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从齐白石艺术看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一)

10 已有 1853 次阅读   2015-08-31 11:39
小编推荐
                     从齐白石艺术看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一)
 
 
     齐白石是公认的艺术创新大师,其艺术可谓博大精深。它包括了诗、书、画、印;在画中又包括了人物、山水、花鸟。其中,我认为花鸟画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齐白石在花鸟画创作方面有哪些创新呢?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创新离不开继承和借鉴。创新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前人的高度,才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违背艺术规律,投机取巧,异想天开,哗众取宠,一派胡来的所谓创新,也可能名噪一时,但终究会被历史淘汰,为世人唾弃。因此,如要了解齐白石有哪些创新,就必须了解齐白石之前花鸟画已有的发展和所达到的成就,了解齐白石是如何学习和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的,进而了解齐白石又有哪些突破,对推动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中国花鸟画的出现比山水画要早,起先是用于一些器具的装饰纹样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殷周时代的青铜器、战国楚墓出土的“缯书”,分别有鸟、鱼、蛙、蝉、龙、凤及花草、树木形状的纹饰和图案;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中,有了较写实的花、木、鸟、兽形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作为独立画科已初见端倪,据史料记载,这时期的名家作品,有顾恺之《凫雁水鸟图》、陆探微的《鸂鶒图》、《斗鸭图》,梁元帝肖绎的《鹿图》、《芙蓉蘸鼎图》等等;到了唐代,花鸟画已成为专门的画科,唐初的薛稷为画鹤高手,中、晚唐时期,如韩滉、戴嵩画牛,边鸾、滕昌祐、刁光胤画花木、禽鸟、猫、兔,孙位画松竹,都颇负盛名,使花鸟画从工艺装饰的作用过渡到专供赏心悦目的纯艺术作品;五代花鸟画家,当数徐熙和黄筌最为著名,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这说明此时的花鸟画,已能更明晰地反映出人们的不同气质和情趣。

  宋代花鸟画的兴盛情况超过了唐、五代。北、南两宋不同时期的花鸟画各具特点,北宋花鸟画在写实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同时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南宋时开始将工细和粗放的画法结合起来,以粗笔写树石,以工笔写翎毛。宋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唐代已有墨画花卉,五代徐熙还发展了“落墨为格”,但那只是发端,到了宋代,这种水墨画法就屡见不鲜了,如文同、苏轼画墨竹,杨元咎、释仲仁等画墨梅,赵孟坚画墨兰,尹白专攻墨花(苏轼称其“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等等。

  宋代花鸟画更加超出了装饰美化、赏心悦目的范畴,要求有一定的内涵和寓意,以寄托画家的意趣和情思。《宣和画谱》在花鸟叙论中讲得很明确,如说:“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北宋的许多花鸟画家,对写生很重视,易元吉见赵昌对花写生,受到启发,不辞辛劳,“入万守山百余里”去深入观察猿猴、獐、鹿等动物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状况。有的画家“或疏凿池诏,蓄诸水禽”;或“自种花果,以为四时观察”;或捕草虫,“笼而观之”;或去园圃,亲问花工,求得花木生长规律的知识。诸如此类,画史上记载不少。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曾云巢工画草虫,年迈愈精,问其秘传,云巢笑答:‘余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

  元代花鸟画,随着时代和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剧烈的变化,突出的标志是墨花、墨禽的流行,特别是墨竹、墨梅的盛行。元代花鸟画发展的总趋势,不再取悦于工丽,而以清淡的水墨写意为主,这是心灵寄托的要求,要在“写”中体现出“士气”来,如写墨竹,要“节不厌高,如苏武之出塞;爪不厌乱,若张颠之醉书”;要“古怪清奇”,否则就不成为“文人之所为”,“文人之激赏”。

  明代花鸟画,边文进、林良、吕纪、周之冕等为大家,陈淳、徐渭的水墨写意花鸟别创一格。徐渭是齐白石最为崇拜的画家之一。自称愿作其“门下走狗”。明代可谓是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大发展时期。

  清代的花鸟画,由于距现代较近,存世作品也较多,人们也较为熟悉。早期的八大、石涛,深受齐白石的推崇,受其影响也很大。扬州八怪以及清末的赵之谦、任伯年、虚谷、吴昌硕都很有名,吴昌硕也是齐白石最崇拜的画家之一,齐白石写诗道:“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刊于《齐白石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有删改)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