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沈从文:不止爱情,人生也可以完美逆袭

5 已有 1365 次阅读   2018-08-17 10:14
沈从文:不止爱情,人生也可以完美逆袭

“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写的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

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翠翠是一头“小兽”。

在不少读者心中,翠翠灵动,活力,是湘西世界中永恒的少女。

然而,除了翠翠,沈从文自己又何尝不是有着“湘西魂”的“乡下人”?

沈从文建国后照片

但这样的沈从文成为了一代名家。

他写作速度惊人,成品水准极高,小说、散文、诗歌甚至文化杂物研究均有建树,而1988年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消息,不知令多少人扼腕叹息。

一个小学毕业的乡下穷小子,是用什么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次逆袭:

1924年的5块钱

1922年,23岁的沈从文,带着几块钱从湘西凤凰走出,只身来到北京。初来乍到,他目光炯炯,眼中透着倔强和天真。有人问他:你来北京干什么?沈从文答:我来找点理想,读点书。

这样的沈从文,不得不说是真正的文学青年了。

理想虽好,但现实却远不是他想象中那样简单。

此前听闻可以“半工半读”的北京的大学,实际上根本不接收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而自学对他来说又难度太大。但这个倔强的年轻人难得用对了他的憨傻,他默默鼓励自己 :“只要肯勤学,总有办法的。”

沈从文青年时期

从此,他想尽办法旁听北大的课程,住在便宜狭窄的公寓中节衣缩食。

他笑称自己的住处是“窄而霉斋”,每天唯一的娱乐是听听胡同里的叫卖声,或去街上走走,看看车辆,瞧瞧热闹。

住在这一片儿的人大多也是和他境遇相仿的“北漂青年”,沈从文渐渐认识了一些朋友,同时被身边多元丰富的文化感染、吸引。他暗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写出像样的东西,彻底告别“乡下人”的标签。

他开始更加努力地读书,写作,投稿,却好像太宰治一样屡屡失败。

当时《北京晨报》的主编孙伏园甚至因为他写得太多、投的太多,而对这个人大加嘲讽。

在毫无收入前途未卜的时刻,沈从文甚至想去当兵——至少军营里能吃饱。

文青的一大标志就是“穷”,而沈从文唯一的特点也就是穷了。

沈从文甚至有一天决定去街上讨饭。没想到一个老乞丐对他说“这个街道归我管,你想讨饭可不行”。

他愈发走投无路,以至于不得不向刚认识的朋友们借钱。当然,他周围也并没有什么富朋友。饥寒交迫之中,沈从文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当时的名人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

郁达夫与沈从文

27岁的郁达夫刚从日本毕业回国,他所属的文学阵营“创造社”锋芒初露,而自己也是一名大学教员。

当他走进沈从文那间窄窄的房间,瞧见整个家里别说炉子,连一件御寒的棉衣也没有,沈从文却还在写作,竟一时语塞。

而后,郁达夫与沈从文聊了整整一个上午,直到中午,他请沈从文吃了一块七毛钱的饭,一张五元票子剩下三块多。

他将余钱全给了沈从文,连同自己脖子上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

也是在郁达夫的介绍下,不久后沈从文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投稿失败多次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后来过了许多年,沈从文对郁达夫的侄女郁风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来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

这五块钱的情谊,让文学青年沈从文完成了他的第一次逆袭。

第二次逆袭:

徐志摩的好眼光

见完沈从文那天,郁达夫顶着风沙回到自己的住处,当晚写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于次日《晨报副刊》,内容相当有料。

他在文中给沈从文的建议是:“你就去革命去罢,去制造炸弹去罢!……你没有能力做土匪,没有能力拉洋车……做贼……你去偷窃呀!无论什么人的无论什么东西,只教你偷得着,尽管偷罢!”

沈从文当然没有听取这样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建议,相反,他还是默默地写下去了,次年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遥夜》。

北大哲学教授林宰平

后来,这篇文章被北大的哲学教授林宰平看到,他以“唯刚”为笔名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盛赞 “《遥夜》全文俱佳,实在能够感动人”。

46岁的林宰平爱艺术,好结交朋友,认识不少文化名流,在学术界也颇有威望。

他把沈从文带进新月社诵诗会。借此机缘,沈从文逐渐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甚至多次写信给当时的新月社核心成员也是副刊主编徐志摩,表达自己小粉丝的心情,并请求去徐志摩家做客。

徐志摩答应了。据沈从文回忆:

应当是已到深秋还未大冷的时候。我这么一个打烂仗出身的人,照例见生人总充满一种羞涩心情,不大说话。记得一见他,只一开口就说:‘你那散文可真好!’他就明白,我是个不讲什么礼貌的乡下人,容易从不拘常套来解脱一切拘束,其实还刚起床不久,穿了件条子花纹的短睡衣,一面收拾床铺一面谈天,他的随便处,过不多久就把我在陌生人前的羞涩解除了。

徐志摩

徐志摩非常赏识这个“行伍出身”的小学生,在沈从文作品中看到文字之美,意境之美,静穆之美。沈从文讲究文学的节制,所写边远区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内容,恰恰为徐志摩极为赞赏。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他却以另外一种姿态,得到了认可,走进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圈。在徐志摩的大力推荐下,沈从文的才华渐渐被发现。

之前遇到了经济上的支持者,现在遇到了文学道路上的提携者,但沈从文的逆袭却还没有结束。

第三次逆袭:

爱情与诺奖

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徐志摩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沈从文开始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后来他遇到了张兆和。

海明威曾说:“最好的写作一定是在恋爱的时候。”

沈从文与张兆和

1933年9月,新婚中的沈从文,迎来了他创作灵感的高峰期。

自从《边城》、《月下小景》等一批代表作陆续发表,沈从文很快成为京派作家的重要成员。

《边城》讲述了一个近乎无事的悲剧,由于“不凑巧”而错失的婚恋,以及由此带来的遗憾与希望。

而《柏子》、《丈夫》等小说中,除了对兵士与农民,沈从文对妓女也始终怀有“不可言说的温爱”,《边城》中曾经这么写: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边城》剧照

这一特点也被他的学生取了去,即不论作品中的人物属于什么职业,在社会的哪一个层面生活,在“乡下人”沈从文笔下,均有值得肯定尊重之处,皆透着一派天真自然。

这一系列风格清新淳朴,个人特质浓郁的作品,让沈从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1947年,沈从文进入了他20多年前旁听蹭课的北大任职教授,1950年至1988年,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做研究员。

他最受欢迎的小说,散文等,也陆续被译成日本、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甚至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文青沈从文一生的三次逆袭,终于全部完成,从一个穷小子走向一个“大师”。

也许,很多人都和他的起点一样低,但关于未来谁又知道呢?你我都有机会走向开挂逆袭的人生!

想要了解更多沈从文的艺术气质,欢迎点击沈从文逝世30周年纪念版本小说集《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一册在手,别无所求。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