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炸了!讲鲁迅、张爱玲的书还能这样?

2 已有 2007 次阅读   2019-03-26 08:21
炸了!讲鲁迅、张爱玲的书还能这样? 

文 | 洞主

说起中国文学的高光时刻,应该是 1918 年到 1949 年的那段时间。

从《诗经》开始,各个时期都出现过卓越的文学杰作,比如耳熟能详的唐宋诗词,意味深长的明清小说。

然而,恐怕没有一个时期,能如上世纪前半叶那样,几十年间集中迸发出大量传世经典,鲁迅、老舍、萧红、郁达夫、曹禺、张爱玲……名家辈出,大师云集。

千年的浓云中点点星光;后来云朵散去,群星闪耀。

对文学稍有感触的人,几乎都会喜欢上他们其中之一,或是其中几位作家。可诡异的是,当自己作为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现代文学史,了解到他们时,却总感到枯燥与乏味。

不过也难怪,大学的一些教材,极具极杀伤力,能让鲜活多彩的人物褪去光泽,让引人入胜的佳作,生一层锈。

教材中,随处可见空洞而呆板的官话,比如:

30 年代小说以其整体的突破与发展载人中国文学史册,它是 20 年代小说倡导的回应,是 20 年代小说耕耘的收获。

除此之外,你还常常会读到这样的句式:XXXX 年,某某创作了《XXXX》……XXXX 年,TA 接着创作了《XXXX》……

这是文学史吗?简直是增强版的历史年表,从始至终像是机器人在说话,别说个性与风格,简直不像个活人。

可是诸位,不要被令人作呕的教材蒙蔽双眼。1918 年到 1949 年那段时期,那段历史中的文学,相当有意思。

最近读《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倒不是说它有多好,而是它非常易于理解,有趣的同时不乏专业性,新奇故事的叙述之余,不乏深度见解。

许子东是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看过《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

他在现当代文学上,获得过一定学术成果,作品有《郁达夫新论》、《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这本书,最初是 2016 年腾讯新闻做的一档 “经典课堂”栏目,后来整理为书稿,做了微调,增添注释,在 2018 年 6 月以书籍形式出版。

如果是文学专业的学生,或者已有大量的现代文学积累,那么这本书,也许会显得有些入门,学术性不如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犀利与高度,不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不过钱、夏的书,并不适合大多数非专业读者,它们涉及的理论和概念太多,它们不单谈文学名作,也谈许多偏门小众的作品。

通过许子东这本书了解鲁迅、郁达夫、张爱玲他们,不必拨开学术理论构成的迷雾,也不必迈过专业知识磊成的门槛。大师们就站在眼前,活灵活现,绝不是雕像。

它可能是最好的一本现代文学入门书。即便没读过几篇现代小说,看这本书也完全没有难度。虽说受制于大陆语境,它不可能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那般,什么话都敢说,但这不妨碍它的精彩。

许子东这本书不厚,它不追求全面,而是选取最经典的篇目,挑选最有代表性的故事与事件,勾勒出一个鲜明夺目的现代文学史。

书一开篇,就开始讨论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经过通俗化引证,作者给出一个简单定义:

民国时期以白话文为主的、体现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新文学。

书里接着讨论什么是文学,作者说自己曾问作家许杰,许杰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文学,因为它打破语言常规。

文学是对于语言的一种陌生化。陌生则引发好奇,好奇心引人思考,读者在思索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书中又谈到美学理论家伊瑟尔的看法,说文学语言包含许多意义未定性意义空白

作者举例解释:张爱玲《第一炉香》的女主人公,想知道一个男人爱不爱她,于是抬起头来想看他眼睛,可是男人戴着墨镜,她看不到他眼睛,只看到墨镜里自己缩小的身影。这种描写是写实,对着墨镜看,看到自己,但还可以理解为,她根本抓不住这个男人的心,只看到自己非常渺小,非常可怜。

什么是文学?从同样的文字中,看出多层次的含义,比如表层的写实,内层的象征,而且这些含义,能走进读者内心。

阅读文学作品,常常由于时代背景过于遥远,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么写。

许子东这本书,一边讲述着文学背景,一边用朴素易懂的话,告诉读者品读作品的角度,以及一种思考的方式,仿佛给读者一副 3D 眼镜,便于看清文字的全貌,看到文字以外的余韵。

这本书不仅充满独到的观点,对于文学名家,有赞赏,也有批判,歆羡那段历史中的文学光辉,也不遮掩时代伤痕。

鲁迅的《呐喊》、《彷徨》,黑暗而深刻的同时,也力图启蒙大众,《狂人日记》揭开国民劣根性的晦暗机理,喊出“救救孩子”,可是另一面,鲁迅的一些小说,可能由于太过追求启蒙这种社会价值,反而让部分文学作品,陷于功用性,削弱了艺术价值。

书中引用夏志清对鲁迅的一个评价 “obsession with china”(夏志清最初用英文写的),多数的翻译,译为“忧国忧民”,可他的真实意思是“为中国痴迷”,近似于执迷不悟。

也是,鲁迅《阿Q正传》那么有名,可都 21 世纪了,国人中仍然有大量阿Q存在,而且专门在生活中,上演阿Q的龌龊一面。鲁迅这么用力启蒙,有用吗?

上中学时看过一篇杂文,题目大致是《鲁迅从教科书里滚蛋了,他笔下的人物全部复活了》,实际上,鲁迅就是永驻教科书,他笔下的人物,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

作家陈丹青更悲观,说鲁迅想“救救孩子”,结果在他活着的时候,自己学生被拉去枪毙,鲁迅去世后,他曾经眼中可爱的孩子们,在后来的几十年内,下场极其悲惨,比如胡风。

而鲁迅自己,死后被强行变成战斗旗帜,被利用,他生前早有预言:“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启蒙众人,貌似壮怀激烈,实则很可能被庸众看为一个笑话:你凭啥启蒙我,你算老几啊?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中谈到巴金,说他的名作《家》,让人看到青年朝气蓬勃的力量,也看到反封建的魄力,但骨子里,《家》的价值观,还是认可三从四德,赞扬节烈女子。

《家》这本小说中,丫鬟鸣凤死后,作为书中正面人物觉民说了一句:“看不出鸣凤倒是一个烈性的女子。”

谈到老舍,说他的《断魂枪》写三种武者,映射三种人生态度:追求表演的华丽?还是追求实用?亦或是追求既不华丽也不实用的精神世界?前两种是可以变可以改,最后一种不容动摇。

另一面,老舍的命运实则很悲凉,他两岁时,父亲为保卫北京城,打八国联军,在城墙上丧命,多年后,在没有外敌入侵的年代,老舍被红卫兵暴打,在城墙附近,投湖自杀。父亲拼死保卫下的地方,却是逼死儿子的所在。

谈张爱玲,说她《倾城之恋》写得好,对比那一时期的恋爱故事,比如鲁迅的《伤逝》,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茅盾的《创造》,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所有这些爱情故事里,都是男人试图拯救女性,唤醒女性,而女性被男性的知识风釆所感染,陷入爱情。

在张爱玲笔下,某些女性满脑子想的都是“饭票”,未必要有爱情,觉得只要结婚了,“找房子、置家具、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多。”结婚就拥有了财富,这是一种现实。书的作者许子东说:

这是女人第一次发出这么世俗、这么实际、这么不浪漫的声音……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是一份精简的现代文学地图,读者完全可以从中选取自身所爱,读读群星闪耀时代里的好作品。

看更多知识干货与别样见解,来公号「洞穴笔记」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