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观老甲作品 想基础教学

7 已有 2138 次阅读   2016-02-02 10:41

【评论】观老甲作品 想基础教学

 作者:马承祥 中央戏曲学院美术系教授
A-A+

我和浩义(老甲)是同窗的好友,曾在一个画室受过严格的造型训练和绘画技能的学习。可谓是对绘画的基础教学了如指掌,对其物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结构,人体的比例,风景画中的远中近,天地景的透视规律,色彩的冷暖变化以及诸如对画面的主次、虚实、强弱、节奏等效果的把握皆具很强的控制能力。然而,这些能力对现代的绘画艺术创造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艺术与技术、继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以及创造思维与基础教学的关系,各自的范畴,相互参照的深层联系又是怎样的呢?
  时间荏苒,我们很快由青年、中年、直至步入老年。画了大半辈子的画,现在到底应该画什麽?画“技术”?还是画“观念”?在我进行对现代书法探索的同时,还热切地关注着浩义的艺术创造及他走过其道路的全过程。浩义小我一岁而他那“超然离象”的智慧,以及“众流截断”风格上远离他人的创造精神,永远值得我去学习。每当我静观浩义的作品时内心总是激荡不已,画面对视觉的震撼所产生的冲击力,迫使你产生永不忘怀的回忆。究其原由:就是因为他决然无情的抛弃了那些令人厌腻的审美惰性、司空见惯的笔墨常规、千篇一律的传授模式,还有那些早已让视觉疲劳麻木的世尘俗套,换之而来的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超凡的、令人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新鲜感受,这应该归功于他那“喜新厌旧”的艺术观。因此他的作品以极强的视觉效果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尤其是像我们这一代人画到四十岁左右就不应该再去画那些技术共性的东西了。在欧洲,自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一些年轻的画家他们大多数早已觉醒,对直观在县级技术共性不屑一顾,而去追求与表现自己心灵的产物,以实现主观审美的艺术理想。
  谈到“技术”不禁使我想起了古训中的一句话:“学术在法,奇妙在人,法可以人人相传,而妙必齐胸中之独得。”“法”指得是作品的“技术含量”。技术,可以通过传授、交流、相互学习,甚至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而“妙”既指作品中的“艺术含量”。艺术创作完全是一种个性化的,它既不能教也不可以直接学到,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与感悟”既上述所强调的“胸中独得”。谈到这里有人会感到疑惑,那我们的艺术院校在干什麽?老师在课堂上教什麽?不是说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吗?是的,老师给与每个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同样的,即使是什麽因材施教也是平等的。例:教学生如何画画,如何唱歌、跳舞,如何演习当演员,如何演奏乐器或搞工艺美术、舞台美术设计……等等一系列从事技艺的说教与示范,可谓是辛苦之极。不过我们不能忘记,当你在艺术上取得辉煌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母校与老师的培养,因为他曾经给过你“成功的可能,”虽不能说是保证,但从素质上强化了你未来成功的基础。
  人间沧桑,四季无常,从春播到夏耕,金色的秋天爽朗怡人,丰收给大家带来喜悦。如今,浩义的作品在中国画坛已享有盛誉,令世人瞩目。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什麽?我们又为何向老甲学习?学什麽?皆是朋友及钟情于浩义作品的热心读者们所关心的。
  浩义以“不变应万变”的朴实无华的一生来对待他的艺术事业。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作品反映了他的艺术思想的全部。他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作品体现了他的知识修养,做人处事的品格、修炼,一句话,就是他这个人的“艺术哲学”。我以为我们只能用“心”来学,学习他那种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不断否定自己的真知灼见。老甲的成功是他勤奋与智慧的结晶。时间,他从无虚度,对生活的表象历来鄙视,对物质的淡然正是体现在他对艺术的狂热与浓烈的赴汤蹈火之英勇!
  在我们这个画画的圈子里,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继承型,他们的思维属“线”型思维,常与摹仿,热衷于技能与笔墨情趣,他们是承袭者历史也需要他们。第二种是“创造型”其思维是立体的,放射的,他们不会困于传统,豪放不羁“心无雷池”绝不沉溺于柔弱雅趣,而是从宏观的历史长河中把握自己的航程。这些人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人。
  前阶段人们议论过中国画的“笔墨”问题。吴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张仃先生说:“‘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其实说法都对,只是角度不同。张先生谈的是中国武道中的“套路”,诚然,“一招一式”对于套路来说既是其生命的特征,也可以说是国术套路中的“底线”。这也正是区别于欧美体操运动之所在。吴先生说:“笔墨等于零”就仿佛在讲武术中的“散打”.此时的“一招一式”不仅成了散打中的累赘,同时也远远满足不了瞬息万变的实战需要!我想“笔墨等于零”这句话如果发自齐白石老人之口就可能被众人所理解.因为齐白石老先生到了晚年作品已“炉火纯青”, “ 笔墨”的概念已荡然无存,就像张芝、怀素在书写狂草时决不会想到点、横、撇、捺、竖、折、勾一样。因为“笔墨”对于进入自由王国的成熟的中国画家来说,早已被消化、分解、吸收、融入他们的肌肤里,升华到他们的潜意识中!
  现在再回过头来领略一下浩义的作品,冷眼望去,那些套路中的“一招一式”的程式化过程无影无踪,看不到任何他人的影子。此时,站在你面前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们最熟悉、最亲近不过的面孔——老甲、贾浩义同志。
  在不太了解浩义的人,往往看不懂也不理解老甲为什麽这样画,画面是那样的洒脱与单纯,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运笔用线的干、湿、浓、淡、疾、徐、提、按吗?不懂得色彩的多层交叉互补吗?否。这些都早已成为他的过去……。画画对于贾浩义来说,就是“闭上眼睛”“挽起袖子”也毫不含糊。一个晚上就是一套连环画,出去一天就是厚厚的一本速写,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从工到写,点、线、面运用自如,小自平方斗尺、大到六尺丈二、三米、四米、五六米,在他笔下犹如“天马行空”。
  人们常用:“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来形容一个功底深厚而能脱颖而出的佼佼成功者。老甲素日少言寡语、潜心作画,用心钻研,别人看到的只是浅出的一瞬,“薄发”的刹那,并不了解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和他的“非常人生”以及学识、哲理的深深积淀。故可以说:“什麽样的人,就画什麽样的画,他的画就是贾浩义,老甲就是他的画。看到他的画就会联想到他这个人。
  创造是一种境界,亦是一种状态,创造者必须是一个“痴迷者”一个忘却自我的人。机缘成熟,一旦进入创造的时刻,老甲就仿佛登上了擂台,他的出掌迅疾,大有“迷踪”之感,醉拳之意,左腾挪躲闪,左右开弓的豪放挥洒中,所表现得减而又减,精而又精的浓重意象墨团与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新颖鲜明的画面,给人以淋漓酣畅的美感享受并启迪着人们展开那无穷无尽的遐想……。
  老甲是位真正意义上的“武林高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