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沃土养人。
在这块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黄河流经这片土地,塑就出中华民族的辉煌和美的历程。仰韶文化、秦砖汉瓦,儒、道、墨诸子百家、九朝古都、龙门石窟。数不尽的辉煌篇章,道不完的风浪人物。历史的沉积,沃土雄厚,滋养人心。
60年代初,曹新林先生于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怀着对北方风土人情的厚爱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来到河南,开始其艺术生涯。
最初的几年间,他从事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常年深入工厂、农村、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的生活基础。在1973年至1985年十几年的岁月里,曹新林先生在郑州市青少年宫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当时,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平心静气。望着一群群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他思绪万千,横下一条心,甘当“人梯”。他教学严谨,方法独到,遵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全身心投入悉心培育同学们的艺术品格,成就非凡,硕果累累。先后有三百余名学生考上了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广州、四川、鲁迅等各级、各类美术院校。使大批有志青年圆了人生之梦,步入了艺术殿堂。
这期间,对学生的至真至爱,生活的积累和感情的投入,激发他创作了《女教师》和代表作《粉笔生涯》(后者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银奖)。
正像周总理说的“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教师生涯的十几年中,他的作品风格严谨,情真意切,感情的丰富多于技法的丰富,他恰当地把人生情感流入到艺术创作中。
比如《粉笔生涯》,构图和色彩平淡无奇,和谐宁静,画中教师形象典型,衣着朴素,银白头发,对度过十年动乱而又迎来知识春天的老教师来说,其人生艰苦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作者恰恰表现的正是老教师安祥宁静的神态,超凡脱俗的心境,是一种静穆的伟大胜利,是对人生的无怨无悔,是生命的愉悦,宗白华先生说的好:“文艺站在首先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它又需要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到的形相,范畴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渣。”
《粉笔生涯》是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呕歌真、善、美,是艺术家的内心独白和生活写照,是首苦涩的抒情诗。
看曹新林先生的作品,不能不为其笔下的农民而激动。表现中原农民和风土人情是其近四十余年艺术创作中最关注的题材,也是他艺术创作中的主流。代表作有《春雪》、《抬头望柳》,《马车夫》,《划火柴的老人》,《世纪老人》等作品。
从形式上来看,这些作品笔触刀法苍劲,强而有力的肌理塑造,给人一种凝固的感觉,外形处理注重体量,张力,精彩对比多集中于面部,背景面积的黑褐色,力求空透,有很浓的“油性”,“返虚入浑。积健为雄”。他力求锻造出丰碑式的人物形象。迟珂先生评论说:“好像树皮或岩石一样粗糙的面孔。”中原农民“土气”,土的“掉渣”,他正是从“土气”中发现了雄浑、笨拙,粗朴的美感和有神有韵的风采。
从内容上来看,他始终注重情感表述,关注农民的生活,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他说农民,他看农民,他画农民,总是血热情浓,豪情万丈,真情实意。长期不断深入生活,使他对中原农民和风土人情有着特殊的感情和认识,他亲近纯朴自然,有浩然正气的农民兄弟,其笔下的人物都有一张堂堂正正的大中华面孔。
《世纪老人》是新千年的力作,细读之后让人荡气回肠,震撼人心。这使我想起中原沃土生命力最强的柿子树。表皮乌黑粗糙,高大雄壮、枝叉苍劲有力,有神有韵。夏季叶茂,翠绿欲滴;入秋,高而宽阔的树冠上果实累累,霜后入深秋,其叶变橙、变红,似火焰燃烧,傲然屹立于黄土坡上。
美——即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
这就是《世纪老人》。
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曹新林先生担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步入领导岗位的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同时频繁策划,主持学术活动和各类展览。尤其是像《河南省青年油画家》提名展,《中原星座》系列展。这些以青年人为主的艺术活动,不断地推出新人新作,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取得重大成果。为河南省的美术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伯乐”精神倍受称赞。
盛夏时节,由河南省文联、省美协、《大河报社》、省书画院、曹新林师生联谊会等单位主办的《曹新林油画展》,6月20日——6月26日在郑州升达艺术馆展出,同时举办“曹新林教育与艺术成就研讨会”,《厚土浓情——曹新林油画作品集》首发式。来自全国各地数百名曹新林先生当年的学生和专家学者,高度评价赞扬他在教育和艺术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
步入人生辉煌年代的曹新林先生,自称是地方画家,无意追风遂雨。然而,他坚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美好的回报永远倾情于善良而真实的心灵”这一朴素的真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愿曹新林先生拥有艺术青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