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文学批评的第一要务是守住底线

3 已有 1902 次阅读   2019-01-23 07:21
文学批评的第一要务是守住底线 

  

开年伊始,评论家鲁太光一篇针对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的批评文章《价值观的虚无与形式的缺憾》,在文学界和评论界引发热议。在此之前,《山本》几乎收获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本该见仁见智,而当“交口称赞”成为文学评论常态时,值得反思的,也许就是文学批评本身。

文学批评出了什么问题?本期文艺百家,我们邀请鲁太光和评论家汪涌豪分别撰文,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编者

谈论这样的题目,最好实话实说。

我的实话是:我对当前的文学批评很不满意,包括对我自己。

不满意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文学批评出了大问题,不仅没有促使落后的主题、理念、写法、风格等转化,督促落后的文学风气转换,从而为虽然弱小但却有未来的主题、理念、写法、风格等开辟空间,甚至连批评的底线也失去了,以至于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正常批评也少见。

只要对文学界稍加关注,就会发现,这几年,甚至十几年,批评界有一种特别矛盾的现象:如果从宏观层面谈论文学创作,我们的一些批评家总是面目严肃、言辞犀利,在这样的言辞中,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可谓病入膏肓,问题丛生,好像真的就要死了。可奇怪的是,几乎是同一批(个)批评家,一旦谈到具体的作家作品,却又往往言笑晏晏、天花乱坠,在他们口中、笔下,简直个个都是好作家、篇篇都是好作品。这就不能不令人疑惑:我们的作家作品都这么出色,那么整体的文学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呢?或者反过来问也一样:如果整体层面上文学危机重重的话,那么这些好作家的作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种“打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文学批评的病象:一是把批评变成了广告,二是把批评变成了朋友圈点赞。病象有两种,表现却大致雷同,那就是不遗余力(但不一定热情,更不一定认真)地为作家作品,尤其是名作家的作品叫好,甚至是拼命叫好。

这个问题有目共睹,我不多说了。我只想就“朋友圈”现象解释几句。说实话,对文学而言,“朋友圈”并非问题,问题在于“朋友圈”干什么。因为,文学本就是少数人的事业,在今天严肃文学极度边缘化的状况下,有个“朋友圈”,对文学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很可能还是好事。至少大家可以抱团取暖、互通有无。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朋友圈”一定得是“文学”的,即一定是以文学为关键词的。在我看来,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先锋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学“朋友圈”。那个时候,作家、批评家、编辑互通声气、互相点赞,现在想想,也足够感人,甚至令人敬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时候他们之间固然有个人或圈子的友谊因素,但他们更多地是为共同的文学精神、文学方法、文学理念而点赞,或者说,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学精神、文学方法、文学理念,他们才成了圈子,成了朋友。我们今天文学界的一些“朋友圈”,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而结成的呢?这个问题,很值得考量。在我看来,大多数所谓的文学“朋友圈”跟文学无关,或者关系很少,因为他们很少从文学出发点赞,更多的是因为友情,甚至是因为面子、关系、利益而彼此点赞、圈粉。这样的文学“朋友圈”看起来还是“文学圈”,但性质变了,跟文学无关了。

我之所以对文学批评广告化、圈子化不满,是因为其后果严重。首当其冲的是批评的公信力受损,且长此以往,将导致批评的公信力为零乃至为负数的情况。实际上,今天的文学批评公信力有多高,就是一个值得评估的问题。打开相关刊物、网站看看,关于文学的话题很多,文学批评家的发言、文章也不少,但到底有多少人,尤其是普通读者会相信这些批评家的话呢?更不要说认真去读这些文章了。有人说,现在文学批评是“写谁谁看;谁写谁看”,就是说,只有两个读者:批评对象和批评家自己。这个说法固然刻薄,但却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下文学批评的窘态。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文学的公信力也受影响、打折扣。

再就是,一些批评家自己也觉得无趣、乃至无奈,时间长了,自己的情绪、情感、精神都会受影响。前几年,我还在“文学圈”内工作时,接触作家、评论家较多,经常会看到类似情况。在研讨会上,在公共场合,批评家还对作家作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了饭桌上,到了相对私密的空间,这种激情往往涣然而散,疲惫感、无奈感油然而生。慢说文学大义,如果连自己的情绪、情感、精神也无法有效维护的话,这样的文学批评,不做也罢!我真的希望我们的文学批评界少一些这样的疲惫,多一些明心见性的文字。

最后,失职的批评会让一些作家,尤其是正在爬坡的年轻作家不再相信批评的力量、价值,不再相信文学的力量、价值,反而相信“圈子”的力量、价值,相信“码头”的力量、价值,相信“大佬”的力量、价值,把作为志业的文学搞成职业,甚至等而下之,搞成商业,到处钻“圈子”、拜“码头”、认“大佬”,什么都认,唯独不认文学。当然,我们的绝大多数作家肯定是认文学的,但这种事情最怕个别人影响了大局。现在的问题是,不止有多个“个别人”,而且丧失了把“个别人”剔除出去的批评机制与批评精神,这才是危害之所在。

由是观之,守住底线,是文学批评的要务——第一要务。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作者:鲁太光

(图片另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