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读一些必不可少的书,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些呢?虽然每个作家趣味喜好、选书标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经典阅读。早在 2002 年 5 月,挪威诺贝尔学院和挪威读书会就曾共同策划,发起了一个“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的评选活动。来自 54 个国家的 100 位名作家参与投票,包括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英国作家鲁西迪、多丽丝·莱辛、约翰·勒·卡雷,中国诗人北岛;等等。
100 位作家纷纷给出了各自心目中 10 部“世界文学中最优秀、最核心的作品”,最后由挪威读书会统计出调查结果。其中,《堂吉诃德》获票超过半数,被选为“举世最佳的文学作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包揽书单中 4 本。
▍下文转载自新经典(ID:Thinkingdom ),有改动
冬天来了,你挑好要囤的书了吗?
冬时已至,又到了暖“绿蚁新醅酒”,拥“红泥小火炉”的最好时节。把想看的书统统放进购物车里,最后又左右衡量,买下其中几本。一酒,一炉,一室光;一人,一毯,一摞书;对此可以好过冬。
© Federico Zandomeneghi
诗歌和小说,历史与杂谈,词典或报告……猛然看起来还真是乱七八糟,就连英国作家伍尔夫都感到头大:
“各种性情、各种民族、各种年龄的男人和女人用各种文字所写的书全拥挤在架子上,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我们怎样才能把这数量巨大的浑沌一团理出一个头绪,以便从我们所读的书里获得最深刻、最广泛的乐趣呢?”
选书如此之难,对于爱书人来说,要是直等到头发花白还是只读到一些烂书,那就太糟糕了。如果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读一些必不可少的书,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些呢?
© Mary Cassatt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来看看一流的学问家、作家的阅读经验,看他们是如何选书的。
对于卡夫卡来说,一本值得选择的好书,必定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蒙田直言自己很少读现代人的作品,因为他觉得古代人的作品更丰富、更严峻;朱光潜建议,“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虽然每个作家趣味喜好、选书标准各不相同,但几乎毫无例外的,他们都选择了。卡尔维诺更是明确提出 14 个标准,来确定“经典”的概念,以及阅读经典的诸多好处:
1.经典能让我们一读再读
2.无论何时阅读它,都会是对自己的一种宝贵经验
3.总是无意识地隐藏在深层记忆里,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4.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的发现
5.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
6.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诉说的一切东西
7.可以带我们了解过去时代和文化的特殊气氛和宝贵足迹
8.使我们惊奇,不再受导言和评论的遮蔽
9.我们越是道听途说,读到它就越是觉得新颖、独特
10.表现着整个宇宙,令人仰止
11.在阅读的过程中确立自己
12.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那些大师早就一眼把它们认出
13.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
14.哪怕与占统治地位的现代格格不入,它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在他看来,“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而选择阅读经典,即便阅历有限、感知不深,却可以帮我们塑造性格,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好的影响。
© Camille Pissarro
「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
虽说读书要阅读经典,但经典也纷至浩繁,让人无从下手。好在早就有人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早在 2002 年 5 月,挪威诺贝尔学院和挪威读书会就曾共同策划,发起了一个“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的评选活动。
来自 54 个国家的 100 位名作家参与投票,包括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英国作家鲁西迪、多丽丝·莱辛、约翰·勒·卡雷,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约翰·厄文、保罗·奥斯特,墨西哥小说家富恩特斯,中国诗人北岛,以及诺奖作家爱尔兰诗人奚尼、尼日利亚剧作家兼小说家索因卡、南非小说家葛蒂玛、英国小说家奈保尔。
100 位作家纷纷给出了各自心目中1 0 部“世界文学中最优秀、最核心的作品”。最后由挪威读书会统计出调查结果。其中,《堂吉诃德》获票超过半数,被选为“举世最佳的文学作品。”
以下便是挪威读书会公布的「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书目(根据国家和作者的出生年代先后大致排序):
【希腊】4 部
荷马:《奥德赛》
索福克里斯:《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卡赞扎基斯《希腊佐巴的故事》
【意大利】7 部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奥维德:《变形记》
但丁:《神曲》
薄伽丘:《十日谈》
莱奥帕尔迪:《诗集》
斯维沃:《泽诺的意识》
莫兰黛:《历史》
【英国】16 部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狄更斯:《远大前程》
康拉德:《诺斯特罗莫》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奥威尔:《一九八四》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
萨尔曼·鲁西迪(印度 / 英国):《午夜之子》
【爱尔兰】5 部
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
乔伊斯:《尤利西斯》
贝克特:戏剧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
【法国】12 部
拉伯雷:《巨人传》
蒙田:《随笔集》
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高老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
加缪:《局外人》
策兰(罗马尼亚 / 法国):《诗集》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哈德良回忆录》
【德国】5 部
歌德:《浮士德》
德布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
格拉斯:《铁皮鼓》
【奥地利】4 部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卡夫卡:《故事全集》《审判》《城堡》
【丹麦】1 部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挪威】2 部
哈姆生:《饥饿》
易卜生:《玩偶之家》
【瑞典】1 部
林格伦:《长袜子皮皮》
【冰岛】2 部
《尼雅尔萨迦》
拉克斯内斯:《独立的人们》
【西班牙】2 部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罗卡:《吉普赛故事诗》
【葡萄牙】2 部
佩索阿:《惶然录》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
【俄罗斯】9 部
果戈里:《死魂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
契诃夫:《小说集》
【美国】10 部
爱伦·坡:《故事全集》
惠特曼:《草叶集》
麦尔维尔:《白鲸》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喧哗与骚动》
海明威:《老人与海》
纳博科夫(俄罗斯 / 美国):《洛丽塔》
艾里森:《看不见的人》
莫里森:《宠儿》
【拉丁美洲地区】5 部
罗萨(巴西):《广阔的腹地:条条小路》
胡安·鲁尔福(墨西哥):《佩德罗·巴拉莫》
博尔赫斯(阿根廷):《小说集》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非洲地区】3 部
纳吉布·马哈富兹(埃及):《街魂》
塔伊布·萨利赫(苏丹):《移居北方的时期》
阿契贝(尼日利亚):《瓦解》
【亚洲地区】11 部
《吉尔伽美什史诗》(美索不达米亚)
《约伯记》(以色列)
萨迪(伊朗):《果园》
鲁米(伊朗):《玛斯纳维》
《摩诃婆罗多》(印度)
蚁垤(印度):《罗摩衍那》
迦梨陀娑(印度):《沙恭达罗》
《一千零一夜》(印度 / 伊朗 / 伊拉克 / 埃及)
鲁迅(中国):《狂人日记及其他》
紫氏部(日本):《源氏物语》
川端康成(日本):《山音》
因为国度、时代的差别、作家们的个人喜好,这份百佳书单或许不能涵盖所有,却不失为一份了解历代以来世界各地文学的一些经典书目。
只是细看下来,又忍不住惭愧。这上面的书大部分我都只是知道,还没有细看,一些早前读过的,现在也面目模糊,另外一些还是初次听闻。面对这样一份书单,不免会让人犹疑:像亚洲地区的这些书,似乎看起来就很古老、有距离感;而俄罗斯的那些大部头著作,看起来大概也要好长时间吧,似乎也很吃力。之前朋友还说他不愿读《百年孤独》,因为人名复杂,死活也记不住。非洲地区的这三位作家,我还一本没有看过。欧美的作家说来比较熟悉,但一看作品,立即怀疑人生,这些年我都看了啥?
© Henri Matisse
它们都很精彩,为何我们却看不下去?
这些大作家们挑选出来的经典之作,似乎都有些古老难懂,甚至陈旧过时、冗长乏味。也许会有人反对,“为何我们要难为自己阅读这些经典,而不去读那些更轻松有趣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琢磨那些早已布满灰尘的大部头著作?而不去读那些使我们更了解自己时代的作品?既然我们早已被各种现代印刷品压得喘不过气来。”
经典真的很难懂很乏味吗?
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仅凭年代久远、《战争与和平》太厚、《百年孤独》人名难记,就让人望而却步呢?
我喜欢阅读经典,除了一些工具书,买书也总是选一些公认的原典作品。这些经过时间淘洗、大师筛选的好书带给人一种亲切感——我竟然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和大师共享同一本好书!
当我真正开始读柏拉图的时候,我才能试着发现柏拉图令人惊叹的智慧,了解人们常说的“美德即知识”是什么意思;当我读《荷马史诗》,我才能撇开“古希腊史诗”的概念,去感受古人的正义、看到新奇又有趣的好故事;当我最近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才发现第一遍读得多么潦草,仿佛初识一般,发现它如此完美……
实际上,它们不仅新奇有趣,还处处散发着智慧之光,常读常新,显得格外年轻。也许正是那些附加在经典之上的“陈旧”“难懂”“冗长”“乏味”的标签,那些不知何处而来、大可怀疑的偏见,吓倒了我们,使我们远离了伟大作品。就像买东西,既然大家都说好,为什么不愿意去尝试阅读呢?
© Henri Matisse
经典已经过时了吗?
至于古今差别,为何要抛开现代,阅读古人的经典作品,英国作家、评论家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的作者,就曾说过:
各时代各有其识见。它善于看到特定真理,亦易于犯特定错误。因此,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那些可纠正自己这个时代标志性错误的书籍。……我们可以确定,20世纪的特有盲点,正在我们从未置疑之处。……唯一的保守疗法,就是让亘古以来的海上清风吹拂我等心灵。这一点,只有阅读古书方能达致。当然,这并不是说,往古自有魔法。古人并不比今人聪明,他们所犯之错,与我们一般多。不过,并非同样错我。我们所犯之错,他们不会阿谀奉承。他们自身之错,因已摆上台面,故不会构成伤害。
——《论古书阅读》
路易斯提醒我们,处于自己的时代,难免会有偏狭,看不出自己思考、处事的问题和盲点。那就不妨回到过去,看看古代智者的想法和言论,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是谁,以及我们所处的位置。
当然,提倡阅读经典并不意味着要我们拒绝现时代所有的新书、好书。就像卡尔维诺说的,对于选书而言,“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些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此外,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经典藏书室。
单读 Classics 第三本书
《最危险的书:为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
一本挑战全世界审查制度的书
一场作家、出版商和禁书审查员之间的战争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