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陆庆龙:用绘画语言讲述生命的厚重

2 已有 1795 次阅读   2019-06-08 12:43
陆庆龙:用绘画语言讲述生命的厚重

□ 耿旺

当我们面对一位画家的作品时,那就是走近一个创作者生命的开始。如果他们足够真诚的话,作品就会成为心灵符码。如此,观者所面对的,将是独一无二的样本,从中人们可以感知画者的心境与阅历。从这个角度看,绘画也许并不神秘,它们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呈现。陆庆龙的绘画,自然也符合这一规律,它们似乎显示出不同力量的对立与平衡:一面是对平静幸福的渴望,一面是对苦涩苍凉的迷恋。正是这二元性,赋予陆庆龙的作品以独特的韵味。

《遗落的古迹》布面油画 180cmx360cm 2017年

好的绘画,总能悄然改变我们对生活原初的认知,进而提升生命的品质。客观地看,陆庆龙的绘画之所以引发关注,并不在于素材的独特,不在于风格的别致,而更多地体现在他的绘画语言。可以说,借助对语言本身的探究,画家将自身的意图清晰地呈现出来。

《大地之子》布面油画 200cmx360cm 2017年

从表面上看,绘画语言是众多视觉概念的集合物,包括形式、色彩、肌理、韵律、节奏……当然,这些还只是表面的,至于其内在的动力、根本的源泉,则来自于作者对生命与世界的认知。陆庆龙始终贴近大地和平民,他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摸着、咀嚼着,他始终在思考着,应该以怎样的视觉语言去呈现那一切:看见的、听见的、感觉到的和他所信仰的。

《喜悦》布面油画 220cmx200cm 2017年

这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立场、道德立场了。陆庆龙就像野草一样,他从未与大地分离过。他生于苏北小城射阳,家乡的风土人情、父辈的辛劳都让他毕生铭记。虽曾求学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受到专业的教育,他却一直渴望回到生命的本源。毕业后,他先后在盐城、南京的高校任职,现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担任江苏省美协副主席。一路走来,陆庆龙由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美术骨干之一,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变的,是他的敏感和良知。

《我们的父辈》布面油画 200cmx180cm 2017年

多年以来,陆庆龙以描绘农民工的形象而为人们所熟知。他在赋予劳动者以尊严感的同时,也总不忘给予温暖与抚慰,这种处理方式令人信服。相比于多年前的创作而言,他近期的《渔歌》系列显出新意。有趣的是,它们并非大众“喜闻乐见”的类型,看上去几乎没有要讨好你的意思:色调凝重得近于沉闷,人物形象也是厚重、粗笨的,显然,这是一批在情感上更显克制、在表现中更加内敛的作品。至于笔法,依旧直率,在较大的幅面上,画笔或行走、或奔突。却又变成小小的徘句,不动声色,又耐人寻味,看似混沌,而实则精准。

《渔歌》系列之一 布面油画 200cmx250cm 2017年

《渔歌》系列之二 布面油画 200cmx300cm 2017年

《渔歌》系列之三布面油画 200cmx250cm 2017年

《渔歌》系列之四 布面油画 200cmx300cm 2017年

忙碌的渔民,似乎与码头、铅灰色的天空、咸腥的水相融汇,凝结成粗糙的物质,就像生蚝的壳一样,黑、涩、滞、重,只有极少量的朱红、钴蓝闪烁在其中。渔民埋头忙活着手中的活计,如同被泥垢、海草包裹的石像,让人难以分辨他们的五官,那藜黑的脸几乎是他们唯一裸露的部分。缄默、劳累的人们,连同这片画外之地,似乎被世界给遗忘……当“人”淹没在晦暗的色调中时,各类人造物的质料、形式,反过来倒成了画上的主体。换句话说,“人”藉由形形色色的“物”而存在着、喘息着,工作装、帆布、绳索、渔网、皱褶、汗水、泥浆、木桩……看上去,它们是污浊的、沉重的,似乎是不堪一击的,但在从渔歌系列之二中那个挑担行进的中年妇女豪迈的步伐和头上扎着的鲜艳红头巾的又让人感到振奋。

《冬雪》布面油画 165cmx150cm 2017年

我一度也曾忽略这些作品,而就在某个瞬间,我似乎突然理解了这些绘画的意义。我猜想,画家很有可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具有终极意味的命题:万物之间,本质上并无差别。最终,它们归于尘,归于土。这种领悟是消极的吗?我想不然。正是在泥沼与朽土中,新芽郁郁葱葱地生长起来。

《收获季》布面油画 200cmx180cm 2014年

相比于风俗、肖像绘画而言,陆庆龙的风景则显示出另一种面貌。后者是不同力量平衡的产物,在当下与历史之间,在图像与文本之间,在写实与写神之间,画家自由往还。事实上,这种丰富性与矛盾性,或许早已融入陆庆龙的血脉。在他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经由徐悲鸿、傅抱石、吕斯百等前辈所奠定的学术传统,于后学而言,并不是枷锁,倒更像是感召。徐、傅等人的从艺之路表明,过分强调艺术血脉的所谓“纯正”,不仅没有价值,那甚至是一种错觉。对于这一点,陆庆龙早已了然于胸,他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在不同文化脉络、不同艺术类型之间架设桥梁,并最终使这些养分都归于油画的本体。

《溪边》布面油画 180cmx130cm 2015年

就风格而言,陆庆龙的风景放逸而不失典雅。他对乡间小景尤为钟情,许多素材来自于他的家乡。在《温暖的乡路》《溪边》《雪景》《遗落的古迹》等一批精彩画作中,田垅、小河、雾霭、白雪、疏林在苏北的地平线上轻声作歌。陆庆龙曾千百回地凝望它们,画笔毫不掩饰地吐露乡愁。他惯以松动轻柔的方法去运用画笔、画刀、刷子,画布粗糙的质地稍稍阻碍笔锋的运动,油彩迟迟滑过,留下了一层轻薄的油膜。继而,因不同角度、不同力度的作用,笔锋又生成极为多变、丰富的效果,使得泥土、草地、屋顶上的阴影,具有一种图案般的美丽。在它们当中,《溪边》一作颇具有代表性,画中的天空、池塘,内敛得如同汝窑的色泽,倒影、土丘像镜像般真实,那种气息甚至是沉默的。而亮点在于树木、荆棘,它们是如此耐人寻味,摇曳多姿、遒劲细密,像毛细血管一样舒展开来,带着宋元绘画的文人气。它们卓而不群的身影,几乎立刻同粗陋单调的生活拉开了距离,暗示了某种超然力量的存在。

《温暖故乡路之二》布面油画 90cm×120cm 2011年

这不是一种视觉的启示么?面对纷扰的世界,我们本该活得更加超然、更加勇敢,就像这些树木一样。在我看来,陆庆龙的绘画是关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隐喻,面对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变,它们隐隐表达了自身的立场,那是一种摇曳在幸福与坚忍之间的身姿。

《丰收季节》布面油画 140cm×160cm 2010年

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时代未知的挑战,当几乎每个人都在饱受巨大压力的侵袭时,也许我们更加需要安慰与启示。令人高兴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它们隐藏在这些看似平静的绘画当中,熠熠生辉!

2009年油画作品《工闲时分》200X180cm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得获奖提名。并参加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览”(特邀作品展)

—————艺术简介—————

陆庆龙

1964年出生于江苏射阳,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文化部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主任,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作品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金奖、“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第十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铜奖;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览”优秀奖;“首届全国水粉画大展”艺委会提名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提名等。

——本栏目由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协办

编辑: 范国晖

备注:本文转载于《艺术百科》,如有侵权,请明示撤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