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明清宫廷绘画概说

6 已有 2173 次阅读   2016-03-18 15:22
                              明清宫廷绘画概说                            
                           ——从天津博物馆馆藏明清宫廷画展谈起
                                    作者:尹沧海

  日前,笔者应邀至天津博物馆参观明清宫廷绘画展,收获颇丰,若叙其事。

  宫廷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宫廷绘画主要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和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它既包括宫廷画家的创作也包括帝王、后妃的画作,同时也包括朝臣和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的画作。宫廷绘画作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称为“院画”。

  作为宫廷绘画的艺术机构------宫廷画院,其源约起于西汉。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宫廷画院在制度上开始完善并趋于成熟,“翰林图画院”正式形成,并设立了官制,许多优秀的画家荟萃一堂,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绘画的发展,使得宫廷绘画进入鼎盛时期,并最终确立了独特的院体画派的艺术体系。

  宋代时,徽宗雅好书画,这也使得宋代画院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历代封建王朝所没有过的高度,从而使中国宫廷绘画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从这次的明清宫廷绘画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宋院体画的精神气息。以宋代院画为基础,画家们加入了各自时代的面貌特征。尽管,最终辉煌显赫的宫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曾为宫廷而存在的绘画却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展现在观者面前,让我们体验与思考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与特定时空下审美精神内核。

  中国的宫廷绘画以中国传统的绘画观为依据,将绘画视作具有“娱情”和“助人伦、成教化”等功用,因此,它的功用也就是以满足和表现皇家的审美趣味和政治意图为主要目的。宫廷绘画在绘画风格上往往显得雍容华贵,讲究工整,注重写实。而清代时,宫廷画家更是要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不敢随意造次,少有变化的风格特点。但在题材上,宫廷绘画可谓内容广泛,从本次展览中看到,这儿既有常见的中国绘画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更有文人画和民间绘画所无法触及的表现宫廷生活、礼仪、外交、军事等的题材,充分体现了宫廷绘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明朝是高度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朝代。严酷的思想文化限制以及帝王好恶的明显制约,使得明代宫廷绘画,无论在“画院”的机构制度和画家的地位待遇方面,还是在“院画”的题材内容和“院体”的风格样式方面,都呈现出它的特殊性。明代画院由于没有正规的考试拔制度和对画法画风的统一标准。推荐的画家又来自不同地域,所以绘画风格多样。基于数朝皇帝迥异的个性爱好和不同的施政措施,明代宫廷绘画的发展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在这种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明代宫廷绘画,大致经历了初创阶段(洪武至永乐时期)、繁盛阶段(宣德至弘治时期)、衰落阶段(正德以后)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洪武至永乐时期)

  创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虽逐渐接纳了文化素养较高的地主乡绅和知识阶层,但其农民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仍以务实为重,对绘画主要强调实用性和技巧性,并发展而成繁褥的装饰性。

  明成祖朱棣以武功夺得帝位, 在艺术品味上也喜欢雄峻、浑厚、茂密、活泼的风格意趣。

  2、繁盛阶段(宣德至弘治时期)

  明代宫廷绘画时代特色和风格成型主要体现在宣德、成化、弘治三朝。

宣宗宣德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画坛也十分活跃。宣宗朱瞻基雅好诗文书画,尤擅绘事,宣宗本人的画风具有典型性,如他的《瓜鼠图》图,此画运用没骨法的技法,挥洒自如,别有一番情趣。在皇帝的爱好与倡导之下,许多供奉内廷的画家都被授予了较高的官位,使得明代宫廷绘画日趋昌盛,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并形成了明“院画”的时代特色,宫廷绘画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3、衰落阶段(正德以后)

  明武宗正德以后,随着朝廷的日趋腐败,以及画坛上“吴派”文人画的崛起,宫廷绘画日见衰败,至明中期后即销声匿迹。画院机构虽存,但各家寥落。

  1、人物画

  明代宫廷人物画具有较强烈的政教宣传功用,形式服从于内容的要求也较明显,因此,画法偏重写实。明代宫廷人物画家,均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基于选材、内容上的严格要求,所创作的人物画,造型结构均准确精细,衣冠服饰符合制度, 在形似方面达到了相当水平,立意也得以较明确的体现。如诸多仙佛、历史故事画、帝后肖像画、帝王行乐图等。但由于明代画院压抑的环境氛围,使画家的创作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作画的心绪也比较小心谨慎,所以作品在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针贬现实的思想深度、倾注画家的真实情感方面,都显得比较表面、肤浅,缺乏激动人心或发人深思的艺术感染力。

  本次展览展出的刘俊的《四仙图》,从画的题目便知道这是一幅神仙题材的人物绘画。画的应是道教神仙八仙中的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和曹国舅。人物脸部刻画虽谨细而不呆板,衣纹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铁线描技法,刚劲有力,整体风格有南宋院体余韵。刘俊是明宣德年间(约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宫廷画家,擅长的是人物画,其传世作品较少。

  2、山水画

  明代宫廷山水画,随着画院制度的变迁,呈现较显明的阶段性,分为初创和鼎盛两时期。明代的以后画院隆兴, 即主

  明代初年,由于应征入宫的画家多是由元入明,所以元代盛行的文人山水画对他们影响很大,这些画家将元代画风带进了明初的画院,元代画风风靡一时。如赵原、盛著、朱芾、卓迪等人,多宗法元四家、盛懋,并上追五代董、王。明初宫内的茹洪、郭纯等人追随元代尚存在的北宋李、郭山水派系。而元代销声匿迹的南宋马、夏山水,被明成祖朱棣斥之为“是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所以南宋马、夏体貌,在明初宫廷绘画中,几乎不见传布。

  宣德至弘治时期,画院处于明代宫廷绘画的鼎盛时期,宫廷山水画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南宋“院体”风靡一时,并逐渐形成了融北宋李、郭和南宋马、夏派系于一体的明化“院体”山水格式。元代画风则被分解、吸收,自成一体的状况趋于消失。

  纵观明代“院体”山水,主要继承两宋传统,虽无重大突破,技艺也不及两宋“院体”的细腻精微,而显得较粗率外露,但融合不同派系的趋向也开启了一代新风。“浙派”、“江夏派”的开创者戴进、吴伟均一度入过画院,在“院体”的影响下,以南宋马夏为主体,吸收了诸家之长,终于形成了一派新风,取代了“院体”。随“浙派”地位而起的“吴派”,亦在宋元文人画传统中融入它法,而开创明代文人画新貌,影响直至明末。但是明代宫廷山水画的先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比较之下,明代宫廷花鸟画的艺术成就更加引人注目,不仅形成多种风格样式,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最明显的特点是将北宋的工细与南宋的简括融为一体,自创新格,重要的画家有边景昭、林良和吕纪。林良,字以善,南海人,成化间供奉内廷,官锦衣指挥,善花鸟,有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两种。画法源自南宋院体,他把简率放逸的南宋山水笔法移植到花鸟画的创作中,同时又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故能自成一派。明代姜绍书《无声诗史》称他的作品“取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翔付之态,颇见清远。运笔遒劲,有类草书,能令观者动色。”如韩荣光题林良画鹰:“此图写意兼写似,咄咄逼人有真气,草堂展玩生英气,群雀窥帘蓦惊避。”可见林良作画用笔之生动与写真功力之深厚。本展展出林良的两幅作品——《松梅寒雀图》和《荷塘集禽图》。两幅画除了表现出明代宫廷花鸟画家对传统院画的继承与发展,也展现了画家熟练的高超画艺。《松梅寒雀图》绢本设色,采用的是传统的北宋院画手法,画冬天的松树、梅花和麻雀工整细致,讲求法度。而《荷塘集禽图》则是在总体的沉着稳健上又有放纵写意的地方。水墨禽鸟,淡色荷叶, 随意点染。芦草如作草书,用笔迅疾,有动势。他和同时著名花鸟画家——浙江人吕纪同享盛名于画院,当时有“林良吕纪,天下无比”之誉。

  吕纪是弘治年间宫廷画家,官至锦衣指挥。他的花鸟,“初学边景昭,后模仿唐宋诸家,始臻其妙”,有“独步当代”之誉。本次展出的是吕纪的《四喜图》。《四喜图》绢本绘四只喜鹊,有报喜传福之意,是具有吉祥性质的花鸟画。画这类题材一般是有为皇帝祝福或祈福的目的。《四喜图》属于他的接近北宋院体画经典的工笔重彩画类型,是比较正统的宫廷画风格,寓意吉祥,设色浓丽,用笔工致,具有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趣味。

  清代宫廷绘画,在继承前代宫廷绘画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清代宫廷绘画艺术。清代宫廷绘画与前代宫廷绘画在内容方面相比较,它们之间并无显著的区别。仍然是:一、装饰观赏用途的山水、花鸟画;二、历史人物故事画;三、记录当时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实画;四、宗教题材,尤其是喇嘛教题材的道释画。

  在人物画方面,主要包括皇帝后妃及文武大臣的肖像,以及皇帝日常生活的图景和记录当时重大事件的纪实画,仙佛、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不多。清代宫廷绘画吸收了西洋的绘画手法,人物形象描绘得具体写实,在帝后的肖像画上作者的都不署名款,其余作品署款有固定格式,须用工楷字体书写,画家姓名前必冠以“臣”字,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有焦秉贞、冷枚、金廷标、丁观鹏、姚文瀚等。

  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清代冷枚的《春闺倦读图》是人物画中较大的一幅,纵175厘米,横105厘米,绢本设色。画面虽大但十分精致。从人物、书桌、花架、小狗到空间场景的描绘都以类似西方的写实手法,达到中国传统人物画少见的逼真程度,但从画风上又不脱离中国传统的仕女画意蕴。画中仕女画得尤为精彩,作满族贵族妇女装扮,梳旗头,头上为点翠的簪花,着旗袍,手持书卷,姿态优美,真实地再现了一位久居闺房的贵族女子的日常生活。是反映清代宫廷贵族生活的写实主义画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清代宫廷绘画中山水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宫廷山水画没有完全采用前代院体风格,而是选择了以娄东、虞山为代表的所谓“正统”的文人绘画风格为主,所谓文人画家,主要是指那些奉董其昌为金科玉律,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强调笔墨技法,追求一种蕴藉平和的意趣。“四王”社会地位显赫,其艺术旨趣受到了统治者的赞赏,因此被画坛成为“正统派”。“四王”中的王原祁为称为娄东首领,“四王”中的王翚被成为娄东派首领,四王画派至清代中期影响遍至朝野,影响深远。虽然虞山、娄东两派在在乾隆时期的民间画坛失去势力,但其传人“小四王”、“后四王”仍颇有影响。由于康乾两代皇帝对此种画风的积极提倡,促成了“四王”正统派传人在画院中取得优势地位。

  展品《巗( yán)谷水邨图》的作者张宗苍师从王原祁的弟子黄鼎。所以他的绘画面貌也有似王原祁之处。绘画风格深沉苍劲,笔法、墨法更复杂有变化,富有层次感,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气韵。他的画风改变了宫廷绘画一贯的甜熟柔媚的习气,这使张宗苍成为乾隆时期最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

  清初宫廷花鸟画在传统的院体画基础上,吸收了来自民间恽寿平的绘画风格,使宫廷花鸟画有了新气象。将恽寿平风格引入宫廷绘画的是康熙时的大学士蒋廷锡。蒋廷锡画路很宽,早年学习恽寿平的“没骨法”,后取法陈淳、徐渭。在与宫内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又掌握了一定的西洋画技法,注重物体的明暗、透视及写实逼真的视觉效果。这些都造就蒋廷锡绘画作品和用笔的多样化。他的这幅《花鸟图》轴主要以没骨法绘成,显示出深受恽寿平的影响。“没骨法”是种用色彩或墨直接点染的技法,由于不必受制于轮廓线,因而更具有摇曳多姿的生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出花木的自然秉性及形态特征。

  总的来看,我们可以把清宫廷绘画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一、顺治、康熙朝为初创阶段;二、雍正、乾隆朝为鼎盛阶段;三、嘉庆朝以后为衰落阶段。尤其在雍正、乾隆时期,宫廷绘画达到极盛。这一时期,全国统一政权巩固,宫内除了设立如意馆等机构以安置御用画家外,还用入值“南书房”的形式,以延纳学士、朝官身份的画家为其服务,画院中的画家的数量大增, 清宫中大部分较有影响及成就的画家都活跃在这段时间里。同时,具有清代宫廷绘画特色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规整细腻、华丽而又多少带有欧洲绘画风格影响的作品,成为一种典型面貌。另外,这一时期作品的质量比较高。而且作画所用的纸、绢、颜料以及画幅的装裱都是比较精致考究的。

  清代中叶宫廷绘画风格发生了新变化。康熙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供职宫廷,他们带来了许多西方的观念和技艺,其中就包括西方写实的绘画技法,最著名的有郎世宁、王志诚和艾启蒙等人。郎世宁可能是清代宫廷画家中最著名的一位画家。因为他的出现,中国绘画在三个世纪前就开始了第一次的中西融合的尝试。

  在清代宫廷中, 还有一种欧洲的绘画品种铜版画, 一度也颇为流行。大约在康熙时期,由欧洲的传教士将这一艺术品类带到了中国, 起先铜版画是用来制作地图的,到了乾隆时开始用铜版画制作了一系列描绘征战场面的组画,以此来表现历史事件,并且获得了成功。

  当我们徜徉在这片空间里,自由自在地欣赏这一幅幅民族艺术之瑰宝的同时,也不由地对辛勤而谨慎地保护他们的天津博物馆的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是他们为我们掀开了这历史浩繁巨著的一角,让我们思想如自由的鸟儿飞翔过历史的长空,让我仿佛透过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看到一个个面目清癯或富贵雍容乃至逸然超迈的面孔。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