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汶川大地震四周年

24 已有 2884 次阅读   2012-05-12 22:50   标签汶川大地震 

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四周年,四年前的今天,8级大震猝然袭来,顷刻之间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山河移位,满目疮痍,墙倒屋塌,生离死别,使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受到重创,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使近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面对这场突如奇来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中华民族举全国之力,同心同德,坚韧顽强,以伟大的凝聚力,抗击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劫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四年来,重新崛起,废墟换新颜。

回顾当年我作为一名老地质地震工作者,在震后10分钟后,从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的亲友先后给我打来电话,询问地震的情况。特别是家乡陕西,震后人心惶惶,住在防震棚里,不敢回家住,并多次询问我说,我们这里要发生多次7级地震,我说不要听信谣传,可是我哥哥给我发来自称有50年工龄的构造地质学家在网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此文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慌乱,如他自己所说“关注度如此之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至于上述博客引起了恐慌,这绝不是我的初衷,也是我不希望产生的效果。”我看过文章后,思绪万千,心情不得平静,就写了篇评论文章,发表在网上,并寄给亲友以辨真伪,稳定人心。当时在文中就判定“你说7级余震要威胁宝鸡、西安,而据现有资料,宝鸡、西安并不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亦并非属同一地震带,所以,不可能发生汶川8级地震后的余震。至于沿此活动断裂,向远离汶川在另一闭锁段或端部迁移,聚集能量孕育地震,那已不属汶川地震的余震。                                 

附我的评论文章:

     评葛肖虹的《关爱生命,珍惜身边人》

我与远在陕西宝鸡附近的哥哥在网上聊天,据传有位专家在网上说:陕西汉中、宝鸡甚至西安都要发生7级地震;我又接到远在家乡西安亲戚电话,问我,有专家说西安也要发生地震,是否确实?很多人都住在“地震棚”里。专家的博客文章使亲历了“5.12”特大地震强烈波及的人们更加心有余悸,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人们有家不敢归,有屋不敢住,栖身于“地震棚”里,以避即将到来的大余震。我说你们不要相信,他说人家是老构造地质学家,说的有根有据。于是从网上给我发来名叫葛肖虹的构造地质学家在博客上发表文章,我匆匆看了一遍,思绪难以平静。人家退休了仍“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关心地震动态,我却老有所乐,修心养性,安度晚年,甚感汗颜。

看了葛先生的论述,我才知道我笼统地说:“你们不要相信”是难以服人的,为什么不要相信?总要有几条理由,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竭尽全力和关爱未能治愈晚期癌症患者的大夫,眼睁睁的看着他的病人痛苦的离开人世,他未必就没有“科学的良心”。 “科学的良心”要体现在忘我的工作态度和严格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上。如若确实在汶川大震前,明知有大震可能要发生而不预报,或确实观测到明显的地震前兆而不予以重视,或以地震预报未过关为借口掩盖工作上的失误,都可称谓缺乏“科学的良心”。

在“5.12”惨痛灾难之后,你用“关爱生命,珍惜身边人”来说事,未免显得软弱无力和故弄玄虚。你若真有“科学的良心”,真的“关爱生命,珍惜身边人”的话,那就应该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前,提出自己有说服力的预测意见,报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以供决策参考。而不是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缺乏地震知识人们的思想混乱,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中规定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你可能说,这只是我的看法和建议,供国家地震局关注,但事实上你已经向社会扩散了你的预测意见,“在陕西汉中、宝鸡、西安及四川宝兴、雅安可能要发生2-37级大地震。”你以老专家的身份,用地质、地震科学的术语,在事实上已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如你自己所说:“至于上述博客引起了恐慌,这绝不是我的初衷,也是我不希望产生的效果。”

2、你的基本论点是,因为台湾9.21大地震的发震断层是走滑-逆冲断裂带,“9.21大地震后它连续发生过2-37级余震,”龙门山断裂带也是逆冲断裂带,在此也发生了8级地震,所以必然也要发生2-37级余震。“一个8级地震即使还有1-2%的能量也该有2-37级余震才对。”

据核实资料,1999921日台湾南投集集地区发生7.6级地震,余震最大震级为6.8级,并未连续发生2-37级余震。自1900年有仪器记录地震以来,我国记录的8级及8级以上特大地震共发生了9次(其中台湾为2次),其绝大多数主震后并非都发生了2-37级余震,而台湾车笼埔断裂和龙门山断裂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断裂的长度、深度、活动的强度、活动方式都是有很大差别的,怎么能得出二者有相同控震特征的结论。即便是辽宁海城7.3级地震与河北唐山7.8级地震,两地相距不足400公里,其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前后异常现象的时空变化,能量释放特征也有很大差异,何况处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距台湾近2000公里的汶川地区,你的推论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你所说:“一个8级大震的能量好像没有那么快就能释放干净,即使还余有1-2%的能量也该有2-37级余震才对。”这句话表述不清,事实上,仪器记录的8级地震,就反映震源已释放出8级地震的能量,他并不包括前震、余震及以其他形式释放的能量。不知依据什么说已经记录到的8级地震,还有1-2%的能量没释放干净。一个8级的能量为6.3×1023尔格,一个7级地震的能量为2.0×1022尔格,一个8级地震能量,相当于31.6倍个7级地震的能量。怎么能说一个8级地震的1-2%的能量就要发生2-37级地震?如若你是指汶川特大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全部积累能量总和的1-2%,不知此数据是如何得出的?在此用如果即使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那不是科学的态度。显然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不属于孤震型,一次大震不可能将长期积累的全部能量一次释放完,必然有个能量释放的衰减过程,这一过程对不同发震背景的地震,也是不尽相同的。总之,余震的强度、频度随时间而逐渐递减,不会再出现所谓的高潮,但包括龙门山发震断裂在内的南北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未必已经结束。

3199611月,“地震预测框架评估”国际会议的与会者达成一个共识:地震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他们认为,地球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可能演变成大地震。如果要预测一个大地震,就需要精确地知道大范围(而不仅仅是断层附近)的物理状态的所有细节,而这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想通过监控前兆来预测地震,也是不可行的。所谓“地震前兆”极其多样,不同的地震往往都有不同的前兆,而且一般都是地震发生后才“发现”有过前兆,缺乏客观的认定。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地震学界的主流观点仍然是:“就已有的知识而言,要可靠而准确地对地震做出确定性预测是不可能的。”

我想就你有限的地质和地震知识来预测地震,也只能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此次地震的主震、余震沿龙门山断裂呈北东方向分布,但不会无限的向北东方向发生余震,否则,离开该发震断裂,在另一断裂带或地震带上发震,那就不是“汶川地震序列”的余震。你说7级余震要威胁宝鸡、西安,而据现有资料,宝鸡、西安并不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亦并非属同一地震带,所以,不可能发生汶川8级地震后的余震。

若要预测地震,就要有令人信服的客观依据和科学道理,必须明确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缺少一项的预测都是没有意义的。你事实上已经做出了预测,其强度是:2-37级地震,地点是:陕西的汉中、宝鸡、西安,四川的宝兴、雅安,时间呢?台湾9.21大震延续了近2个月,汶川地区也是两个月吗?或无限期?人们还住在“地震棚”里等待7级大震的来临,怎么办?是回家安心过平静的生活,还是无限期的等下去?你说“发生2-37级地震才对”,若未发生2-37级地震就不对,究竟是谁不对?是地球不对,是地壳不对,还是你不对。

4、你说:“即使还余有1-2%的能量也该有2-37级余震才对”,若没发生2-37级地震,“说明能量还在积蓄,蠕变还在进行”。能量积蓄和蠕变有什么关系? 发震地区之所以发震,它必然有一个弹性应变能量的长期积累过程,在很短的瞬间内主要以地震的方式来释放能量,并非是由于蠕变的结果,蠕变难以积蓄能量的。据地震现场观察和室内实验发现,与地震发生有关的断裂活动主要表现为地震之前断裂的蠕动和震时的突然错动,以及由震后蠕动产生的余滑。“蠕变”和“蠕滑”并不是一个概念。

5你和刘东生院士一起考察过龙门山逆冲断裂带,说它形成于九十-八十万年以前(0.9-0.8Ma)即早更新世末。我虽未考察过龙门山断裂,但据前人研究资料表明,此断裂于6亿年前的元古代已强烈活动,之后,在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有过强烈的活动,此次导致地震的发生,说明它现今仍在活动。它延伸长度达250余公里,深切地壳,控制了后期的中、新生代沉积。沿断裂可见超基性岩、花岗岩的分布,并非形成于80-90万年以前的早更新世末。

以上意见妥否,供你参考。

韩健  2008610

附:葛肖虹“关爱生命 珍惜身边人”“ 致关心我博客的网友”的博客原文

“关爱生命 珍惜身边人”

最近国家地震局权威人士发表的公告,好像汶川8级大震的地震高潮已经过去,我很担心!一个8级大震的能量好像没有那么快就能释放干净,即使还余有1-2%的能量也该有2-37级余震才对,然而迄今为止只有6级余震,

而没有7级余震,我认为这是个危险的兆头,说明能量还在积蓄,蠕变还在进行,这就要考虑未来的7级余震会在哪里发生?需要及早进行监测防范,特别要注意余震延伸的方向和大城市的预警防范。
   2000
4月第15届国际喜马拉雅地质研讨会会前考察时,我和刘东生院士一起考察过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它形成于九十-八十万年以前(0.9-0.8Ma)即早更新世末,是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产物,这次地震也证实了它是一条右行走滑的逆冲断裂带,和台湾9.21地震的发震断裂车笼埔断裂类似,都是走滑-逆冲断裂带。200010月我在台湾成功大学讲学时,考察过车笼埔断裂,9.21大地震后它连续发生过2-37级余震,最后一次7级余震是一个多月后在断裂南部的恒春发生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要注意引起汶川8级大地震的龙门山走滑-逆冲断裂带可能会在哪里发生7级余震?
   
根据截止到昨天的报导,6级余震从北川-江油到青川,似乎有向东北延伸的趋向,昨天5271603分在四川青川县(北纬32.7,东经105.6)发生5.4级余震;1637分在陕西宁强县(汉中西136km,北纬32.8,东经105.6)发生5.7级余震;1637分在陇南市康县阳坝镇阴坝村再次发生比前次更强烈的震感,震感持续20秒左右;宝鸡已经有强烈震感。上述5级余震又有向东北方向加强的趋向,如果这个趋向持续下去,那么汉中、宝鸡首当其冲,甚至西安,这些工业、文化的重镇,又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就会受到威胁。因此,现在最紧迫的就是对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加密各种参数包括地位移的动态监测和地面地震地质调查。另外,防范地震回跳也是重要的,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目前的无震区很可能是地震闭锁区,也有可能发生强余震,那么宝兴、雅安就值得关注。总之,现在还不是可以对破坏性7级余震放心的时候。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虽然我已退休,但作为一个从19751979年培养了四届地震地质专业学生的老师,一个50年工龄的构造地质学家,出于对国家、对科学的良心,我提出以上建议,请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关注。
                                                         2008
528日上午10时于北京
                                      
致关心我博客的网友

晚上回来,发现《要防范7级余震的发生!》一文的关注度如此之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先要感谢网民朋友对此文的关心,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把全国人民的心都连在了一起,灾区人民的苦难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我和大家一样心急如焚,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出于职业的敏感,我认为应该把自己的担心和想法写出来,提供给国家地震局高层领导和正在第一线监测震情动态的同志们,多一条意见,多一层思考。

首先要说明我不是地震专家,不掌握具体的动态数据,也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指出哪里会震,哪里不会震。我是搞区域构造研究的一名教授,从宏观背景上提出问题是我的责任,我们当然不希望再有灾难发生,但是在汶川地震发生18天后我们有必要理性、科学地去思考,“防患于未然”。

2000年我去台湾考察过车笼埔断裂(1999921台湾集集7.6级地震,发震的车笼埔断裂),它是左行走滑的逆冲断裂带,断裂上盘破坏严重。这次汶川大地震的主震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也是右行走滑的逆冲断裂,类型相似,破坏也相似,都是断裂上盘破坏严重。台湾9.21地震有三次6级余震,延续了近2个月。据报导这次汶川大地震的能量是1023尔格,按照世界上许多8级地震主震后都会发生237级余震(一般是1022尔格)的现象,汶川迄今为止只有6级余震,而没有发生7级余震,我担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量并没有完全释放,这才提出有7级余震的可能和未来余震可能的延伸方向,主要是希望提醒不要过早地下“已经安全”的结论,至于提到“5级余震又有向东北方向加强的趋向,如果这个趋向持续下去,那么汉中、宝鸡首当其冲,甚至西安,这些大城市就会受到威胁。”(可以看一下廖永岩先生公布的《汶川大地震4级以上余震时序分布图》),仅仅是可能的推断而不是肯定的结论,不可当作震情消息广为传播,结论只能靠第一线监测震情动态的同志们获得的数据来判断。

有些网友提出宝鸡、西安属于秦岭地震带是东西走向的,而汶川大地震发震断裂属于龙门山地震带是北东走向的“不是一码事”。这里我们必须汲取唐山大地震的教训,唐山大地震恰恰是发生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交汇的部位,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发生地应力集中,何况直指宝鸡的,与平武-青川断裂(已经引起平武、青川5级余震)平行、斜列的嘉陵江-凤县断裂正是北东走向的断裂,它们都是需要值得我们去关注——进一步地震监测的地区。我的博客仅仅是分析、思考和提醒,而不是地震预报,这不是我的职责,更谈不上权威,把它看成一个区域构造专家的建议和提醒更为贴切一点。

至于上述博客引起了恐慌,这绝不是我的初衷,也是我不希望产生的效果。在日本和台湾由于地震多发,人们对地震的心态相对比我们要平和,人既然无法抗拒自然灾害,就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能做好自身的防范,有准备比没有准备好。但是对于地震系统的同志来说,他们的压力和肩负的责任就很重大,不能苛求他们一定要预报成功,这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把好的想法和建议,以及所观察到的各种动物、水文异常或地裂异常及时提供给他们,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去捕捉震情动态,尽量逼近真理地去作出预报。攻克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有那么先进的技术也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前一篇博客所说的,要群策群力,采用多种方法,汲取多次误报地震的教训来逐步攻克这个难关。

2008.5.29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 陶同 2012-05-13 05:45
    预测正确很重要,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作用尽显.
  • 姜文彬 2012-05-13 08:44
    预测正确很重要,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作用尽显  赞同
  • 二虎 2012-05-13 10:23
    韩老一生为祖国地震事业转战大西北,做出贡献,就一份预测正确可安稳人心,回味历史,真让人揪心。拜读拜访问好!
  • 张金龙书画 2012-05-13 11:00
    拜读!学习!问好!
  • 张力恒 2012-05-13 11:48
    责任与使命情系于博爱!
  • 赵振元 2012-05-13 15:25
    关爱生命 珍惜人生
  • 敬爱堂主 2012-05-13 16:10
  • 刘东 2012-05-13 17:45
    学习!
  • 学习老师的敬业精神!
  • asdlfkhg 2012-05-13 20:46
    又是四年了。不过韩老的科学态度值得赞佩,学习!
  • 毕占桂 2012-05-13 21:46
    欣赏 拜读,韩老师敬业精神真乃是难能可贵,学习。
  • 毕占桂 2012-05-13 21:46
    欣赏 拜读,韩老师敬业精神真乃是难能可贵,学习。
  • 王小存 2012-05-14 08:48
    看到韩老师的文章,我回想起了四年前的5.12,当时西安震感的确很强,在后来的一个多月余震不断,人心惶恐,晚上公园成了大家的避难所,草坪成了人们的床铺,有家不能回的那种感觉可想而知,那时懂得了人和人之间的情谊是多么的真贵……至今还记忆犹新
  • 韩健 2012-05-14 10:25
    王小存: 看到韩老师的文章,我回想起了四年前的5.12,当时西安震感的确很强,在后来的一个多月余震不断,人心惶恐,晚上公园成了大家的避难所,草坪成了人们的床铺,有家
    我当时在北京,家乡的人心惶恐只是从亲友打来电话中得知,在此时有老专家说,在西安、宝鸡要发生2-3个7级地震,其造成的社会慌乱可想而知。
    正如我文章中所说:“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地震学界的主流观点仍然是:‘就已有的知识而言,要可靠而准确地对地震做出确定性预测是不可能的。’”由于人们普遍缺少对地震现象的科普知识,轻信社会上“预报地震”的谣传,甚至埋怨和谩骂地震工作者,为什么在地震前不能提前预报?而不知地球内部物质的复杂性,研究手段的局限性、间接性,地震成因背景的多样性。但地震现象并非是不可知的,有其孕育、发生、发展的规律,人们对地震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但要做到临震前准确预报出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还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难度不亚于要天气预报部门准确预报出有多大能量的雷电?在什么时间?要击中某地一样。况且大气的运动尚可直接观测。而地下深处难以直接观测,即使前苏联在科拉半岛打的世界最深的钻井 12000多米,也只是一孔之见,况且与发生地震的深度还相距甚远。对地震灾害关键还在于预防,特别是在地震危险区建筑严格按抗震设防。
  • 陈建国 2012-05-14 11:04
    欣赏, 拜读,学习。
  • 赵志红 2012-05-14 11:36
    韩老师的分析有理有据,科学严谨,钦佩!
  • 李庆方 2012-05-14 12:53
    拜访学习
  • 金良写意牡丹 2012-05-14 16:41
    拜读学习了
  • 江边渔父 2012-05-14 17:21
    学习!
  • 丁浩明 2012-05-14 18:17
    拜读
  • 点木堂 2012-05-14 20:44
    敬佩韩老师严谨的科学观!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