让书法成为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融音乐与绘画一体的艺术。[1]

  尽管专家堆砌了许多新潮的艺术名词,故作高深,但大抵可认为不得要领,不着边际。试想一下,不谈汉字书写,不谈笔、墨、纸、砚,这是中国人的书法吗?融音乐,你是用二胡、琵琶、唢呐,还是用钢琴、提琴、小号奏出?至于要融进绘画,是油画、雕塑、素描,还是国画写意或工笔?

                                                华东师范大学某博导“书法”图

既不是临摹,也不是创新。左看右看,无论气质、神韵、笔法或画法,都毫无相同之处。以拟古或复古面貌出现的世纪创造,实在复得太古了,太出格了,颇有些像现在收藏古玩市场上的假古董的作旧”——虽然要卖多少钱一平方尺——似乎不太有什么价值可言。这使我不禁想起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所说的:今之驰骛,去圣愈远,徒识方圆,而迷点画,亦犹庄生之叹盲者,《易·象》之谈日中,终不见矣。

  李嗣真这话好像专说这类书家:好高骛远,既无识见又无胸襟气量,离圣人与精通书艺和造诣深者越来越远了,如盲人一样,正午的太阳悬在头顶都看不见,把山鸡当凤凰,把燕山的石头当宝石,那真是可悲。

  从现在看,书坛一些人推崇的民间书法,实际上是指原生态,即把书法还原成不成熟的书写,还原成草包书法

                                            中国国家画院某副院长“书法”图

 还有走得更远,以张扬个性的主体意识标榜,直接模仿照搬居延汉简或汉砖,一蹴而就,竟成为书坛创新的旗帜,进而成为中国各级专业协会的官员。大批尚不知传统为何物而又热望建立个人风格的青年书家竞相效仿。大而化之,把它作为中国书法的创新思维,在书坛造成一定的声势和影响,这并非正道。

  倘若一个文人贵族刻意装扮成农夫,穿蓑衣戴斗笠,粗服乱衣以求形象上创新,固然有趣,可脚上偏偏露出锃亮的皮鞋来,难免使人感到怪怪的,实有哗众取宠之嫌。

  须知,这比一些人讥笑的古典保守更加不堪。中国书法传统是代代延续,才能推陈出新。对那些新发现的遗物遗迹,首先要经历史学家和书法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分拣,去芜存真,才能滋养书法艺术。现在这种流行的创新,像假古董一样,实为复古作旧。试想一下,一头钻到一两千年前的废墟垃圾堆里讨生活,专挑差的全面拷贝,然后制成仿制品托出,这算本事么?而且还极有可能夹带着浮尘垃圾,陈腐细菌,把书坛搅得乌烟瘴气。倘若大家都默不作声,任其肆行无忌,极有可能使中国书法痛失继承和发展的机遇,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中国书法家协会某副主席“书法”图

                                                                   5

 还有一类是当今的文人字和专家、教授字。

  与古代不同,当今的作家、教授,从小用的是钢笔、电脑。即使是研究或讲授美术鉴藏、历史写作之类课程,有过这方面的专著,但其气质与古代文人和官员,相去甚远,更不用说对笔砚的精熟,对碑帖的通读——可以说,多数连基本笔法都不会,任凭意气乱写胡画一气,并被戴上文人书法学人书法的高帽。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书法”图

至于说什么修养是内功,笔墨技巧是招式。内功深厚,无招胜有招之类说法,好像只要练好内功,书法成就自然可观之类的说法,基本上都是一些歪理。一些未入得门去,读一两本书帖的人文学者、教授,以胡来为能事,其书看似龙飞凤舞,实则鸡飞狗跳,个性虽然鲜明,满纸都是差乱的涂鸦,无任何美感,有以旁门左道钓取书名之嫌。这些恶札看多了,挂在家里,可能到晚上都会做噩梦。因为书法书道,毕竟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与领会,更不用说有所创新了。

                               中国美术家协会某主席“书法”图

 有篇吹捧所谓学人书法的文章说:所写篆、隶,不拘成法,用笔挥洒,纵横捭阖,并无篆、隶者常见之拘谨气;所写行草,或飞扬跌宕,或纵笔取势,在自由自在的运笔中,可见其不落俗套,不为法囿的气势。且不论此学人书法水平究竟如何,但这种书评显然是门外汉之夸谈。篆、隶能够不拘成法纵横捭阖?执笔与运笔,能够完全自由自在、不讲笔法吗?如果学人的书法真如评论所说的那样,那不是俗不俗的问题,只有一种可能了,便是垃圾,我不知道,此类书评究竟是褒还是贬?

 

                                                 中国国家画院某院长“书法”图

 现代与当代学者文人,也有写得一手好字的,从鲁迅到作家汪曾祺、红学家周汝昌等,后者还著有书法艺术讲义《永字八法》。

  当代一些书法从业者,心情浮躁,既不下苦功,深入魏晋唐宋堂奥,却专事讨巧和抄捷径、以创新立异标榜,用时代感现代书风作幌子,以粗糙鄙陋的字迹和媚俗的书写表演,以展览评奖搭台,商业营销炒作唱戏,以期名利双收——实在辱没了中国书法文化高贵的气质和品性,败坏书法的文化根基,令当代中国书法黯然无光,其所谓大家名家高价位作品,有一些未必是用来收藏而是用来送礼行贿。像请领导上高档酒楼,未必吃什么鲍翅,而要的就是档次与价位,消费了多少钱。

                               著名作家莫言“书法”图

有大泡沫在,必有破灭的一天无疑。这种急功近利的作品,真让人贻笑大方,不管作者有多少头衔光环,可能甚至连书法史上的匆匆过客都可能算不上。当然,我说了实情,可能会让一些人笑容尽敛,败了高雅的兴致,但实在也顾不得了。

  我想,趋炎附势,崇丑尚怪之风若任其蔓延,没有人站出来说不,那如同名模们个个穿着皇帝的新衣招摇,标榜流行,引领时尚,那书坛还有廉耻二字吗?——良莠不分,优劣不辨,对书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扭曲、亵渎、破坏以及长期的伤害,可能难以弥补。

                                                  著名作家贾平凹“书法”图

                                                                  6

 在高雅而宏阔的中国书法长河中,中国文字、各种书体的孕育、成长与定型,不仅影响着中国千百年政治文化,也影响人们的心灵与审美。应当承认,毛笔书写与书法,曾经是千百年来中国全民性的一种文化行为,长河浩荡,星汉灿烂。

  毋庸讳言,书法真草隶篆诸体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其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有传人,流传不绝,人才辈出。但近百年来,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不管是书法整体水平还是书法家群体参差不齐,都是历史上的低点,面临衰败的境地。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硬笔与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法实际上已被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到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化,这是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书法历史地位社会功能,也已从高峰跌至谷底,存活在当下已经很不容易,这从书法专业毕业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求职不易,从事专业之难也可以看出。

  书法的传承与复兴乃是当务之急。我想,守望和坚守,仍是第一位的。

  [1]沃兴华:《从创作到临摹》,1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朱幼棣,男,汉族,1950年出生,浙江黄岩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经是新华社著名记者,专跑中央常委线,现任国务院研究室司长。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转型成为官员,均心怀天下,长期关注城市发展、文化遗存和民生问题,著有《沉默的高原》、《中国世纪大灾变》、《后望书》等。2015年6月3日下午,朱幼棣因突发脑溢血,后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65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