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与书体
韩健
字,或文字,它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些符号刻或写出来的具体形象就是字体。书,包含书写、字体之义。汉字的符号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字体。
汉字从象形图画向抽象符号过渡,直至形成规范文字的过程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其轨迹鲜明而生动,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由圆而方,更便于书写和印刷。
在6000年以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象形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个过程,从象形图画文字到秦统一文字为小篆,期间,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朝代。以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石鼓文、秦刻石、楚简书、帛书为代表。隶书始于秦,兴盛于汉,两汉400年间,字体的发展很快,现有的字体在当时几乎都出现了。隶书体蚕头燕尾,一笔不苟,书写速度较慢,因此不是处处用它,在竹简、木牍上书写一些不需要庄重、规整的日常文书时,便用一种比较随意的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为使书写更便捷又形成了“章草”,这一“行”一“草”,都是隶书的快写体。便逐渐推动了正统隶书笔法和形体的改革,到晋魏之际,终于改成了取代隶书的新的正统书体——楷书。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最后定型,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行、草书早早地在晋代已成熟。
最初是字体的发展,字体既定之后,不同的字体运用在书法艺术中时,便形成千姿百态的字体或书体。书法从书体上来分,主要有:真(正、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其风格流派亦多种多样,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古代的文字,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至小篆称古文。从隶书至现在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狭义的古文专指战国时通行的文字。
1、甲骨文
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为商代使用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4000年的历史。于1899年开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被发现,以后陆续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后又在陕西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较早的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瑰宝。已知的单字总数4600左右,其中1700字已可识。甲骨文还没有完全定型。
2、金文
亦称“钟鼎文”,即铸或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通行于商、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代,尤以周鼎最盛。钟多属于乐器,鼎多属于礼器。上面的铭文,都是天子的令德、诸侯的言论和功绩、士大夫被人称赞的品格的记录。距今3000多年。金文的形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殷代金文和甲骨文相近,周朝初期逐渐整齐雄伟,到战国末期则和小篆类似。
3、大篆
或叫籀文。距今2800年前,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籀”是人名,太史是官名,故称“籀文”或“史籀 ”。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籀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共十件,分刻着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内容是记述国君游猎的情况。唐初在天兴(今陕西宝鸡市)三畤原出土,后经五代之乱,一石字已磨灭,其余九鼓也文多残损。
4、小篆
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距今2200年前,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是籀文简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政策,以小篆为正字,淘汰其他异体字。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存世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秦代以篆书为主,以用途划分为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以汉字以形体论,不外大篆、小篆、古隶三种而已。
5、隶书
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开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晋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作书,曰隶书。”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的传说 。在字形构造上,早期保留篆书字迹较多,后发展成为笔势、结构与小篆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它打破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6、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来发展成为“章草”。草书产生具体时间尚无定论,后汉蔡邕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峰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唐代张怀瓘在《十体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救,因草创之意,为之草书。”草书先有章草,而后才有今草。
章草: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章草的特点是字画有波(捺的折波,捺笔),字与字之间无牵连。
今草:相传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的草书。
狂草:到唐朝,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
7、楷书
也叫“正书”、“正楷”、“真书”。为了纠正草书漫无标准,和减省汉隶的波折而成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相传三国钟繇是对楷书的加工整理有巨大功绩的人。
8、行书
篆书隶化以后,在隶书成熟定形过程中出现了草化和楷化,在草化和楷化的同时出现了一种中间书体,即行书体。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的结构、点画近于楷书,它的笔法又有草书自然、流畅、简便的特点。它写起来比楷书方便快捷、灵活多变,认起来又比草书清晰易辩,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直到今天还是最通行的一种字体。相传行书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所创,其实在此之前,它久已萌芽。
为对字体的沿革有个概括的了解,以“龍”字为例: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