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画作品2组长吴宪生
发稿时间:2015-08-06 09: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吴宪生,1954年7月生于安徽省宁国市。197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结业于方增先、顾生岳任导师的人物画研究生班。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协理事,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参加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曾获全国美展铜奖、获奖提名奖。浙江省美展金、银、铜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二等奖。出版有专著、教材、画册近四十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中华文明创作工程(宋词风采)的创作和国家社科艺术类课题(中国素描史)的写作。
吴宪生教授带领的创作组有别于其他,他所带领的画家均为中国美院国画系的博士同时也是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由于担心在短时间内无法协调各家的笔墨及风格,所以青年教师负责收集人物资料及前期小稿,吴宪生则独自一人扛起了整幅作品的绘制工作。因为作品展示位置被安排在油画大类与国画大类之间,需要起过渡承接的作用,所以吴宪生需要将国画与西画的风格特点都纳入作品当中,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不会产生唐突之感。在创作构思阶段,吴宪生便和全体成员确立此次任务的核心要素就是将人物画得像画得真。最终他们采用了绣像式的绘画模式,摒弃一切背景颜色及其他附加之物,把关注点全部投射在人物的塑造上。
画中人物基本来源于90年代的劳模代表,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每一位身上都有可歌可泣的事迹,吴宪生小组采用向心式的构图,中间部分安排三位劳模形象,最两边各一人来起对称协调的作用。从小稿到最终成稿的创作,他们也经历了许多更改和调整。有些人物素材紧缺,网络照片模糊,他们只能根据现有材料结合真人摆拍来尽量回归原貌。在邓亚萍形象的塑造上,为了赋予其动感和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韧劲,他们尝试改变了多种神态动作。在服装上,他们不仅尊重事实又融入艺术的再创造,小到一条领带一条围巾的颜色都是在劳模照片中出现过的。画中两位女性形象均身着红色系服装,但这两处红色又有着细微的差别。邓亚萍的红是一种中国红,鲜艳耀眼,象征着她年轻时在运动场上的活力激情。常香玉的红是一种夕阳红,沉着内敛,配合着她端庄的体态,展现了“人民艺术家”的和蔼可亲。
由于国画颜料的不稳定性,在画作表面干湿不同的情况下,色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也让吴宪生和他的组员们很是纠结。吴宪生通过反复上色将人物的服装、表情、眼神都一一刻画到位,这类主题创作与以往创作的人物小画不同,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且每一位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吴宪生采用大色块大间隔的方法,将每个人物都突出同时又将整体画面显得更加和谐统一。
吴宪生坦言水墨写实人物看似容易,实则不易,要将立意、造型、笔墨融为一体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这次接受共和国英模主题创作的重任,他也将不负使命,尽善尽美。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