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艺展中国》李善阳油画作品展

2 已有 1682 次阅读   2018-11-15 07:38
《艺展中国》李善阳油画作品展

李善阳简介

李善阳 1965年4月出生于山东牟平 。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沂东油画艺术研究室成员、中国油画创作院成员。

展览作品发表:

2004年8月 油画《三姐妹》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9年12月 油画《河堤》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13年3月 油画 《远方》、《午后阳光》参加新疆行中国油画巡回展

2013年10月 油画《晚晴》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获银奖 山东美术馆收藏

2014年 2月 油画《喜马拉雅》(合作)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获铜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6年9月 油画《远方》入选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

2016年10月 《天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2018年7月 油画《晚晴》参加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东油画作品巡回展

2018年7月 油画《远方》入选“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进京展

一种诗性的精神表达

解读李善阳的油画艺术

文/张炀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晚晴》 180x180cm

布面油画 2016年8月

艺术家是最能敏锐地感知时代和历史的分子,面对时代与永恒、精神与人性的大命题,他们会以个人化的态度做出真实而独特的表述。达.芬奇告诫我们:“绘画是精神的结晶。”世界纷繁,行色匆匆的人们,终究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使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得到慰藉与回应,这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面对李善阳作品的时候,深感他力图创造一种既坚持传统艺术所具有的深度,又紧扣时代脉搏所具有的现代性,以及为此所付出的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作为一位有责任的油画家,他坚实地落脚在画架前,籍着内心深处的感动,关切着这个时而摧枯拉朽时而静静地变异的世界。他的作品让人相信美好的事物定能永恒,平凡的物象同样具有大意义,而社会性主题也完全可以诉说自己真实的情感。他的作品充满美感,时代气息浓郁,创作手法细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

李善阳是这样的人,他精干睿智,文质彬彬,目光炯炯有神;他条理清晰,富有分析能力和感召力,每当遇到应急的事,往往习惯性的一缓,下一步总会有精彩的言说;他凡事思考慎密,讲起话来却又宏亮如钟。他是一个感性的人,为了创作或为了寻找心中感动的形象,说走就走,驱车几千公里连夜奔向青海的藏区;他说:“有朋友说我随性,可去到那里你就会被像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人物深深地吸引。我带着渴望去寻找,不是我抓住了她,而是被她的形象所震慑,是她一下子抓住了我。”他更是一个理性的人,这与天生的人格类型相关,初中时就显现出对数学的爱好和天赋,尤其喜欢平面几何,班里解不了的题,老师就会让他逐一解答,他本人也常因神通数学感到一丝丝快意。这点对于从事艺术的他很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可见一斑,富有理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初见端倪。

李善阳总说自己是幸运的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参加工作的他一定要考大学,那时美术专业的招生量相当少,在山东,每年每个地市考上本科院校的仅有一两人而已;考文化课也很幸运,大凡复习到的基本都考到了,他顺利地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始,也是中国艺术史上启蒙与救赎的时期,大学教学相对宽松,各种观念碰撞激烈,学校以开放的姿态外聘了多名国内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前来授课。这一段他开拓了视野,精进了学养,做了扎实的基础储备。本科毕业后,李善阳进入枣庄学院工作,并着手组建美术系,20多岁做了美术系主任;但他从未放弃过艺术的理想,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渴望读书,各种书都读,各种艺术方向都实验,只想着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这是他早期不断探索实验的阶段。2001年,李善阳36岁,又幸运地考取了中央美院王沂东教授的研究生,他在导师那里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他的影响极为深刻,也真正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这是他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现在李善阳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写实绘画的优秀代表。

一个人的心灵史充满了玄机,思想与情感总是不断地对抗与妥协,充满着彼此撞击的痛点,本身就是一组既令人不安,又充满惊喜的综合体。梳理李善阳创作的历程,让人更清晰的认识他内在的多义性。

《曦》 110x110cm

布面油画 2017年2月

一、讴歌人性与“美”的追求

颂扬人性的纯真,强调语言的完美,是李善阳美学追求的两大要务。他始终把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语言作为研究的基石,坚定地扎根于写实绘画领域,同时对人类生存的现实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创作主题既有社会性题材的大型创作,也有饱含情感,以优雅的女性形象为原型、富有诗意的创造。梁漱溟先生说:“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艺术家就是向人类揭示存在的意义和诗的本质,艺术创作也永远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讴歌人文主义精神,把美的事物、美的艺术传递给世人。

《喜马拉雅》、《远方》、《宋氏三姐妹》、《末班地铁》等作品是社会性主题的代表,主题鲜明,样式严谨,以具象写实的笔法,阔展了大气深沉的内质,表现出某种宏大的力量感。《喜马拉雅》具有史诗般的意味,按他本人的话说:“内心还存有些许英雄主义情结。”作品具有超然升腾的灵性之美,男女形象极具个性且带有普遍意义;作品的色调以棕红的藏袍发展成为金色的暖色调,辉煌夺目,云中俯瞰的群山与之呼应,画的精彩,很好的诠释了人类神性的大情怀,唤起一种人性的崇高与信念。作品画得十分真挚,恰巧又赶上参加“全国美展”的机会,所以在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熠熠生辉,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虽然因时间原故次要部分还较显粗砺,好似未完成,但就表现精神力量方面论,却是恰到好处,足矣!作品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

以《河堤》、《晚晴》为代表的“香车靓女”系列,是让人最为喜爱的作品,也包括《清晨的序幕》、《午后阳光》、《秋水伊人》等一批生活情趣浓厚的作品,这是自由状态下画家内心世界自然的流露,也是画家最本真的表达。作品含蓄而动人,稳重与静态中挥洒着诗性与灵秀,色调冷峻高雅,这种内在、唯美的视觉效果经过有秩序的处理,发展成美妙的韵律与节奏,这是理智布局的“精确”,偶尔也流露出柯尔维尔式的“对世界存在的看法”,给这个世界以秩序,把物象从变幻不定的自然中抽离出来,从而使“美”成为合乎逻辑的永恒。这也许才是李善阳真正的艺术追求。

《晨光》、《午梦》的女人体系列和《青春的约定》红衣少女系列作品,具有强烈的唯美倾向和现实主义色彩,注重色彩与形体之间的协调,讲究颜色的平衡搭配,体现出宁静与典雅。女性光滑、富有弹性的形体置身于不同的现实环境中,这就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中常见的神话题材的处理,少了古典主义的神秘感,多了更加可信的“特指”,从而产生了更具现代性的美感。“红衣肖像”系列带有一丝丝哀愁的诗意,表现的正是画家内心深沉的隐忍和心中的宁静,也是其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的表达。

人文主义精神建立在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自身的探究之上,西方古典绘画力求符合实际经验的真实感,如若彰显仁爱,首先靠形象的传达,形与质一定要体现出强烈的视觉可靠度。这里讲的形象,当然是整个画面框架的形和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两个方面。李善阳很注重形象,尤其善于用他锐利的目光挖掘各种不同形象的个性,无论是男人或是清纯的姑娘,其性格特征和人物状态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他作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在《远方》和《喜马拉雅》中最能感受到他这种准确的把握能力。

《远方》中新疆的老人们既饱经风霜,又虔诚善良和阅尽人间冷暖之后的淡定;长满胡须的老人微微昂起头,目光坚毅有力,阳光铺洒满他的上身和胡须,光感画得充分精彩,无疑是画面的中心焦点;年轻人略显稚嫩,或许流露出一丝茫然;你看那一排脚的描写,安排得疏密有致,非常富有“表情”,正是这些有意思的细节,揭示出各个人物不同的心理和内心世界,支撑起整个作品的强度。而《喜马拉雅》的男女是一画家“带着渴望”千里追寻来的,形象的典型性正如他自己所说“正是我心中感觉到的那一个。”牢牢抓住形象的特征,用形象表达人文主义精神,正是他在导师王沂东那里受益最深的记忆,这种教诲醍醐灌顶,终生难忘。

《麦田》 110x110cm

布面油画 2016年12月

二、理性、秩序及宁静气质

理性主义精神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埃里克.弗洛姆说:“人类历史的推动力内在于理性的存在中,通过理性,人创造了人自己的世界。”理性精神从古希腊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发展而来,是西方思维方式和理论的根基。古典主义认为理性是最重要的审美准则,深刻的宗教内容,严谨的形式法则,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含盖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全部。理性主义强调“和谐、数量、秩序”,古希腊的哲人们认为数学和几何学的神圣秩序是宇宙的本质,因此数与数、数与形、形于形之间相互包容的关系,被认为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和广泛的审美意义,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西方艺术一直以来把几何形体作为造型的“基因”了。

李善阳作品的古典主义精神内涵,体现在他创作过程中的理性与控制上,他尤其善于寻找画面精确的秩序感,节制情感、控制画面、追求秩序、提倡完美,成为他艺术中相当重要的特征。唯其如此,才真正地表达出他内心的需要和追求宁静的审美气质。

绘画是人类精神的存在,而构图则是如何实现这精神存在的具体体现。李善阳深知作品的坚实乃至永恒,来自于绘画的架构意识和构图意识,这一定是基于理性思考和反复推敲的;他试图像古典主义画家那样,将支撑画面的结构和几何团块“暗隐”在人物及风景所形成的物象之中,使作品呈现出理性与秩序,由内在的结构向外在的形式延展开来。《喜马拉雅》由山岳和人物构成典型的三角形构图,近处深色的山丘又形成一个小的三角形,这是三角重合的几何形结构,能够更好的表达崇高感和仪式感,使得主题更加鲜明;人物造型大气庄重,外形整体有力,女人搭在男人肩膀的手指打破了衣服的形因整体而略显刻板,点到为止,这一定是画家的匠心所在;远山和云层交织在一起,很明亮很美妙,烘托起作品的整体氛围。

《远方》描绘的是伊斯兰教徒们虔诚晚祷的“这意味深长的一刻”。灵感来自于随导师王沂东的“新疆行”采风活动;当时几位画家同时见证了这一场景,但拍出来的素材却完全不同,这就是每个人观察世界的方式、审美视角的差异所致。李善阳说:“你心里有什么你就能带回来什么,就能抓住什么。”这幅作品的构图大胆而复杂,这是一个由画面左侧边线向右伸展的倾斜三角形构图,亦可称为闪电形构图;由近及远的人物形成了大透视角度和稍有仰视的视觉感,地面朝向焦点的倾斜线和地毯的透视线,直指远方的灭点,很好地加强了画面的纵深空间和壮严的宗教气氛。这一大胆的透视法,应合了乌切罗或曼特尼亚《哀悼基督》的透视法则和处理方法,重视理性科学的求实态度,强调人的尊严与冷静,不同的是,《远方》肃穆中富于了更多的市井与生活气息。

这幅作品人物众多,所占面积很大,但因大的纵深透视,却一点也不堵;画家运用了相似形原理,把“大小相似,形状相似”的人物以微微昂头、有胡须的老人为中心,排列的错落有致、疏密得当、主次分明。闪电形构图容易产生动感,以与肃静的宗教气氛不相辅,有趣的是,画家用房檐的水平线和廊柱的垂直线有效的抑制了这种倾向,从而达到了画面的平衡,增加的画面的稳定、祥和的气氛。

《晚晴》是以纵横线做大致“等分割”的架构,在作品中产生了一种安全的舒适感,展现出一幕耽于幻想、充满诗意的幻景。画家喜欢把前景隐含在暗影中,中、远景则明亮起来,并呈现出金黄、宁静的调子,远处起伏的山峦,湿润的云彩,敞开的车门与时尚少女富有节奏的动作形成和谐的关系;天色渐渐暗淡,光线即将退去,这是人们对美的梦幻般的向往。《蓝》、《河堤》、《出发》等作品表达了同样的梦境;李善阳喜欢车,实际是要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类文明之间相辅相成的融洽,最终归于静谧的永恒。这些作品的构成多依赖于垂直线与水平线的运用,韵律与层次在刻意的组织下有序地呈现,点、线、面等形式要素根据画面结构辅陈开来。这里的自然不是本来“如此”,而是画家要自然应该“如此”,情感的表达成为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能动,这就是我们所指的“秩序感”。

《末班地铁》以画家身边的几个朋友为模特儿,描绘聚集在地铁站台的一幕。作品具有一定的图像学意义。图像学是门有趣的学问,主要是指画面图像与前人或名作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神或图像的关联,重要的是,除了传承,更要赋予新意,画面往往看似相像,实则是画家故意在观念和精神上的移位。这种做法在美术史中屡见不鲜。

李善阳一直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创作,常用高清的相机和镜头拍摄海量的创作素材,然后坐在电脑旁乐此不疲的移来动去,或用PS技术删减拼接,这是他的构图方式,用起来得心应手、游移自如。对于每一个主题,每一个画面,他都仔细筛选布局、精确设置,分毫不差的揣摩画面各部分的和谐关系,直到他认为什么也不能加,什么也不能减,直到形象与精神内涵达到完美的统一,力图达到普桑倡导的那样:“我不忽视任何细节。”

《泽曲》 110x110cm

布面油画 2016年9月

三、古典的,现代的

西方真正的绘画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广义地讲,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思想史和实践史上的一种总体现象,在文化上的诸多表现都互相重叠、 相互交错, 它的参与者也有意无意间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李善阳喜欢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经历了中世纪的禁锢,人类通往文明的路走得很艰辛,艺术上开始摆脱僵硬、呆滞和刻板,表现出一种对物理时空观念的科学构建。这是一个竞相求变的时代,拉尔·勒格朗如此评论道:“这一时代的精神,是以一种永远保持着的 、强烈的好奇心为特征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仍然间隔着较为漫长的过渡期,那些早期文艺复兴的大师虽秉持着对科学的向往,但却不能如此轻松地驾驭科学,在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道路上,艰难地探索解剖学和透视法的应用;其作品大多呈现出严谨朴素、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人物造型仍显锐利生硬;画面空间常显出间于二维与三维空间之间的高浮雕式的透视效果,这种不可避免的“扁平性”特征,有人甚至从中解读出些许现代主义的味道,这是通往文艺复兴全盛期的必然阶段。李善阳认为,正是这些大师磕磕绊绊、由生涩到成熟的品质十分感人。所创造的美不矫饰、自然拙朴,作品洋溢着巨大的生涩和内在力量。安格尔早在19世纪初就曾指出:“艺术发展早期那种未经雕琢的艺术,就其基础而论,有时比臻于完美的艺术更美。”这也正是我们喜爱那个时代艺术的原因。

《 清晨》 112cm

布面油画 2015年7月

李善阳对达维特和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倍加推崇,新古典主义盛行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由于对考古学的普遍兴趣,这些大师将兴趣含盖了从古希腊直到文艺复兴,他们有时会遐想自己为15世纪的画家们。达维特的创作往往借古喻今,用古代的形式,特别是古罗马的形式,描绘现实中的重大主题与事件,他崇尚科学与理性,在画面上力求呈现一种雕塑感和建筑感,强调画面的结构框架的支撑,从而体现出纪念碑式的英雄主义情结。安格尔年轻时曾游历佛罗伦萨,崇拜古希腊、古罗马和拉斐尔的艺术,立志要把自己提高到文艺复兴的水平。他崇尚自然,又对中世纪和近东异国情调产生兴趣。与达维特既有承袭关系,同时又互相提出质疑。此时英雄远去,一种精致、唯美、完美化的审美重新回归,他画风“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形成了一种单纯而雍容华贵的风格,这是安格尔的时代。两位巨匠同时展示了各自的光华。

李善阳的内心世界是古典主义情结与现代性的交集与重合,在强调精神的宁静和理性的控制方面,深受达维特和安格尔的影响,与古典主义精神相吻合,而在主题和情绪的渲染方面,在追求画面的形式美感方面又是现代的、紧随时代的。他的现代意识源于他早年就十分通晓现代主义绘画,对其脉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进行过各种方向的实验,他的艺术是受到不同门类、不同流派滋养的。如今回到写实绘画领域,很自然地对当代写实主义画家如柯尔维尔、怀斯、洛佩兹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在柯尔维尔那里找到了内心的契合点,并对其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柯尔维尔对他是怎样的启示呢?他体悟到艺术要抑制生活的场景,沉淀生活的细节,用“减法”使主题渐渐显露出来。形式上理性地在纷乱的现实中调理出秩序,运用几何形原理、繁简对比和视觉平衡等法则精确确定自己的构思,有时甚至具有某种“抽象”意味的表达。绘画语言上提亮色彩的明度,强调光的作用,创造出一种令人惬意的、静谧永恒的审美意境。早在大学期间,李善阳就在杂志上零星见到过柯尔维尔作品的片段,受到过心灵的震撼,但意识还较为模糊,追求尚不明确;研究生期间这种了解的愿望愈加强烈,开始从审美意趣到表现方法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似乎真正达到与自己的内心相沟通,并将其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身躯里。他硕士论文的题目就是《论安德鲁·怀斯与柯尔维尔绘画中的抽象意味》。

李善阳自然流露出理性与平衡、主观与客观和纯化绘画语言等方面的自觉,综合古典大师和当代写实主义画家的影响,终于在古典主义绘画所必备的深度的前提下,磨砺出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洋溢着朝气的写实主义绘画风格。

《仪典》 111.2x111.2cm

布面油画 2016年

四、面对艺术的真实

现实主义绘画强调真实的力量,然而现实不等于现状,这是经过画家理性筛选的真实,把艺术的表现力落实到表达客观的强度上;写实绘画是用非常具体、非常精致的语言表达超然的精神和情感,而艺术的真实才是高级的真实。

李善阳的绘画语言非常写实、非常精致,他总是寻找能够震撼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够得着的事物,也就是画家感受到的真实。他会精确设计构图和造型,严格处理人物与景物的相互关系,全局控制,用无懈可击的精细表达出来。这些方法不同于某些写实画家,一些画家往往揪其画面的中心焦点部分而不计其余,背景或其它部分渐次虚掉,从而导致画面因结构松散而缺乏力量,给人一种瘫软的细腻和软绵绵的甜腻感。14世纪尼德兰画家罗伯特·康宾创造出一种近弱远强、不计虚实的方法,他很注意人物和远方景物的真实度,某些近处的细节反而很概括,看似与人的视觉习惯相悖。这样的处理,亦在《远方》前方毛毯织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得以体现。这种不予考虑焦点视差的方法,其实意在强化画面结构的强度,画面事物不论远近,都是可视的;画面空间靠细节和物质的“实”,一步步按主次、秩序地推延出去。李善阳相信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达到相应的精神高度,这便是细节的强度和力量。

这种极尽写实之能事的培养,来自于导师王沂东严格的训练与强化,研究生在读期间,一幅全因素的素描作业,要六周至八周完成,画不足再加时;这看似极为枯燥的训练,的确培养了“看得到,画得到”的坚实的造型功底;李善阳就如同跨过了一道坎,进来之后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展现出绘画无限的可能性。

如今,李善阳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作思路和得心应手的创作方法,历经多年,艺术风格日臻成熟。他喜欢细小而密集的点状笔触,形体刻画精细入微,人物塑造准确严谨,依照自己预定的秩序法则缓缓地推开,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苛刻,画的进展缓慢,但是特别受用,十几年下来,作品也蔚为大观了。皮埃尔·修拉曾发现了一本分析文艺复兴绘画技法的书,很快便被书中讲述的数理法则所吸引,从此启发了他研究黄金比例的兴趣,并成为形成他理性的点彩画法的动机。李善阳理性而冷静的点状笔法使得他因聚精会神而更加宁静,排出了因色调或用笔的灵动而产生的动感,把表面的生动性压“实”,让火气凝固,从而把重心放在更本质的形上面,让造型和素描结构说话。这种“点画法”不同于修拉的点彩,修拉是直接用色彩作画,有时会用未经调和的原色点在画布上,由受众的眼睛把这些不同的原色拼合成间色效果,所以色彩很跳跃,色点也较为生动。李善阳的“点画法”是在已经铺有形体起伏的底色上排列和重迭的,色点更小更密;远观画面似乎是冻结的、静止的,近看却像毛绒绒的毯子一样,很温暖、很厚实、很独特;有时一层层覆盖、一层层消解,点得相当艰难,因此也相当耐看,形成一种极为罕见的机理效果,以至于让人无法琢磨是怎样画出来的。这倒更加接近柯尔维尔的方式,通过理性的点状笔触对形、色、质感、空间等因素进行控制,捕捉到了物的本质。

用色方面也坚持像古典大师那样吝啬而节制,十几年来他在调色板上拿掉了朱红、柠檬黄、普蓝等刺激色,只留下来土红、土黄、亮土黄、冷土红、生赭、生褐、群青等等,然而画出的色调却非常响亮。他的做法首先是提亮暗部的明度,把处于暗部的细节较清晰地表现出来;然后像安格尔那样压缩概括中间色区域的面积;控制亮部与暗部微妙的冷暖关系;光线随画面的需求主动的布局。他相信“色调比色彩更重要”,强调色调的统一,以符合简化与和谐的法则。

他的风景、静物作品所占比例不大,画册中的《潮白河》系列最耐人寻味,这是京郊的一处普普通通的河流与桥梁,一处看似不怎么入画的风景;他把兴趣 落在了这些平凡的物象上,在自然景色与桥梁这种第二自然物之间,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美感。此时风景与画家的精神产生了共鸣,心理与感情一层层由内而外地剥离出来;这个平凡的河滩让画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季节画出了它不同的肖像,从而引导观者进入了一个不平凡的意境。如果说西方人对一日时辰的变化特别敏感的话(印象主义),那么东方人则对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更为迷恋,并在传统山水画中付诸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于同一母题反复的连作,也是西方画家贯常的做法,常常通过同一母题不同的变体、不同的角度和不同色调的处理,在不断调整中把主题诉说得更加清晰,当代英国画家彼得·多伊格的《白色独木舟》系列作品便是典型的事例。

《美丽好阳光》 153.5x150.5cm

布面油画 2016年

五、高雅与庸俗

我们反复阅读大师经典作品时,经常会问自己,艺术的伟大究竟在于什么呢?首先普遍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及审美内涵,还要拥有不可超越的强大的自我,这种无法取代的东西就是你的内心,是你生命中自然流淌的美德与质朴。只要有这样的修养和高度,表现力又超群,就是高级的艺术,就能够升华到一种境界中去。艺术的品位和人是永远关联在一起的。

李善阳的作品优雅而不媚俗,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清雅、纯净、带有生命温度的面貌,他感情诚挚,技法高超;既有细节的力量,又理性简洁;大型创作具有宏大的气息和强度,呈现出精神力量的存在;而在表现青春和女性的主题方面,把人生的欢乐和女性细腻的美感,特别优雅地呈现出来,充满着仁爱与赞美。面对客观物象,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艺术家将个人的学识和修养跟他心灵的感动恰当地结合在了一起。

真理和谬误永远是相生相克的一对,高雅与庸俗也仅一步之遥,凡事把握一个“度”,重要的是具有非凡的控制力和判断力,才能很好的把握作品的品位及境界。艺术须坦诚,艺术不可以献媚与讨好。我们看到过太多一味地追求细腻,实则充斥着纤弱、虚假和奢靡情调的作品。这些作品追求了表层的准确与真实,却可能成了庸俗不堪的低俗与浅文化的产物;如果这些没有文化特质、缺乏个人己见和世界观的“审美”形成风尚,那可真是文化的塌陷,而这种“真实”,也只能说离核心越来越远了。中国画论有云:“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古人有关雅俗的高论发人深省,的确需要我们深思的。

《秋水》 110x110cm

布面油画 与李慧合作 2013年

李善阳是改革开放以后,随中国写实画派成长起来的一代;像中国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画家们一样,“致力于把欧洲古典主义精髓及它所体现的崇高理念精神,在当代中国条件下,较好地与民族传统精神交流融汇,并丰富了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张祖英语)。他重视表达内心体验与心灵的感受,判断美好的事物,挖掘现实中美好的本质,这是他价值观的再现。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他还将沿着西藏主题走一段,借僧人和喇嘛的形象,揭示宗教与社会的重大主题,以严谨庄严的具体造型,表现更抽象,更具精神意味的内涵。人的经历即是一种财富,随着他阅历和年龄的增长,或许对人生终极的哲学思考更加深刻了。我们希望李善阳趁着年富力强多出力作,多出大作,因为他也认为中国的大型创作,远未达到达维特所企及的高度,需中国艺术家加倍地努力。艺术家还应不断关注现实中的冲突,关注人类的生存、人与环境、社会与文明、发展与进步的诸多问题,而这些冲突最终将通过美与艺术的方式升华为一种超越,给人更深层次的反思,带来视觉体验的“陌生情境”,在艺术上也将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读李善阳的作品,如饮清澈的甘泉,沁人肺腑,一种干净的、高雅的、富有亲和力的气息迎面吹拂,这是他的修为。他的突出特点在于,当其他人仍沉迷于柔弱做作、感情虚假的献媚与讨好的风气之时,他已用自己的修辞方式架构世界了,把古典之美融化在自然与现实之中,把生活融化在他理性的思考之中。与他的导师王沂东那一代写实画家相比,李善阳少了些庄重感与崇高感,多了些青春与朝气,似乎处处扬溢着清丽的阳光与潮湿的新鲜空气。在情感上他以诗性的方式传达出生命个体的切肤之爱和人性之美;在理念上他推崇理性与秩序,并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他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他的作品不但具有极尽写实的表层,更在于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这才是写实绘画的核心!如果说崇尚非理性的表现主义更容易与东方辩证思维的意象精神相融合的话,那么这种冷静的理性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甚为少见、难能可贵,也是中国艺术所欠缺的。

李善阳喜欢探索事物背后的东西,他说“哪怕一个肖像背后也有故事和历史的积淀,我老觉得决定这个世界走向的东西,是我们永远抓不到的。”其实所有的大师一生都在寻找,寻找的过程就是事物的运动,就是你的艺术人生。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世间万物,惟有变才是永远不变的规律。李善阳也在稳步地变化之中,变得更有气象,变得更加成熟,他无疑是年轻一代写实绘画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艺术的佼佼者。他那富有理性精神指向的作品必将取得更有影响力的成就,必定在时代变迁之间筑起更大的格局。

《午后阳光》 110x11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作品欣赏

《青春日記》 200x50.5cm 油畫 2015年4月

《红毛衣》 200x50cm 布面油画 2014年9月

《唐唐》 50.3x152.6cm 布面油画 2012年5月

《青春的旅行》 99.9x72.5cm 油画 2007年

《待风起时》 112.5x112.5cm 布面油画 2013年

《喜马拉雅》 214x190cm 油画 2014年5月

《远方》 167.3x193cm 布面油画 2011年

《蓝》 113x113cm 布面油画 2014年4月

《河堤》 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末班地铁》 135x91cm 布面油画 2005年

《途中》 135x90cm 布面油画 2006年

《嵩嶺漸春之二》 61.1X41.1cm 2011年4月

《春汛》2009年

《潮白河1》2007年

《潮白河2》2008年

《古堡》2012年 154x40cm 布面油画

《艺展中国》展出全国一线艺术大家最新力作,是一线大咖与全国艺术同仁、藏家、艺术爱好者最直接最美的窗口,带最美的艺术展遍全国、走向世界。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