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如今风光不再?

1 已有 230 次阅读   2021-08-11 17:04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如今风光不再? 

任何事物都会在历史的潮流中逐渐消失。——题记

人生就像是一条河,经历的事就是河里的波浪,既有波澜壮阔,又有清风徐来;又好似一首歌,既有欢乐的音符,又有悲壮的旋律,这都是多姿多彩的人生路上必经的事情。

至于人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节目也是一样,既有娱乐综艺,又有新闻历史,多姿多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节目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也许曾在儿时电视前搬着小板凳瞪着眼睛听着教授讲的国学故事,又或许也会听到像父亲一样的长辈在那里讲述他眼里的历史英雄,既然这么受欢迎,可为什么如今风光不再呢?今天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百家讲坛》这深厚的文化故事来探索背后的故事。

内容的不创新

说到《百家讲坛》时,我们的印象大多是以中国传统国学为主,大多数都涉及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因此大家对《百家讲坛》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晦涩难懂的感受。

而为什么《百家讲坛》这个国学讲课节目火到人人都熟知的程度了,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咿呀学语的孩童,提到这个节目时,他们总会说出几句节目里的历史人物,或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又或是疑心病严重的曹操,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百家讲坛》播出的那一年是在2001年,那一年,中国刚刚申奥成功,也正是那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个时候,中国的彩色电视并没有完全普及,因此人们了解外界的方式之一就是电视。

当仅仅只有一个人站在那里,靠着一个讲台来讲述中国历史的《百家讲坛》出现时,自然觉得无比新鲜,于是人们就在电视机前倾听着这些学者的讲述。

一开始,人们每天都会蹲点在电视机前,可渐渐地,时间越来越长,审美疲劳就出现了,长时间的相同题材的内容,让人们无法一直坚持下去,因此之后的《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就慢慢地降低了。

说到底这也是一个不可抗力的影响因素,审美疲劳,新鲜感是我们面对着重复的事物都会出现的感受,因此适当的创新对于《百家讲坛》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渴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人们交流与联系是写信,到之后的大哥大,再到今天的弹指一挥间,信息时代的发展是如此地迅速。

直到今时今日,人们了解外界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与广播,电视相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每天工作忙碌的人们在空闲时间了解一下外界,更特别的是,如今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在地铁上、公交车上,随时随地地了解到别人的所见所闻。

再反观笨重的电视,弊端就显而易见了,不仅看的频道是很局限的,内容也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百家讲坛》来说,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国学,因为内容形式的不更新,审美疲劳的作祟,现在再加上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新媒体形式。

而新媒体不仅仅速度很快,它的表现形式以及表现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一部手机,不仅可以随时看到想看的内容,速度也是惊人的。在今日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自然是无法忍受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守着了。

因此在这样两种因素的压力下,《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自然是不如从前。当然,现如今的百家讲坛也登上了各大手机视频软件的首页,一些真正热爱的依旧会守着这个节目。

讲师良莠不齐

作为一档国学节目,《百家讲坛》一开始对于节目秉持的态度就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在专家与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这个出发点一开始自然是很好的,可是随着节目的播出,一些讲师一开始的初心渐渐地变了味道。

随着《百家讲坛》的火爆,有一些讲师从电视里走到了大众的面前,例如讲课形式独特的易中天老师,有很多人因为《百家讲坛》而对其有所了解。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百家讲坛》也不例外,有易中天这样让观众喜欢的,自然也有一些讲师是不被喜爱的,比如说于丹。

说到于丹,可能很多人都稍微了解一些,在百家讲坛上的于丹在讲课时,内容形式过于假大空,在那个时候,就会有很多观众对此讲授方式有些不满,如果于丹之后能够及时地明白国学与金钱的不可衡量性,也许今天于丹的赞美会多一些。

可之后的于丹不仅毫无改变甚至以《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作为跳板,去参加了更多的综艺节目,要知道,于丹的身份可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她的主要任务难道不是教书育人吗?

观众自然是不乐意了,再加上所讲到的两个因素,《百家讲坛》自然而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总结

如果说《百家讲坛》在内容上或者在讲授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原有的一人一桌子的基础上,加入当代人们希望了解到的主流因素时,自然就有所不同的。

在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抓住观众的眼球才是留住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学永远都是流行的,因此形式的改变才是比较重要的。

因节目请的导师大部分都是教授,可良莠不齐,这确实是存在且不可否认的,针对这一点,栏目组可以在挑选讲师时多下一番功夫,来防止有些人拿着节目当作跳板,把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学有所压低身份。

总之,作为一名曾经在电视机前守着节目播出的观众,自然是希望喜欢的节目能够再现往日辉煌,时代总是在变,文化永远都是很重要的,希望一些真正爱好国学的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初心。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