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书法与修养

3 已有 7213 次阅读   2012-01-15 17:07   标签class  书法  office  人人 

                  书法与修养

字,人人写,人人一生都离不开字,但未必都能将字写的正确、清楚、整齐、美观,使人感到舒服,而不使人眼花缭乱,望而生厌,或因字笔画不清而不知其所云。

写字和书法虽不是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条鸿沟,书法必须具有写字的基本要求,不写字或写不好字,谈不上书法,而写字有美的追求、有艺术的升华,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才能称其为书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他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的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及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民族智慧地结晶。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他,但对他却又很陌生。

字写的如何,他是人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达。在我国传统的书法理论中,习惯把写字与做人,完美地结合起来。  早在西汉晚期扬雄在《扬子法言》中就说过:“书,心画也。”至东汉晚期,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观点。他又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宋代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辨体》中说:“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迹……。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明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清代刘熙载说:“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概》)。人常说“字是人的第二颜面”,“字乃人之衣冠”。

我国封建时代,历代都把书品作为考人品的一项非常重要条件。以书取士,要想作官,必须写一手好字。写不好字,别说作官甚至找个文差也很难。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巡狩到那里,就要在那里立石记功,这些记功石碑上的字都由他的丞相李斯来写,这也说明书法艺术在秦代已明确受到重视。

西汉王朝建立后,一般的律令、典章、制度,皆由萧何负责制定。在萧何制定的《草率》中,规定以八体书(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其中除小篆、隶书外其余六种都是秦以前固有的)作为学童应试的内容,成绩好的可以作专门负责文书、奏章工作的“尚书”、“史书令”。以书取人,既是国家的制度,对每一个人来说,也是作为入仕“当官”的手段。

魏晋时代特别是晋,是历史上书法造诣最高的时代,并设置书学博士。魏武帝曹操书法水平就很高,他对善于书法的人特别器重,椐记载曹操曾派专人访求得罪过他的梁鹄,就是由于他的字写的非常好,而不记前嫌,加以重用。

唐代则全面采取了以书取人的措施,又设立了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书学”。在选拔人才的四个方面(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第三就是书。

之后,到宋、元、明、清历代科举考试中都将书法的优劣放到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秀才到举人,再高一层当进士,都要考试。进士分两类:一类为翰林,另一类分到各部、各县去当官。这种科举制度,除看应试人的政治见解如何外,还要要看他的字是否写的整齐。所以科举的卷面要求四个字:“黑、大、光、圆”。墨色要黑,字要饱满,要撑满了格,笔画要光溜圆满,这个圆又讲笔道的效果。这样,在选才标准上,又将书法条件提高了一步。

我们今天字写的好坏,与升学、就业、评职称、当官、晋级的关系并不那么举足轻重,但每个人所写的字确实反映这个人的内在素质。

现代有一门学科叫做笔迹学,他是通过对个体笔迹不同书写规律的研究,反映书写者个性,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一门以研究人类文字笔迹特点和人的内在素质之间联系及客观规律的科学,与心理学、行为学、人才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也说:笔迹学是一门被高度使用的科学,因为它不必见面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看来,我国古人所说的“书如其人”,“以书取人”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

文化名人郭沫若一九六二年八月为《人民教育》题词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郭老一语道出了书法特殊的育人功能的真谛。学习书法确实能提高人的修养,所谓人的修养,儒家是指通过人的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今天来说,修养是指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个人的气质、性情、意志、毅力、审美水平、心理素质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修养的内涵。

要写好字并达到书法的高度,就必须老老实实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认认真真的临摹前人碑帖。一丝不苟的按前人笔法、点画、墨韵、结体、章法、气韵等,不断修正自己随意的书写习惯,博采众长,锲而不舍,在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所写的字达到书法的更高境界。临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不断磨炼自己意志品德、做事耐心认真的过程;也是不断否定自己,吐故纳新的过程。这和做人一样,不经常否定、改正自己缺点与不好的习惯,除旧布新,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自己写的字不光是让自己看,当写出的作业、试卷、信件、总结、申请、表格以及各种文稿字迹潦草凌乱、七扭八歪,让人分辨不清,望而生厌,人们看到这样的字迹绝不会对书写者的素质有好的联想。当我们面对书法家的碑帖,而心慕手追时,往往会被古代书法家与作品倾心佩服,那种浮躁、虚荣、骄傲之心也随之油然而止。

在临习、创作书法的过程中,能不断的提高艺术欣赏力,当我们面对或雄强豪壮、或端庄淳厚、或险峻跌宕、或研美绮丽的书法作品时,那变化的点线墨迹,使我们产生不同的感情体验。书法之美源于自然,古人在评价书法作品时,也多用自然的物状来加以形容,唐韩愈形容草圣张旭的书法是:“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视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都有共性。诸如绘画、雕塑、戏曲、舞蹈、音乐、诗词等等,都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他们都有韵律,都有节奏,都有艺术之美。使我们在学习书法时,不断提高自己艺术的鉴赏力。

书法写的是字,字和字连成文,不管文义只考虑字,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在阅读、书写书法作品时,我们就要学习古文、诗词、名言、警句、论述、了解历史、了解书法家的历史背景、经历、人品等等,在此同时,不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也受到传统文化和书法家人品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发至内心的爱国之情也会由然而生。所以,学习、临摹、创作书法的过程也是修心养性,磨练意志、提高自己修养的过程。

韩健  

2007531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