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经典美术标志中国精神高度

4 已有 2046 次阅读   2017-10-28 14:12
经典美术标志中国精神高度

钱晓鸣

2017年10月27日08: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原标题:经典美术标志中国精神高度

  开国大典  董希文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明,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又是化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成就之一,中国美术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深刻论断。

  文化养成孕育民族复兴的力量

  中国文化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从文学到美术皆如此。在历代中国美术中,都能看到中华儿女以高超的艺术创造,来抒发对打击侵略者、维护国家统一的雷霆力量和浩然气概。这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不竭的精神力量。其中霍去病、苏武这两位为维护国家统一、开拓“丝绸之路”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历代艺术家重要的表现对象。

  汉初大将军霍去病墓前著名的《马踏匈奴》雕塑,被誉为中国古代纪念碑雕塑中一件非常杰出的佳构。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汉,正是中华民族全面走向统一强盛的上升期。为免除边患,汉武帝派遣大将军霍去病等越过大漠到祁连山一带痛击匈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下令把他的墓冢修筑成祁连山样子,并特别雕塑了这座《马踏匈奴》。

  这座雕塑表现为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踏翻一个手拿弓剑的匈奴侵略者。雕塑上半部是圆雕,下半部巧夺天工地把匈奴侵略者塞满,做成一个浮雕,构成了纪念碑雕塑结实稳定的构造。以战马象征胜利者的英雄气概,反衬战败匈奴侵略者的狼狈相。这座2000多年前的雕塑,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表现完美纯熟,是世界雕塑的经典之作。

  另一位是苏武。苏武和霍去病是同时代人,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后因变故被匈奴囚禁。他在牧羊地依然把汉使的节杖竖在当地,表明作为汉使的尊严。苏武牧羊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美术家的创作。宋代画家李迪有《苏武牧羊图》团扇小品,明代画家陈子和有《苏武牧羊图》中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有《苏武牧羊图》、任颐有《苏武牧羊图》,近现代画家傅抱石创作了《苏武牧羊图》。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但都选择了展现冰天雪地中大义凛然、傲然挺立的苏武和不倒的使节节杖。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自古以来,德行高洁就是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叔齐、伯夷为商代王子,他们不愿继承王位。周灭商时,他们力劝周王不要杀戮,被姜太公称为“义人”。商亡以后,二人为抗暴守义而饿死首阳山的事迹,被历代奉为道德楷模。南宋大画家李唐、梁楷分别画过千古名画《采薇图》,清代吕焕成画过《深山采薇》、苏六朋画过《西山采薇图》,以弘扬前贤高义,抒发敬慕之心。

  人格精神显示坚定的文化自信

  中国画的人格化是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因此无论画什么都在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画家自身的理想修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文化熏陶,中华民族把自己理想人格寄托在一些特有的物象之间,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特有的“意象”概念。

  在中国美术人格化中,家喻户晓的意象莫过于“四君子”(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

  以竹为例。竹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出现在我们先民的生活中,最早与艺术家发生关联,见于北宋《太平御览》记载的王羲之子书法家王徽之曾道“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后,“此君”就成了竹的雅号。到宋代文同始创墨竹,竹作为中国画形式成熟起来。苏东坡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从生活必须到竹子自身形质的中空谦虚、坚韧挺拔,从高士追慕到先贤的开示……千百年来,竹成了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而中国画则是创造这一理想人格的艺术载体。

  其他三君子也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化、艺术化的历程。到明代,“四君子”的人格化艺术形象已深入人心。当人们画“四君子”,就是在一遍遍修炼自己的人格理想追求,就是在坚定内心的道德法则。清代书画家、廉吏郑板桥题写在自己《墨竹图》上的画意诗,成就了千古名篇:“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中国文字以象形等造字法则形成,书写的毛笔兼具造型与表意的功能。因此形成了会写字,基本就会画“四君子”,先做文人后做画家的中国美术传统。同时,中国文字和书写的特殊性,使得中国书法成就了高度发达的艺术。被誉为“三大行书”之一的《祭侄稿》,就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听说侄子为维护国家安定被叛乱者屠杀后激愤中疾书而成。文字通过书写艺术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格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先天优势。

  美术启蒙是民族振兴的号角

  在近代中国史上,救亡图存、振兴民族是几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目标。在这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中,美术启蒙正是时代嘹亮号声中的一份子。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鲁迅、陈独秀等人就大声疾呼美术启蒙,唤起民众。鲁迅大力支持的“新兴木刻运动”深入人心,延安鲁艺培养了大批革命美术人才,使革命有了自己的美术艺术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术界首先以人物画为突破口,产生了《粒粒皆辛苦》等优秀作品,雕塑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艰苦岁月》等,油画有《开国大典》《延安火炬》等,版画有《阿诗玛》《青年人》《主人》等。艺术家们在十几年中创作出了代表新时代的经典作品。

  进入21世纪以来,《20世纪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史诗美术创作工程》《中华家园美术创作工程》等多项重大美术工程相继启动。把5000年中华文明史和当代“中国梦”的伟大征程相结合,中国美术正在激发创造力,着力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