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辉的名字早在"文革"前就为人们所关注。他在60年代创作的连环画《耕耘记》等作品中崭露头角。虽然他那时仅仅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的学历。在"反右"运动中受过批判,在"文革"中蒙不白之冤并受劳动改造之苦的他,1979年38岁时破格为浙江美术学院录取为中国画系研究生,才又重操画笔。生活的磨难与被迫辍笔时对艺术的向往与思考,成为他尔后奋发向前的力量。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近20年来他含辛茹苦而又意气风发地劳动、耕耘,终于成为中国人物画创作、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有卓越建树的艺术家。
在连环画领域有良好造型和构思能力,又在学院受在写意文人 人画传统基础上融合西画造型能力方面颇有建树的浙派人物画的教育与训练,刘国辉不仅基础扎实,而且有广阔的视野。他的老师李震坚艺术风格以凝重厚实著称;他尊重的师辈艺术家周昌谷和方增先,前者画风艳丽高雅,后者潇洒自由;他们对他的艺术成长均有过影响。他在浙派人物画的氛围内熏陶受益,但又不愿简单地承继浙派人物画的传统,而立志有所突破、创新。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既有模式的破坏、打碎,重新加提炼与组合,并在此过程中大胆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进行新的创造,浙派以致整个中国现代人物画才能在新时代有大的作为。他愿意为此进行探索,做出奉献。显然,刘国辉的艺术观念有反叛性,不过他的这种反叛性是建立在对传统尊崇、热爱和有 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要把新旧传统向前推进的、带有建设 性的反叛。他对中外艺术有冷静、理性的分析,深知传统文人画的优 长与不足以及"五四"之后中国画发展的艰辛曲折。经过思考,他认 为,他需要做的是应该广泛吸纳古今中外文化成果,把不同品类的异 质文化兼容到自己的作品中来,为生动地表现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感受服务,从中寻找表现手段的多种途径。显然,他对原有人物画的长线勾勒穿插、空勾无皴比较单一的表现手法不满足,努力探索改进的方法。他尝试着把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擦技法移植到人物画中来,在线条与皴擦的有机结合,强化人物的塑造能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使他的笔下的人物具体、丰满而生动,从而把水墨人物画写意手法反映现实的写实能力向前推进了一步。
假如说在80年代上半期他的这种探索还处于朦胧的、不自觉阶段的话,那么从80年代下半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他追求的目标更为明确,他的绘画风格也更加鲜明和突出。在他的画作面前,我们为他准确、生动地把握对象的形、神,为他潇洒自如地运用线、墨、彩,为他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为他营造的气氛而迷恋,而感染;也为他新的富有个性的笔墨关系而嘖嘖称羡。刘国辉说得好:"笔墨的产生源于对事物的表现,对象的改变致使笔墨的变化,这是自然的。"基于这种认识,他以虔诚的态度对待现实,对待自然,对待他描绘的人物,而不去刻意追求笔墨趣味。他在写意与写实的融合中,在笔力与墨韵、线与皴的交响中,在语言手段的虚实变化中,施展自己的才智,创造有现实品性、有格调有趣味的人物画。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艺术实践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于1992-1993年主持了"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这个班锐意创新的作品在杭州、北京、台北等地展出时,受到画界和社会广泛的好评。他对人物画创新的见解也在《水墨人物画探》、《刘国辉教学随笔》、《刘国辉创作随笔》、《水墨人体琐谈》等集子以及《关于人物画》、《人物画谈-一和研究生的一次对话》等文章中,有系统的阐发。
诚然,正如刘国辉清醒地认识到的,他和同辈画家们的努力对中国人物画的向前推进仅仅是开端,后面的路还很长。但是,他作为革新者的形象己经清晰地显示了出来。在他以及许多优秀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中,我们己经预见到未来中国人物画的光辉前景。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