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遇事最顶级的思维方式

4 已有 476 次阅读   2023-09-24 09:14
小编推荐
遇事最顶级的思维方式 

遇事最顶级的思维方式

有些问题的答案,

在更高的维度才能找到。

刘润在《底层逻辑》中讲过这么一句话: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尖高手改变模型。

什么意思呢?我先讲几个故事。

1

有两个人在河边溜达,突然发现河里有个孩子在挣扎,于是马上跳下去把孩子救上来。

刚把这个孩子放下,结果发现河里又漂过来了一个孩子,他们俩赶紧又跳下去救。

结果孩子一个个漂过来,搞得他们筋疲力尽。

这时,其中一位一个猛子扎下去,用力往上游游去。

另一人纳闷道:你干嘛去?

对方回道:我要到上游看看,到底是谁在那里不停地往河里丢孩子。

2

美国每年都会把GPD的20%投入到治疗各种疾病上,想把自己打造成医疗强国。

挪威每年也是投入自己GDP的20%,但是投入的地方不同。

它在治疗上每投入1元钱,就会在上游投入2.5元。

上游的具体措施包括长时间的带薪产假,更好的儿童福利,高水平的教育资源等等。

结果,挪威的健康水平遥遥领先美国。

3

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降落伞合格率是99.9%。

这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就会有一个丧命。

因此军方要求厂家必须把合格率提升到100%。

然而不管怎么严厉处罚厂家,增派检测人员,结果都不能达标。

众人束手无策时,有人想到了这样一个方法,改变检测方法。

每次交货前,随便挑几个降落伞,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

从此,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100%。

4

著名作家丹·希思提出一个概念叫“上游思维”

遇到问题不急于应对,而是把眼光投向上游,追根溯源,如此才能根治问题。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大多跟那位疲于施救者或者美国一样,习惯把精力放在应付不断出现的问题上,四处灭火。

这是典型的下游思维。

虽能立竿见影,却不是长久之计,常常会陷入“摁下葫芦浮起瓢”的窘境。

5

犹太保健集团是当前纽约州最大、最受市民欢迎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

其创始人曾在采访中说起,他们一度头疼于响应速度缓慢的问题。

因为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很多病人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为此他们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应对方法,可不管他们怎么加大模拟演练强度、提高应急反应迅度、开车速度,结果总是不如意。

直到一天,有人提出,我们一直埋头于提高事后应急处理上,这是导致救援速度慢的真正原因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

当他们停下脚步,不断回溯整个过程,才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是救护车离病人的距离太远。

随后他们在每一个麦当劳餐厅、消防站,甚至房产中介旁安置一辆救护车,以保证接到电话便能立即到达。

把目光从下游转到上游,事情顿时有了转机。

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去追寻问题的症结,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

因为当你把焦点放在应付问题上时,眼光就会变得狭隘。

缺乏长期规划,不会对各个事项进行战略上的优先级排序,愈忙愈乱。

四处灭火,只会四面失火。

所以,当你忙着从河里捞人时,或许你更应该浮出水面,到上游去看看。

6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校读书的时候,班里蚊子特别多,很多同学被叮咬得无心听课。

放学时老师便吩咐学生自带工具,准备灭蚊行动。

第二天,同学们带来了各种工具,蚊子拍、捕蚊网、灭蚊药等。

而杜威竟然拿着一把镰刀走进了教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接下来,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可恼人的是,无论怎么努力,教室里的蚊子还是层出不穷。

这时只见杜威拿着镰刀走到教室后的一片杂草旁,挥起镰刀开始割草。

随着杂草被清除,蚊子也慢慢消失了。

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鼓掌。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

下游思维,犹如开着水龙头拖地,不管你怎么奋力,地面还是湿的,只有把水龙头先关掉,才能彻底清理干净地面。

抓住事情的根源,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著名旅游网站亿客行,在发现自己公司客服部每天电话应接不暇时,并没有急于增派人手。

而是花时间做了大量深度调研,得出大部分客户来电只是为了索要行程单。

最终他们只是微调了一下系统,咨询电话就由原来的58%大幅降到15%,为公司节省了将近1亿美元的电话费用。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如果我有1小时来解决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再用5分钟思考解决方案。”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不要急着动手去做。思考正确之后,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写答案。

7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说: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用上游思维解决问题。

如何养成“上游思维”?两点建议提供给你:

1. 手脚别走在脑子前

我们在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总是立即着手去解决问题。

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已形成惯性思维,每当问题发生时,行动先于大脑;

二、没耐心、怕麻烦,而刻意选择视而不见。

但这种短视行为,会让你困于下游,疲于应付,永远处于被动。

比怎么做(how)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why)。

丰田公司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一名员工在车间巡视的时候,看见地上有一滴油。

如果是你,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把油擦掉吗?

他没有,而是思考为什么会有一滴油呢。

他环顾四周,抬头一看,油是从头顶的螺丝渗下来的。

当他把螺丝拧下时,发现里面垫圈老化了。

他也没有直接更换垫圈了事,而是又思考为什么周围的垫圈没有问题。

他把旁边的垫圈也取下来,对比之后才发现,两个垫圈出自不同的供应商。

最终,他把这个问题及时反馈到了采购部。

问题不但解决了,还完美地规避了下次同类事情的发生,他也因此升了职。

所以,遇到事情,不要陷于应激行动,而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如作家金惟纯所言: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更高的维度才能找到。

2. 扔掉心里那把锤子

《麦肯锡图表思考法》这本书当中提到一个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则:不要打地鼠。

解决问题不能像拿着锤子打地鼠一样,哪里地鼠冒出来就把它打下去。

这样问题永远也解决不完,也永远也无法真正地把问题给解决掉。

只会越解决越多,越解决越麻烦。

企业留不住员工,优秀的管理者,不会一味问责人力资源部门,而会先反思公司的规章制度。

方案被驳回,聪明的员工不是立即着手修改,而是先弄清楚客户或领导的核心需求。

孩子拖拉懈怠,智慧的家长,不是靠狮子吼、上小鞭子,而会先找出他拖延的原因。

正如梅多斯所说:

在看待问题时,请花多一点儿时间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让你能够高屋建瓴、通观全局,而不要局限于从一开始吸引你的那个具体问题。

放下心里的锤子,拥有全局之眼,才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质,找到问题的关键节点。

特别喜欢《上游思维》中这样一句话:

“上游行动的努力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却如静水深流,拥有让世界变得持久美好的力量。”

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能埋头苦干,更懂得抬头看路。

当你懂得了化被动为主动,用上游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一切便事半功倍。

点个赞吧,让我们一道,逆流而上。

转载   洞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