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路走来,是家庭支撑着我们,反过来说,是我们建设着家庭。
家就像一座城堡,承担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也是一条要道,让我们经历酸甜苦辣。
按照计划,我们到了五十岁,总有那么一些积蓄了,房子也应该买了吧,子女也成年了。
经济方面的问题,慢慢得到缓解,若能按时退休就更好了。
可是太多的人,活得很不开心,家人之间也内耗不断,似乎家里越富有,幸福就越是遥不可及。
作家弗·伊·克里别里说过一个观点:“人实质上,分成两类:债权人,债务人。”
不管哪一类人,一旦陷入“钱债好还,情债难还”的思维模式,精神和金钱内耗就来了。
由此可见,人过五十,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穷,而是你自己有了错误的“亲人关系”的认知。
01
第一种关系:“你”一辈子都是债务人,总认定自己亏欠亲人太多,毫无原则地还债。
债务人是根据法律或合同、契约的规定,在借债关系中对债权人负有偿还义务的人。
我们把家庭看得特别重,对每一个亲人都关爱有加,还常常认为,自己关照不够,可能导致某个亲人受苦。
对于父母,不管我们如何做,都不能还清父母的“哺育”。我们也知道反哺就是孝顺。
坚持“孝不比兄”,把赡养父母的任务独自承担起来。其他的兄弟姐妹不掏钱,也没有怨言。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引发了枕边人的不满。毕竟,孝顺是要花钱,花精力的。
也有兄弟姐妹认为,你对父母太好,可能是独自占有了父母的财产,闲话就来了。
对于兄弟姐妹,你无私帮助,还借钱给他们。但是你能力有限,一旦帮不上忙,他们就说闲话,认为你不用心 帮。
借钱给他们,你是不会去讨债的,认为你本来就亏欠他们。借钱和送钱都差不多。
更可怕的是,你 帮了弟弟很多,妹妹就发牢骚,因为妹妹得到的帮助少一些。你好难做人。
对于子女,哪怕他们长大了,有工作了,你还在付出。帮忙买房、工作,订婚,结婚......掏空了家底,还要去带娃,想办法打工。
总以为子女是孩子,就是子女啃老,你还浑然不觉,认为自己还有能耐,还能 养得起。
你用财物去归还对亲人的“感情”,总能找到帮助亲人的理由。过了五十岁,你的能力在变小,因而处处无能为力,爱人还责怪你,家庭看不到希望。
02
第二种关系:“你”一辈子都是债权人,总能认为自己被亲人亏欠,有恃无恐地讨债。
债权人是给别人或者公司提供物质、金钱的人。作为债权人,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是否能及时获取贷款本息和收到货款。
你已经是有钱有势的人了,但是你认为大家庭亏欠了自己,父母太偏心,兄弟姐妹太恶毒,需要去讨一些“公道”回来。
我见过这样的一位老乡,自己有存款百万,却常常回到 老家,向弟弟要钱。因为弟弟承接了父母的五亩果园,说好每年给老乡一千承包费用。
事实上,果园一年的收入,也就三五千,弟弟家也很穷困。
老乡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不给钱,果园就要分开,一分为二。我承包给别人。”
老乡还找到八十多岁的父母,大声质问:“当初,是你们不让我上大学的。现在好了,要我养老,好意思吗?”
父母把老屋留给他,他却说:“就这两间房子,能抵消我的痛苦吗?你们啊,都偏心弟弟......”
回到城里,老乡也责怪儿子,不懂事,工作不好,月收入不高,甚至让儿子每个月拿出一千元,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自己什么都有,却反复向亲人索要东西,把父母亏欠自己的理由,找出来,反复说起;对于兄弟姐妹的伤害,总是在翻旧账,认为兄弟姐妹应该补偿自己。
在大家庭里,当债权人太久,就会特别累,任何亲人都不让自己满意。
03
好的亲人关系,是人人靠自己,不负不欠。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里写道:“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因为发现了隔膜的存在而真正感到痛苦呢?当然是在我们内心非常在乎那个人、非常在乎彼此的关系的时候。”
亲人关系扎心了,要么是你太在乎大家,对自己的付出不满意;要么是你索要大家的在乎,却并不满意亲人的关爱。
聪明的人,会在成年之后,迅速从大家庭里剥离出来,保持距离。
当自己五十岁之后,也会逼着儿女独立,不再依赖原生家庭而活。
每个人都靠自己,然后适度贴补大家庭,距离的美感就有了。若是大家庭很糟糕,那就以自己的小家庭为重。
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困在大家庭里的人,做到三点就够了。
其一,减少对家人的 帮助,避免家人对你过度依赖。
其二,你不去依赖家人,而是独自去奋斗。
其三,制定家庭管理的规则,大家按照规则去做,不要把重担,或者好处落到一个人的身上。
亲人之间的爱,是纯粹的,不要总是放在怀里。爱是不能具体 衡量的,得到也好,失去也好,把心态放平了,不负不欠,轻松快乐。
04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父母哺育孩子,不争回报;子女反哺父母,不争多少;手足互相帮助,不争输赢。
亲人的情债,注定还不清,也扯不清,那就顺其自然。
五十岁之后,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五十岁之后,学会放手,无债一身轻。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