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刘瑾专权,大肆迫害朝廷栋梁。王阳明由于在朝堂上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投入大牢。出狱之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站(在今贵州修文县)当驿丞。
因水土不服,与其同来的随从相继病倒,王阳明不但要亲自劈柴、打水、做饭,照顾他们,还要开荒种田,解决粮食自给。
虽然王阳明是在此处悟道,打下了日后创立心学的基础,但这里的生活着实凄苦。
正德四年(1509年)底,38岁的王阳明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接到吏部的文书,调任江西庐陵县任知县,结束贬谪生涯。在西辞龙场东归的途中,恰逢除夕之夜,王阳明感慨万千,写下了《舟中除夕二首》:
(一)
扁舟除夕尚穷途,荆楚还怜俗未殊。
处处送神悬楮马,家家迎岁换桃符。
江醪信薄聊相慰,世路多歧谩自吁。
白发频年伤远别,彩衣何日是庭趋?
(二)
远客天涯又岁除,孤航随处亦吾庐。
也知世上风波满,还恋山中木石居。
事业无心从齿发,亲交多难绝音书,
江湖未就新春计,夜半樵歌忽起予。
此时的王阳明,远离亲人,独自一人在船上过除夕。又恰逢离开龙场去庐陵县赴任。当时,他虽然在学问上已经通透,但现实仍然残酷。
所以,他感慨良多。第一首诗,王阳明看到路上,人们依照当地的风俗团圆过年,而自己和家人远隔千里。更想念自己的老父亲。庭趋,就是希望见到父亲,听父亲的训诫。
第二首诗,王阳明感叹世上不平之事太多,自己心里对隐居的生活也有所向往。何况自己的仕途不顺,徒然增长年岁,亲友之间也没有了书信来往。
“江湖未就新春计,夜半樵歌忽起予。”这两句诗是整个两首诗最关键的两句。
王阳明自从被贬黜以来,辗转各地,江湖漂泊,期间甚至被人追杀,险些丧命。而他在龙场,知识读书,研究学问,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什么打算,没有什么计划。
可以说,当时的王阳明,对于未来的仕途,看得还很不理想。毕竟,自己只是去做一个芝麻绿豆大的知县。
夜半樵歌忽起予。起予,源于《论语》,孔子经常说自己的弟子“起予”,就是给他很多启发。
樵歌,就是关于樵夫砍柴的歌。王阳明当时在船上过除夕,看到别人的团圆和热闹,想到自己仕途失意,身在他乡,远离亲人,心里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打算,不由得有些迷茫。
用内圣外王的标准来看,这时候的王阳明已经达到了“内圣”的境界,但却没有“外王”的成就,没有建立“事功”。他虽然已经立德,但却没有立功、立言。
在那个除夕之夜,王阳明多少有些苦闷、孤独,忽然听到半夜里有人唱樵歌,虽然,王阳明没有说明樵歌的内容。但我们却可以猜测,樵歌的内容应该是积极上进的。
一般来说,樵歌言简意赅,大俗大雅,虽然文字简单,有时候却有深意。《西游记》里记载孙悟空寻找神仙学艺,路上听到樵夫的歌,才有缘到菩提祖师那里学道。
夜半樵歌忽起予,这对于前面孤独、失落的情绪来说是一个转折,展示他淡定从容的心态,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荣辱而心潮跌宕。
这时候,王阳明不仅完成了“龙场悟道”,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在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更在心理上进一步成熟,更以一种荣辱不惊、得失无意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事业中的事情,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在此以后,王阳明的仕途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正德五年三月,39岁的王阳明抵达江西庐陵就职。两年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后升南京鸿胪寺卿。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帅兵剿灭闽粤赣湘四省边界的寇贼。三年后,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
正德十六年初,王阳明开始在江西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并称“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完成了“心学”体系的建构。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传奇。
或许现在的你,在这个除夕夜,也像500年前的王阳明那样,有些迷茫,甚至有些孤独,事业上也没有成就,看不清未来···
那就应该向阳明先生学习,调整心态。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风水”,心里的“风水”理顺了,不管是面对外在什么样的挑战,都能逢凶化吉,成就一番事业。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