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王阳明:内有圣贤为道之心,外有权宜处世之计

1 已有 150 次阅读   2022-11-29 00:49
王阳明:内有圣贤为道之心,外有权宜处世之计

王阳明:内有圣贤为道之心,外有权宜处世之计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

智慧是人生的核心,它可以主宰着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做出合理的反应,但智慧表现于外的时候,则需要有圆润变通,因时制宜的状态,否则就是固执呆板。

有一天,惟乾向王阳明请教孟子所说的“执中无权犹执一”这句话的含义。

所谓“执中无权犹执一”,意思就是坚持中庸的智慧虽然正确,但如果不知因时制宜,加以权变,否则就是偏执。

而王阳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说:“中庸就是天理,就是易。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怎么能‘执’而不变呢?所以很难事先确定一个标准,必须因时制宜。后代的儒生们为了把道理阐述的没有缺漏,就去定一个个固定的模式,这正是所谓的偏执了。”

人生没有固定不变的环境和条件,所以如果我们总企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那么当环境和条件有所变化的时候,那个标准就存在偏颇。

如果过度地执着于在这一个标准之中,这就是偏执,哪怕这个时候你认为你所秉持的是中庸之道,但那也只是主观的不符合客观条件的认知,而不是能恰当解决当下问题的真正智慧。

所以我们内在要有圣贤为道之心,但是外在要有权宜处世之计,就是让自己不固守于某一个标准和教条之中。

王阳明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后代儒生为了把道理阐述得没有缺漏,就去定许多固定的模式,这正是所谓的偏执。

其实这个现象在很多学者身上都经常出现,世间很多学者都存在这样一种偏颇的认知,就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世间所有的智慧阐述的通透彻底,并且天真的想要制定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标准来阐述和规范世间所有的道理和行为。

但是却不知,言语和文字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它并不能完全深刻和客观地阐述实际生活本身,如果想用一种形式去概括和衡量客观实际,那么这必然是一种妄见。

为什么说言语和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它不能完全阐述客观事实本身呢?

“客观事实”与“智慧”是同等的,因为实际生活不能用你自以为的方式完全阐述,而是要用心去体会,智慧也是如此,言语永远只能传达智慧,但不能通达智慧的本身,真正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

所以佛家有这样一个说法: 无法可说

就是因为法无定法,如果有一个法,是对另一个法的否定,是比量境界,已经不是法的最高境界,“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为说法”,甚至一说就错,所以才会有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这些都说明了语言和文字本身的差距,而这也只是举个例子。

既然语言和文字本身都不能表达智慧,那么当我们企图借助语言和文字去阐述一个能涵盖所有客观环境,甚至解决客观问题的智慧,那么这不也是一种妄论吗?

二、

庄子说过一句话叫做:“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语言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语言表达了某种意思,意思有所依附。意思所依附的东西,是难以用语言传达出来的,世人却珍视语言而传授书籍。

在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有这样一种人,就是知道的知识越多,反而越容易被外在的知识禁锢,最后学的越多反而错的越多,人生过的越是更加糟糕。

之所以存在这种错误,有一个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首先这个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

因为我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见解”,当然也可以叫做偏见,这个过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哪怕你学了很多的知识,其实都是在为你的偏见服务,最后我们还意识不到偏见的存在,习惯性的以自己的偏见作为一种标准和框架去解决问题。

那么这样一种本身就存在问题的出发点,如何能到达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呢?

所以,因时制宜才是我们应该领悟的重要前提。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首先要把自己放空,就像苏格拉底说的一样: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淡化自己意识之中产生的偏见,当你不偏执于自以为是的标准时,才能够因时制宜的面对问题,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依据客观环境和条件来解决问题。

《刻舟求剑》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

有一个人在江中坐船的时候,弄丢了一把剑,然后在船上刻一个记号,到了岸边的时候跳下水去捞自己的剑,遭到很多人的嘲笑。

在生活中,我们心里面永远带着一个“记号”去看问题,而不管我们的“船”行到什么样的位置,当我们想得到“剑”的时候,还总想到岸边之后再去捞上来,你说这种情况下,刻的“记号”还有意义吗?

当你为自己的“记号”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知道“记号”已经将你带入了歧途。

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不是说书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当我们学了书之后,就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偏见,建立了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框架,有了框架,思维就有了盲点与障碍,这样的意识习惯便不能给我们提供合理的生活结果。

所以人生可以有标准,因为标准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都能够规范某些不恰当的行为,但是我们却不能有框架,框架会约束我们因时变化的思维,将自己禁锢在一个无意义的圆圈之内。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山西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